第1813章 平倭(廿七)爾虞我詐的冊封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813章 平倭(廿七)爾虞我詐的冊封

      第1813章 平倭(廿七)爾虞我詐的冊封

      大明建國之後,太祖朱元璋曾派遣使團要求日本朝貢並控製倭寇活動,但當時日本的懷良親王不屑一顧,反而拘禁殺害使團中人,久後才放歸。倭寇犯邊依舊,朱元璋在驅逐北元之後,曾決心征伐日本,但最終卻被群臣勸阻而作罷。

      到了建文時期至永樂初年,當時日本國內形勢已然變化,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主動與大明修好,按照傳統遣使納貢,希望獲得回報豐厚。於是永樂帝下賜冠服印信,允許日本十年一貢。

      不過這套體係並不嚴謹,日本其實從未表示臣服,隻是中原王朝曆來的習慣是隻要外國來使建交,一般都將其認作為藩屬及朝貢國。

      要說中國的朝貢體係這事兒吧,由於多數小國無力與之抗衡,而且自古以來無論是經濟還是藝術上的回報都收益極大,加上有名義上的宗主保護,大多也就心甘情願。惟獨日本從未被中國攻入本土,它自家也因為是個島國而沒有什被保護的需求,因此始終不曾正式表示臣服。

      應仁之亂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國內混亂,朝貢中斷, 敗亡武士、商人、浪人便再度來到朝鮮及大明的沿海地區發展勢力, 燒殺搶掠,引起了大明、朝鮮兩國對日本的極端仇視。

      而對於已經在名義上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而言,重新取得大明冊封的名位對於他在日本的地位來說,本來幫助價值並不大, 但也不能說毫無意義。

      原因也不複雜, 日本雖然從未臣服中國,但日本的文化受中國啟蒙, 連官製都幾乎是照搬大唐, 所以其國內統治階層對於中原王朝的認可還是很高的。

      正巧豐臣秀吉出身低微,如果能得到大明這個中原正統的認可, 至少可以顯著提高家格——以後你們再說我出身卑賤試試看?話說回來, 當初足利將軍也是中原皇帝冊封的日本國王呀,他足利能有,我豐臣就不能有?

      於是到了次日, 豐臣秀吉接見大明使團,明使宣詔: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聖任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 昔我皇祖, 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大篆, 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

      當茲盛際,爾豐臣平秀吉, 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 欣慕來同;北叩萬之關, 懇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 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 賜之誥命。

      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 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己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 永尊聲教。欽哉!”

      使臣念的是此原文, 但日本方麵雖然有不少人懂漢語, 卻大多是通吳語之音,對北方官話卻不太熟悉。再加上聖旨寫得辭藻華麗、用語艱深, 別說豐臣家臣和諸位大名聽得一頭霧水了,就算日本公卿也不能立刻領悟其意(相較於武家, 日本公卿階層以精通漢學為傲)。

      因此另一邊,沈惟敬經過連夜準備,又來了一波翻譯,在翻譯時便完全更改了詔書內容, 基本內容都完全符合了秀吉的設想。

      秀吉因此大悅,在即興發表了一番希望兩國和睦相處的講演之後, 便請小西行長送明使離去休息, 待明日再行冊封。

      回到休息之處, 沈惟敬給正使匯報道:“已按照高閣老指示另做別譯, 豐臣秀吉表示明日再行冊封。按照日前商議, 倭國方麵應該能有人聽出你我宣詔之別,事後必會向其稟告,屆時就看豐臣秀吉會不會一怒之下再掀大戰了。”

      楊方亨滿意地讚了沈惟敬幾句,然後道:“如此說來,你我二人及使團隨從也要在今晚進入最危險的時刻,或許會把性命留在倭國,你可後悔?”

