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1章 宮宮外(三)蒙古火槍兵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971章 宮宮外(三)蒙古火槍兵

      第1971章 宮宮外(三)蒙古火槍兵

      一般而言,皇帝都是很忌諱死字的,尤其是用在自己身上。朱翊鈞在這一點上雖然遠不如他爺爺嘉靖那苛刻,但通常也不會這樣說。今天既然說了,意味著他的確非常惱火。

      高務實進了偏殿,正要上前按照陛見的規矩參見。不過,此時朱翊鈞根本沒有端坐在主位等他叩拜,而是正朝他走來。

      高務實才剛剛做出下拜的動作就被朱翊鈞用力扶住,口中道:“好了好了,這兒沒外人,把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省了,咱們說正事。”

      皇帝的語氣有些急切,這讓高務實頗為意外。甘肅有軍情固然是大事,但其實一般而言卻談不上“急事”。兩地相距實在太遠,京師這邊再怎急切,那邊一時半會兒也得不到新的指令,更不可能立刻獲得支援,總有挺長一段時間隻能靠當地自己看著辦。

      簡單地說就是,京師這邊急也沒用,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從長計議”。

      但是朱翊鈞看起來是真的有些急,他一邊拉著高務實去這偏殿的暖閣,方便兩個人不必分君臣而坐——分君臣而坐離得比較遠,在朱翊鈞看來於交流不利——又一邊說道:“本來今兒個你算是凱旋歸來,而朕這邊也有喜事,皇後終於給朕生了個兒子,可惜被甘肅這檔子事給禍害了……”

      高務實忍不住問道:“甘肅到底出了什情況?就算是布日哈圖寇邊,咱們有序應對也就是了,一時著急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什情況?”朱翊鈞歎了口氣,搖頭道:“僅僅六天,肅州、威虜兩衛幾近全軍覆沒,肅州城陷。布日哈圖親率大軍,號稱十萬,威逼甘州,甘州五衛不敢迎戰,隻能據城死守。

      甘肅巡撫、陝西行都司,啊,還有肅王府,在同一天上奏了一共七道急奏緊急求援。按照他們的話來說,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援軍抵達,不僅甘州要丟,緊接著永昌、涼州甚至莊浪、西寧等衛怕是都要一一淪陷,然後就該全陝震動、三輔一日數驚了!”

      這個消息太震撼了,一貫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高務實聽了都不由色變:“怎會如此慘烈?據臣所知,僅肅州一衛便有城堡四十六座,兵員六七千餘。軍械軍餉方麵,這些年戶部、兵部也都足額撥付,即便是朝戰最激烈時也不曾短缺他們。既如此,此番怎會數日之內便一敗塗地?”

      “這話我也想問啊!”朱翊鈞沒好氣地道:“要什給什,居然就這樣回報朕!不過徐三畏的奏疏中提了一句,說布日哈圖前軍‘擁火器,幾不遜我’,你覺得這話是否可信?蒙古人也會用火器了?他們從哪得來的火器?”

      徐三畏是現任甘肅巡撫,他這一說法讓高務實很是吃了一驚,第一反應就是甘肅當地是不是有邊軍走私軍火。

      但轉念一想。高務實又覺得不太對勁。不是說甘肅邊軍一定不會走私軍火,而是火器這玩意兒要想供應給一支軍隊使用,並不是走私一批槍支彈藥就完事的,它還需要相關的體係來維持。

      這個時代的槍支從可靠性上說,那是遠不如後世的,平時使用之中有些損壞根本免不了,如果是大規模作戰就更不必說了,必須有專門的匠人來維修。而且,使用者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簡單維護能力,而這些都似乎不太可能是察哈爾部的蒙古人能搞定的問題。

      總不能說甘肅那邊的衛所匠人大麵積叛逃去了察哈爾部吧?一個兩個叛逃還好說,真要是大麵積叛逃,就算是甘肅巡撫也不敢知情不報。

      但倘若排除掉甘肅當地衛所走私槍械,那徐三畏報告的這個情況就難以解釋了。察哈爾部連維護槍械都應該很難辦到的話,難道還能憑他們自己的能力仿造萬曆二式?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高務實想了想,問道:“李製軍可有說法?”製軍即總督,這說的當然是陝西三邊總督。有明一朝的甘肅與別朝不同,其在軍事上屬於陝西行都司管轄,故甘肅巡撫地區在軍事上也歸三邊總督負責。

