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9章 劍指東瀛(廿六)與時俱進的戰法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859章 劍指東瀛(廿六)與時俱進的戰法

      第1859章 劍指東瀛(廿六)與時俱進的戰法

      在中世紀的戰場,歐洲最可怕的軍隊無外乎身披重甲的具裝騎兵,其精英式的訓練和超強的防禦力基本上是戰場上其他兵種的夢魘。

      而東方戰場上,最不好應對的則是來去如風的蒙古弓刀騎兵,他們遠能射箭、近能揮刀,麵對重裝步兵可以“放風箏”, 麵對輕裝步兵可以衝陣,堪稱全能戰士,可以做到敗則小敗、勝則大勝。

      而當這樣的軍隊麵對臨時征召的農民募兵,亦或者大明那些退化為農奴一般的衛所兵時,戰場形勢就更加一邊倒了。這些剛剛拿起武器、毫無戰鬥經驗的人麵對騎兵的衝擊,他們能夠感受到的情緒也就隻有恐懼了。

      在恐懼的趨使下,這些軍隊往往會四散而逃。如此一來不用多想, 潰逃的這邊失敗顯然就是一種必然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千年以來世界各國的軍事家們嚐試了各種手段,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長槍方陣和拒馬。然而長槍方陣和拒馬也有弊端。

      長槍方陣的訓練需要很長時間,還必須有足夠高明的組織體係、撫恤方案等配套措施,這樣才能確保士兵積極作戰;拒馬的鋪設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並且拒馬的缺點還在於陣地運動性太差。

      總而言之,大家都發現即便有了長槍陣和拒馬,在陣地上卻仍然急需一種新的方式來對抗敵軍精銳部隊的進攻。

      巧的是,大致在同一時間,捷克和大明都出現了一種可以對抗騎兵的戰鬥兵種——車兵。車兵所使用的戰術,就是赫赫有名的車陣(車營、車堡)。

      先說一下歐洲的情況。在十五世紀初期,捷克的手工業和礦業發展迅速,作為神羅土地的一部分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直轄領,哈布斯堡皇室一直對捷克采取高壓政策——尤其是宗教改革興起之後的宗教壓迫。

      由此,終於引起了捷克人民和中小層貴族的不滿,麵對德意誌人的壓迫,民族屬性原本就是西斯拉夫人的捷克人民決定奮起反抗。

      但是反抗歸反抗,雖然捷克人意氣風發、精神可嘉,但是當這幫由農民和手工業者臨時組成的大軍真的麵對氣勢洶洶的帝國騎兵時, 大多數人馬上表現出了應有的恐懼,隨後四散而逃。

      為了對應這個難題,捷克的貴族們創造出了一種戰法,即利用移動的四輪馬車為屏障來保護農民兵的生命安全。這就是歐洲車營的雛形——胡斯車堡。

      胡斯車堡的優勢在於,它既可以憑借高大的擋板為戰車上的士兵提供保護,也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可以在戰場上自由的運動。

      胡斯車堡的基本單位是小組,每一個車堡小組一般有10-20人和相應的軍械。在小組之上,以10輛車堡為單位組成更大的戰術單位,再往上則是幾十上百輛車堡組成的連隊單位。

      每個小組一輛戰車,戰車的人員配置是2名射手(裝備有火繩槍和炮)、4—8名弩手、2—4名鏈枷手(用農民的鏈枷作戰)、4名長矛手、2名盾牌手(戰鬥時用大盾牌掩護人和馬)和2名馭手。馭手負責駕馭馬匹和到宿營地後聯結戰車,戰車由車長指揮。

      車堡作戰並不是單兵種獨立作戰,而是步、騎、車三方結合,協同作戰。胡斯車堡的配備步兵編為五十人隊,配有五十人長。百人長指揮數個五十人隊,步兵蓋特曼統率所有步兵。騎兵因為裝備輕,機動性強,因此任務是偵察、行軍警戒、實施反衝擊和追擊潰逃之敵。

      除了人員上的混合, 車堡還利用火炮作為火力支援。胡斯車堡的炮兵部隊分為野戰炮兵和攻城炮兵。野炮有發射石彈的短炮管榴彈炮和固定在木製炮架上、發射石彈和鐵彈的長炮管。

      一般而言,5輛戰車配1門野炮。主要攻城火炮是口徑850毫米、射程200—500米的臼炮, 每個戰車隊配1門。

      可以說, 胡斯車堡是近代陸軍戰術的曙光,因為它終結了貴族騎士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打破了中世紀戰爭的個人武勇為主的戰爭特點,更加強調各個兵種之間的緊密配合。

