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2章 朝歸倭附(九)皇帝眼饞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912章 朝歸倭附(九)皇帝眼饞

      第1912章 朝歸倭附(九)皇帝眼饞

      收複整個朝鮮目前還差臨門一腳,高務實抵達金海之後,明軍全軍頓時士氣飽滿,所有人心心念念的目標都成了釜山。

      不過,此時朝廷方麵才剛剛收到海戰大勝的消息,這卻把朝廷的激情給激發了。朱翊鈞罕見的臨時加塞舉行了一次大朝,興致勃勃地親自宣布了朝鮮戰況。

      這可不能怪皇帝陛下見識少,主要是在朝明軍看待戰況和朝廷看待戰況的出發點和著重點有區別。

      前線明軍看待的戰況顯然是從“徹底戰勝”這個維度來的,所以隻要釜山尚未攻克、日軍尚有殘敵未曾肅清,那就說明事情還沒辦完,還要再加一把子力氣。

      因此,在朝明軍雖然也知道海戰大勝是大喜事,卻不會因此就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在慶功宴之後就立刻開始投入到接下來的作戰分析、兵力再部署等事務中去。

      但是朝廷就不同,朝廷怎看待高務實出征之後的戰況?簡單的說就是:圍魏救趙,調虎離山,以逸待勞……算了,還是細說吧。

      高務實沒有直接登陸朝鮮北、中部,而是去了朝南,直接威脅日軍侵朝最關鍵的釜山樞紐,這就是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之後,前線也就是漢陽的日軍便麵臨後路斷絕的巨大威脅,不得不放棄政治地位極其重要的漢陽南撤——明麵上當然不是放棄,但隻留兩個軍團麵對明軍主力,這是事實上的放棄。

      之所以不直接放棄,日軍其實有兩個不得已:

      其一,直接放棄漢陽沒法和豐臣秀吉交待。這次侵朝之前,日軍將領就幾乎都發覺了一點,就是太閣殿下的脾氣越來越古怪、越來越易怒,完全不可捉摸了,他對部將乃至其餘大名動輒做出嚴厲懲罰,因此誰也不想撞他這個槍口;

      其二,需要有人為大軍殿後。一直以來明軍的兩大優勢就很明顯,一個是火炮,一個是騎兵。漢陽麵對的是明軍主力,這兩大優勢更加明顯。

      大炮也就算了,畢竟真是追擊日軍之時,京華產的大炮縱然裝了當前最好的炮車,但也未必趕得上。但騎兵這一條對於日軍來說幾乎無解,除非日軍一路往山林鑽,否則肯定跑不過全部配備蒙古戰馬的明軍。

      南下的可是日軍主力,將近十萬大軍怎可能全鑽樹林?所以必須有強軍殿後,拖住明軍的步伐,要不然大家都走不掉。

      但日軍千算萬算也算不到島津義弘給他們玩了一出“想不到吧,爺投共啦!”結果就把加藤清正給賣了——其實確切的說他賣加藤清正倒隻賣了一半,徹底賣掉的是漢陽城。

      這樣一來,第一軍團和第五軍團兩萬精銳就真正變成了野戰殿後,麵對明軍主力,危險性可謂極大。

      這也是前不久他二人與日軍主力會合時雙方都激動萬分的原因——在日軍眾將領看來,他二人這次可真是九死一生為自己這些人做掩護呀!

      很多人甚至都在心覺得欠了他們二人老大一份恩情,連小西行長都沒有出聲嗆加藤清正,也未嚐不是這種心思作祟。

      言歸正傳,日軍主力南下,這就達成了第二計:調虎離山。

      然而調虎離山本身隻是一種手段,真正重要的是“離山”之後要做的事。日軍主力南下之後,明軍做了什呢?

      朝廷認為,高務實指揮下的明軍至少同時做了三件事:

      其一,光複漢陽並徹底控製朝鮮朝廷。光複漢陽不必多說,像這種收複藩國國都的事肯定是大功一件不過。控製朝鮮朝廷這件事,在大明朝廷內部倒有些爭議,值得一提。

      朱翊鈞是個非常實際的人,他不僅在高務實的影響下是如此,甚至在原曆史上就是如此。

      舉個例子,中國曆朝曆代對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可以穿什顏色的服飾都很講究,甚至多數時期會有嚴格規定,萬萬不可逾越。

      朱元璋就對這些做出過十分嚴格的規定,可是到了朱翊鈞就不同了。這位爺看到有官員上疏說有很多百姓(主要是地主、豪商)擅自“服赤”,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嚴懲不貸,而是表示如果他們肯為此交一筆稅,服赤就服赤嘛,沒什大不了。

      問題是按照朱元璋的規定,朱明以赤色為象征色,隻有高級官員才能服赤呀!朱翊鈞不管,認為如果交稅不行,那抓到了罰錢也可以。

      於是就有人反嗆皇帝,說那如果他們穿明黃色怎辦?