      沈惟敬笑道:“所謂富貴險中求,何況經此一事,老朽也算能青史留名一筆,這買賣做到如今地步,老朽已然不虧, 為何後悔?”楊方亨哈哈一笑。

      他倆還真沒料錯多少,雖然日間正副使臣宣詔的內容不符並未被人立刻察覺, 但正巧秀吉這邊今日有天台宗高僧來訪,秀吉知其精研漢語,便請其明日參加冊封儀式。

      次日, 大典已布置完畢,秀吉於大阪接受冊封,大明使節立於金台,宣詔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賞賜服飾印信,並賞賜蟒鍛、錦緞等各色緞各十匹,狐裘一襲,貂皮百張及部分金銀器物。

      同時又告誡秀吉,宜立刻退出朝鮮全境,安分守己,不得再興兵侵犯,大明則會視其表現再定勘合貿易。豐臣秀吉按照與小西行長之前的約定,以大明禮節拜謝天子,跪問聖安。

      然而天台宗高僧因通曉漢語,於是在典禮之後便與秀吉對詔書的文字一一核對,並言及明使似乎並不知道日本曾提有諸多條件,因此詔書中根本不曾提及。

      秀吉得知真相後果然勃然大怒,怒擲詔書於地,又立刻找來前田利家、豐臣秀次、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等人議事。

      秀吉大罵道:“明國詔書氣焰囂張,我在日本欲王則王,本不需要髯虜來封!我要的是朝鮮漢江以南,要的是明國公主和親,要的是朝鮮王子入質,結果詔書中不僅根本就沒有割地、入質、嫁娶等事,就連勘合貿易也沒有!

      這詔書把明國形容的那強大,就如同早已將我們打敗了一樣,簡直胡說八道!小西行長!這究竟是怎回事?是你背叛了我嗎?!”

      豐臣秀次見秀吉動怒,搶先勸道:“太閣殿下請息怒,此事是否有所誤會?例如此舉是否隻是明國冊封的慣用禮數,以刻意顯示自己,隱藏自己的不足的辦法來保全顏麵。有關於此,是否已與明使確認無誤呢?”

      秀吉大怒道:“你在說什?孫七郎,你是蠢蛋嗎!這還需要再去確認嗎?如果他們答應了我的條件,冊封之中根本不會是如此說辭!可惡,完全被人小看了,從頭到尾都是騙局!小西行長,你為什要與明國合謀,立刻說出來,我可以隻殺你一人!”

      小西行長連連懇求道:“太閣殿下,臣下冤枉,臣下完全不知這是怎回事?當時一切條件明國都已答應,幾次對我的回複也都是這樣!”

      秀吉斥道:“一派胡言,你一直負責此事,初次宣讀詔書時你也在場,你也精通漢語,不僅江南話,北方話你也會!從朝鮮到大阪,你與他們平時的相處就絲毫沒有察覺!這份詔書宣讀了兩次,你也是聽不懂嗎!”

      宇喜多秀家也覺得有問題,沉下臉來看著小西行長,問道:“小西,這是怎回事?你當真在背後做著背叛太閣殿下的事?若真是如此,我宇喜多秀家一定不會放過你!”

      小西行長連連辯解道:“太閣殿下,臣下立誓與他們相處時確實沒有絲毫察覺有假,臣下對漢語確實南北皆可對答,但漢語有口語與書麵之分。口語易懂,臣下不成問題,但書麵行文方麵臣下卻並非十分精通,此份詔書用詞複雜,屬下一時也不能立刻翻譯。

      而且,前有明使信誓旦旦,後有對此詔書的日語翻譯,臣下也就信以為真。臣下也是一直都被他們蒙蔽的。臣下也萬萬想不到他們竟會如此卑鄙……尤其是那個沈惟敬!

      還有明國的皇帝也辜負了我們的誠意,從一開始就想戲耍我們!戲耍太閣殿下!臣下隻想現在立刻將他們千刀萬剮!”

      小西行長不愧是商人出身,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本事還是不錯的,宇喜多秀家見他如此,也懶得糾結他的立場了,而是幹脆立刻請戰再征朝鮮,並請秀吉下令驅逐明朝使團。

      前田利家則很冷靜,略一思索之下便勸道:“臣卻以為現在不宜如此,明國既然如此作為,我看應該是已經早有準備。臣擔心在此次停戰期間,明軍之前曾麵臨的種種困境恐怕都以克服,準備萬全。

      太閣殿下,大唐(明朝)幅員遼闊,帶甲百萬,前次大戰隻出動五萬來人,這原本就很不尋常,臣以為這可能是與他們剛剛打完蒙古有關,而一旦動員起來,則不知將是何等軍勢。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813章 平倭(廿七)爾虞我詐的冊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813章 平倭(廿七)爾虞我詐的冊封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