      當然,胡斯車堡並不是單純歐洲人的專利,在遙遠的東亞,明代的中國人也獨立的創造出了車營的戰法。

      事實上,中國人使用這種近代戰車的時間很早,大概在洪武時代末期,明軍中就已經出現了火器戰車這種東西。在十五世紀中期,雖然戰車還沒有成熟的戰術,但是已經開始擔當起對抗蒙古騎兵的大任了。

      嘉靖年間,蒙古人屢犯河套地區,彼時嘉靖帝以俞大猷為大同總兵,自此中國的車營曆程便拉開了序幕。

      但其實早在俞大猷之前,明三邊總督曾銑就提出過建設車營的計劃,但是因為當時朝廷黨爭太激烈,中樞不肯放權,所以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從這個角度而言,俞大猷的大同車營也是站在了曾銑的肩膀上才得以建立的。

      不過,雖然俞大猷首次真實的創造了車營,並對大明的戰車進行了改進,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此時明軍的戰車仍然是人力獨輪手推車,因此在機動性和火力運載上,還是不如捷克的胡斯車堡。

      一直到戚繼光擔任薊州總兵,明軍的戰術水平才得到了質的飛升。從浙江來到薊州之後,戚繼光麵對的敵人也從東南輕裝上陣的輕步兵變成了塞北的蒙古騎兵。麵對蒙古騎兵,在南方大殺四方的鴛鴦陣就不那好用了——並不是正麵打不過,而是蒙古人根本不會這樣和他打。

      因此,戚繼光需要一種新的戰術來對抗草原強敵,而他的選擇就是戰車,或者說車陣。

      在借鑒了俞大猷的大同戰車後,戚繼光發現了大同車陣的一個bug——推車需要的勞動力太多,導致每隊的作戰人員較少。而為了保持戰鬥力,每輛戰車的配備人數就必須提高,最終結果就是戰車總數下降,或者軍隊數量提高、耗餉巨多。

      也的確,俞大猷當時的設置是每輛戰車50人,其中竟然有16個人是負責推車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戚繼光發明了一種新式戰車——偏廂車。這下子就更巧了,偏廂車和胡斯車堡的戰車一樣,都是利用戰車的側麵迎敵,因為這樣既可以加大防禦麵積,還可以利用馬匹拉車,從而大大節省人力。

      可以說,當時戚繼光的薊州車營包含了胡斯車營所有的優點,而且還有更加優秀的地方。

      首先是戰車上的火力輸出,除了弓弩手和鳥銃手的輕火力輸出,每輛偏廂車上都有兩門小型佛郎機炮,每炮配備30斤火藥和100發鉛彈。

      其次是人員的裝備問題,明軍的護甲由朝廷提供,因此裝備相對較好(相對於胡斯武裝),優質的布麵鐵甲可以抵禦大多數刀槍箭矢的傷害。

      另外在人員分配上,薊州車營和胡斯車堡也有很大的不同。薊州車營的士兵分為正兵隊和奇兵隊,正兵隊亦為車兵,十人一隊,其中六人負責佛朗機炮的使用,兩名帶火箭的鏜鈀手,控製戰車方向的舵工一名,然後再配一個隊長;

      奇兵隊十人,四名鳥銃手,另外配備雙手長刀。藤牌手兩名,鏜鈀手兩名。作戰時,奇兵隊位於戰車之間,待敵軍大部距離戰車五十步時,火炮齊發,奇兵隊火槍齊射;待敵軍貼上戰車之後,火槍隊換長刀斬馬腿,後麵長槍鏜鈀手負責擊殺落地的敵軍。

      與此同時,後麵的火槍火炮不停,充做遠程保護。還有就是奇兵隊不得超過戰車五步遠……等等等等,總之就如鴛鴦陣一般,對各方各麵都有考慮。

      除此之外,車營還有專門協同作戰的步兵係統——殺手隊和鳥銃隊。戚繼光創編的殺手隊,改進自原來抗倭的鴛鴦陣,但是要更善於對抗蒙古騎兵;而鳥銃隊則是早期線列戰術的成果。

      一個殺手隊由12人組成,兩個牌手、兩個狼筅、兩個鏜鈀、兩個長槍、兩個大棒、一個隊長。一個火兵,作戰時的陣型和鴛鴦陣類似,以戰車為後盾運動。

      鳥銃隊的配比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個隊長、一個火兵、十個鳥銃手。作戰時車前列陣三列,利用明軍早已熟練掌握的三段擊來提供持續火力。

      除此之外,車陣還有騎兵營的配合。薊州車營的騎兵營以十二人為一隊,全營一共三千人,分左右中三部,其中左右兩部有兩名鳥銃騎兵、快槍騎兵、鏜鈀騎兵、刀棍騎兵,另外一個隊長和一個後勤火兵。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859章 劍指東瀛(廿六)與時俱進的戰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859章 劍指東瀛(廿六)與時俱進的戰法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