      明黃色,那可是皇帝的服色,你穿明黃那等於造反啊,能怎辦,自然應該是殺一儆百。然而朱翊鈞的觀點是:問題不大,罰更多的錢就好了。

      就這一位皇帝,他會在意明軍實際控製朝鮮朝廷會有損大明“公信力”這種破事嗎?明顯不會啊!

      再說,以他對高務實的了解,後者哪怕沒提前和他說過,他也一定能猜到一部分。往輕點說,他估計高務實肯定是因為此前朝鮮朝廷對作戰指手畫腳而極其不滿,而高務實打仗從其曆史經驗來看,就是非常強調朝廷得給他全權的。

      他打仗連大明朝廷都得給他全權,你朝鮮朝廷算是哪根蔥哪顆蒜,還想著對他指手畫腳?怎著,你李的麵子比朕還大了是吧?

      那如果往重了說,朱翊鈞估計高務實就是對朝鮮這地方有想法了。關於這一點,朱翊鈞毫不意外,因為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倆還是同窗的時候,作為太子伴讀的高務實就專門為朱翊鈞解釋過隋唐兩代征高句麗的原因。

      之所以說“專門”,是因為高務實當時花了一下午時間單論此事,把前前後後各種原因給他分析得明明白白,所以朱翊鈞對此印象十分深刻。

      隋唐四位皇帝——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連續征戰高句麗,直至其徹底消亡才收手。其中,尤其以隋煬帝三次討伐被後人評述最多,認為其毫無必要、勞民傷財且最終因此亡國。

      問題是,這四位皇帝無論韜略還是才智,在中國曆代帝王中都稱得上是出類拔萃,那為何他們偏偏就苦苦執著於這一個“邊陲小國”,非得鏟除不可?

      首先對高句麗用兵的是隋文帝楊堅。598年,隋文帝以高句麗進攻遼西的軍事駐地為由,派3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30萬大軍在封建時代任何時期都是一個恐怖的存在,高句麗根本不是對手。不過不知道是隋文帝運氣不好還是高句麗那會兒有上天眷顧。隋朝的陸上軍隊遇到大雨,糧草供應不上,而且遭遇瘟疫,就這樣不了了之了;海上的軍隊也碰到了暴風雨,還沒到高句麗就損失的差不多了。於是,隋文帝遠征高句麗還沒開始就宣告結束。

      第二個對高句麗用兵的是隋煬帝楊廣。楊廣一生對高句麗用兵三次,每一次都是禦駕親征。612年,楊廣帶著100多萬人馬進攻高句麗,結果無功而返;613年,楊廣再一次遠征高句麗,又是無功而返;614年,楊廣準備再一次遠征高句麗。本來都準備得差不多了,但由於國內起義不斷,不得不停止對外戰爭。

      從楊廣遠征高句麗的時間來看,都是在隋朝末期進行的。就是說,隋朝都已經風雨飄搖了,楊廣還是要征高句麗。

      第三個對高句麗用兵的是唐太宗李世民。644年,李世民帶著6萬人遠征高麗,本來進展得很順利,後來因為天氣變冷、糧草不濟,不得不撤軍回來,不過這次戰爭從軍事上而言還是勝利的;

      647年,李世民第二次派兵進攻高句麗,這一次打得更順利一點,卻也因故未能完勝,但還是逼得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任武入朝謝罪;

      648年,李世民第三次派兵進攻高句麗。這一次高句麗不僅損失眾多軍隊,還丟失眾多城池,但依舊未能徹底覆滅高句麗。

      總的來說,李世民對高句麗用兵三次,每一次派兵的數量雖然不算多,但每次都取得勝利,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唯一的不足也就是沒能滅國吧——可能後世對李世民的期待值實在過高了一些,搞得好像打殘都不算贏。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912章 朝歸倭附(九)皇帝眼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912章 朝歸倭附(九)皇帝眼饞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