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9章 劍指東瀛(圓六)大明皇家軍事學院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899章 劍指東瀛(圓六)大明皇家軍事學院

      第1899章 劍指東瀛(圓六)大明皇家軍事學院

      張萬邦的膽量無疑堪稱豪勇,但豪勇從來不是魯莽,張萬邦敢於如此決斷是有其根據的,是其認真分析之後所形成的力量對比作為支撐的。

      如果僅從兵力而言,朝鮮軍有三萬出頭,他所部能出城作戰的兵力僅僅三千四百, 雙方的兵力對比約為九比一。

      傳統兵法認為,“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 不若則能避之”。

      意思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 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 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

      按照這個觀點,張萬邦現在最好趕緊撒丫子開溜,哪怕膽子肥點,了不起也就據城堅守罷了,能保住吃飯的家夥就算成功,怎敢出城作戰呢,那不是找死嗎?

      但是,張萬邦的軍事思想主要是受高務實的影響,例如他對“力量”的認知就幾乎完全出自高務實的火力密度理論,即“力量”強弱決定於在一定的時間內,武器數量一定的情況下所發射出的彈藥的數量的多少。

      放在眼下要麵臨的作戰來看,那就是一道數學題了:三千四百明軍的火力密度與三萬朝鮮軍的火力密度相比, 究竟哪方更具優勢?

      當然,這道題要考慮到戰鬥是分不同階段的, 因此題目也會分成不同階段, 例如在遠距戰鬥、中距戰鬥、近身戰鬥等不同階段,雙方火力密度顯然也有區別。

      同時還有相關一些因素會影響火力密度,比如說雙方軍隊的承傷耐力——即指多少傷亡會導致軍心動蕩、士氣崩潰等。

      按照張萬邦對朝鮮軍的了解,他們雖然接收了明軍許多淘汰的火器,但權栗認為明軍支援的老式火槍效果不佳(這個是相對於日軍鐵炮而言),因此隻要了一些三眼銃,其他各種各樣的火槍則都沒有選用。

      他們主要加強的是火炮方麵,例如“勝字號炮”那種二十多年前就被高務實看不上的玩意兒,大抵都是佛郎機炮、虎蹲炮之類輕型火炮。

      在張萬邦看來,對方的火炮雖然得到加強,也不過是比倭寇那種幾乎沒有火炮的軍隊強點,相比裝備清一色京華火炮的他麾下所部差得遠了。

      火槍就更別提了,三眼銃連日本鐵炮都不如,隻能近距離放出來聽個響,實際上更多的是當成鐵來用,與他所部的萬曆二式毫無可比性。

      綜合來看,在火力密度層麵,哪怕朝鮮軍兵力優勢巨大, 實際上卻反而不如明軍。

      對於火力密度的這些問題, 高務實曾經與戚繼光細談過, 而後來戚繼光在講課時又對參與培訓的將領做過更加細致的教學。

      說到教學,這需要補充說明一件事。戚繼光在數年前南下震懾漕軍騷亂之後回京,受到一番表彰,然後因為任職期滿上限,便卸任了禁衛軍司令一職,旋即改任當時新建立的大明皇家軍事學院首任院長。

      這所學院是在高務實的推動之下成立,說起來當時為了推動這件事,高務實還很是費了些心,因為整個朝廷的輿論都對此不怎支持——確切的說,“不怎支持”的是實學派,其他官員對此幾乎都持反對意見。

      中國從來沒有軍事學院這種傳統,指揮作戰這種事雖然在諸子百家時代就已經有了相應的“兵家”,但那是作為學派存在的,其在理論上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學習的。

      即便要說傳承,那多半也隻是家庭傳承或者說家族傳承,此外除了鬼穀子曾經教出龐涓孫臏兩名傑出弟子算是有點“師門感”之外,少有軍事學院性質的存在。

      在高務實穿越前的時代世界各國基本都有各自的軍事學院,學院數量因為國家大小強弱而不等,而這些軍事學院的共同起源則一般都認為源出歐洲。

      同為早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為什中國不是軍事學院的發源地而歐洲卻是?當然是因為雙方麵臨的社會現實不同。

      軍事學院通常被視為“大學”的一種,而大學在**世界出現得非常早,後世已知最早的大學——位於摩洛哥的卡魯因大學創立於859年,最開始是一座用於討論學術問題的QZ寺。

      百餘年後,埃及人在開羅建立了愛資哈爾大學,這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大學,也是最早為學生授予學位的大學。

      後來,歐洲人在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受**世界的影響,回國後也在教會的影響下創辦了他們自己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後世耳熟能詳的高等學府相繼在11世紀至12世紀建立了起來。

      而相比於這些主要教授藝術、神學、法律、醫學的一般大學,軍事類院校的發展則要晚得多,這主要是歐洲當時的軍隊組織形式決定的。

      公元8世紀,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其最有效的國家暴力機器就是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這些騎兵出色的機動能力讓高效遠征成為了可能,這幫助查理曼大帝建立了一個麵積超過110萬平方公的龐大帝國。

      為了籠絡這支騎兵部隊的人心,查理曼大帝為這些騎兵授予了土地作為其采邑。後來查理曼大帝的孫子禿頭查理為了進一步籠絡人心,宣布國家為獎勵這些騎兵而向其授予的土地是世襲的。

      查理曼大帝和禿頭查理的這些舉措造就了歐洲曆史上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個貴族階層——騎士階層。這些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騎士在禿頭查理統治時期幾乎取代了步兵,成為了加洛林帝國最主要的軍力來源。

      後來,加洛林帝國因其獨特的繼承法而分崩離析[注:其繼承法簡單來說就是有點像中國的推恩令]。雖然強大的帝國土崩瓦解了,但這個帝國所締造的騎士階層卻因其剽悍的戰鬥力而被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們發揚光大。

      在後來的發展中騎士頭銜與采邑開始分離,即采邑可以有條件的繼承,而騎士頭銜不世襲。因此,騎士的兒子如果想要保持騎士的地位,就必須自己去通過各種各樣的曆練,在21歲時受封成為騎士。這個過程,需要給其他的騎士當侍從來積累經驗,從而獲取資格。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899章 劍指東瀛(圓六)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899章 劍指東瀛(圓六)大明皇家軍事學院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