      朱翊鈞搖了搖頭:“李汶遠在固原,等他收到甘肅的消息再上疏,怎也得再遲兩天才能抵京。況且他既然離這遠,我看也不會知道太多細節,與其聽他的二手消息,還不如就看甘肅當地的奏疏。”

      果然是成熟皇帝了,對於什奏疏更可信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高務實對此很是欣慰,不過現在不是感慨的時候,解決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托了是前世戰略遊戲老手的福,高務實思索片刻,對於布日哈圖如何能有大批火槍裝備蒙古軍隊,他還真有了一個猜測:“皇上,以臣猜度,布日哈圖所部之火槍,恐怕是來源於魯密國,也就是在京華堪輿圖冊中被稱為奧斯曼土耳其的那個國家。”

      “奧斯曼土耳其?”朱翊鈞點了點頭,心有了點數——自從高務實進獻了堪輿圖冊之後,他也經常看,現在不說亂熟於胸,至少也對比較大一些的國家都有比較明確的概念了。

      當然,朱翊鈞的概念某種程度上來說不是特別準確。比如高務實雖然經常強調歐洲的某些國家“日後必將崛起”,但朱翊鈞一看它們在地圖上才那屁大點國土,難免就有些嗤之以鼻。

      反過來,他對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則比較重視,因為這兩個國家從地圖上看起來都比較大——大就是強,這是朱翊鈞一個比較根深蒂固的觀念。

      稍稍沉吟,朱翊鈞問道:“奧斯曼土耳其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的確可以通過絲綢之路將火器傳給如今正在西域的察哈爾部,可是我想不通他們為什要這做?”

      按照朱翊鈞的觀念,火器這種“國之重器”,那是不應該當做普通貨物隨便販賣的,而察哈爾與奧斯曼土耳其雖然可以由絲綢之路相連,但到底還是隔著挺遠。因此,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兩邊怎可能有火器交易?這完全沒道理啊。

      但高務實卻知道他這個想法過於大明,人家歐洲和中東地區都是商人思維主導國家意誌的,可不是中國曆代這種農耕思維。歐洲不必多解釋,中東其實也一直如此。

      在以往,**世界的特點就是連通東西兩方,其長達千年的傳統都是做轉手貿易。後世有很多學者都說過,他們的那部神聖經文,本質上就是在神權麵紗之下製定的一部貿易法典,很多規定都是為了確保貿易自由。

      [注:涉及的地域可能比較敏感,這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查資料吧。]

      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者雖然本來並不是**當地人,但在教派上幾乎徹底**化了,因此也繼承了這樣的思維。

      固然,歐洲人認為奧斯曼帝國阻塞了東西方交流,尤其是貿易交流,但那是在某個時間段內,是奧斯曼試圖征服歐洲時期才做出的一些封鎖舉措。本質上而言,奧斯曼帝國仍然需要做轉手貿易,隻不過他們當時更想搞壟斷罷了。

      扯遠了,言歸正傳。奧斯曼帝國對大明的貨物也有需求,尤其是如今,奧斯曼帝國已經發現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和大明搭上了關係(其實是和京華),而荷蘭人也正在瘋狂地沿著葡萄牙人探索出的航道向東邁進,據說正在和葡萄牙人激烈爭奪毛求斯。

      毛求斯在非洲東南大島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邊,是個印度洋上不大不小的島嶼。當然這不是關鍵,關鍵是從這順著洋流就能飄到南洋群島。換句話說,一旦荷蘭人戰勝葡萄牙人,奪取了毛求斯,可能要不了多久便也能抵達南洋,和大明(京華)搭上關係。

      奧斯曼帝國對此憂心忡忡。雖然此時的奧斯曼依舊強大,但它也隱隱有些危險。

      從內部來說,土耳其新軍崛起,蘇丹穆拉德三世統治的最後幾年根本不敢離開伊斯坦布爾,甚至不敢離開托普卡帕宮——因為新軍威脅他,說隻要他敢離開,新軍就要廢黜他的蘇丹之位。[注:新軍即奧斯曼禁衛軍。]

      新軍當然是一個軍事集團,但同樣也是一個利益集團,需要蘇丹不斷地用各種利益來安撫。既然要利益,那就要在各個方麵都想辦法——很顯然,重新打通與大明的貿易線也是其中非常值得嚐試的一件事。

      從外部來說,雖然目前的奧斯曼帝國依舊對歐洲保持著強大的震懾力,但其實擴張已經接近極限,用遊戲術語來說就是“推不動了”,而此時歐洲反而看似有團結起來對抗的跡象。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971章 宮宮外(三)蒙古火槍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971章 宮宮外(三)蒙古火槍兵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