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6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2216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

    第2216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

    李之藻對皇帝的了解自然不及高務實之萬一,在高務實看來,說服皇帝其實很簡單,因為時至今日,朱翊鈞關心問題的主基調隻有兩個:一,對賺錢有沒有幫助;二,對名聲有沒有損害。

    如果非要討論得再深入一些,那就是在賺錢和損失名聲之間做出衡量與取舍。

    簡單地說,如果既賺錢又賺名,這種好事不用多想,立刻答應就行;如果賺錢很多,名聲多多少少會有點損失,那也問題不大,還是可以答應;如果賺的錢有限,但對名聲的損失卻很大,這就需要三思而後行。畢竟自己這都快要封禪泰山了,現在做出一些過於損失名聲的事情可不太劃算啊……要不等封禪結束再說?

    所以高務實要去說服皇帝,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抓住這兩點:既要讓皇帝覺得此事有利可圖,又要讓皇帝覺得不會挨罵——至少不會被罵得太狠。

    有利可圖,這是高務實做事的一貫原則,而且他總會努力確保決不能隻是自己有利可圖,而是讓能夠配合自己的人都從中分得利益。

    合作嘛,總要雙方都能有利可圖,這才能夠長久,否則豈不成了目光短淺到隻會開殺豬盤的阿三一個水準?

    和皇帝合作也是合作。皇帝能賺錢而不影響名聲,他高務實既能穩固權力,還能把政治理想推行全國,這就是合作共贏。

    那,在當前的科舉製度下添加“算術選考”項目,怎就能讓皇帝有利可圖呢?很簡單,因為高務實會告訴皇帝,這些精於算術的人才慢慢走上政壇之後,朝廷收稅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從此就能讓以前很多收不上來的稅變得能夠收上來了。

    朝廷收多少稅難道不都是朝廷去開支,和皇帝本人有直接關係嗎?當然有,而且關係很大。

    之前就說過,皇帝內帑之中有一大進項稱之為金花銀。這個金花銀的製度說起來很複雜,但如果概括一下,大致可以提煉出這樣一條:金花銀收入在事實上與朝廷糧稅多寡呈正相關。

    說人話就是朝廷稅收越高,皇帝以相對固定比例收取的金花銀也就越多。注意,這說的“相對固定比例”,即“皇帝抽成”的比例確實可以調整,但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固定的,不會說調整就調整。

    前不久才剛說過,萬曆朝進入內帑的金花銀“一年大約一百萬兩,但是基本專款專用,用於後妃、宦官宮女的開支,包括賞賜,通常沒有結餘”。

    “沒有結餘”很能說明問題:這筆錢一直處於“隻少不多”的狀態。考慮到後妃、宦官宮女的開支本身就是個彈性開支,甚至連後妃與宦官宮女的人數都是很有彈性的,因此對於皇帝而言,這筆金花銀哪怕已經有一百萬兩之巨了,但它依然是一筆永不嫌多的進項。

    解釋到此,問題就很清楚了:隻要“算術選考”這件事大大有利於收稅,而且多收的稅款還並不是額外加征,而隻是把以前那些偷稅漏稅的窟窿給堵住,將稅款重新收到朝廷手來了,那皇帝的金花銀收入也會因此而大大提高。

    這可不就是“有利可圖”嗎?以高務實對朱翊鈞的了解,這位在原曆史上認為隻要肯交稅,商人服朱也未嚐不可的皇帝,絕對願意支持“算術選考”。

    那,有利可圖的問題看來可以得到解決,接下來就該考慮一下名聲問題了:這件事會影響皇帝的名聲嗎?

    高務實認為,大致上是不會的,因為這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點在於,算術選考名義上的終極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把原本就該收上來的稅真正收上來,並不涉及任何加征,所以朝野內外、士林上下其實找不到對此加以抨擊的合理理由。

    當然,表明上的理由永遠都是表層問題,如果他高元輔隻看得到這一點,那他這些年的官場就算是白混了。問題的真正根源從來都不在名義上的那些說辭,而在於背後的利益歸屬、利益分配。

    這些原本應該收上來的稅,實際上去了哪?當然是去了權貴與士族鄉紳手。

    權貴,這一般指朱明宗室與開國、靖難兩大勳貴集團,當然也包括其他零零散散獲得爵位的人家——高務實現在也算其中之一;士族鄉紳,實際上就是泛指通過讀書考得功名的人與其家族這個集團。

    不過,以前就說過,很多人以為的大明完全不收商稅並不符合事實。大明朝其實是收商稅的,隻是一來征收的項目極少,二來征收的比例太低。

    甚至,很多地方居然還可以任由疆臣自行調節稅率,於是最終結果就是雖然征了,但比沒征也強不了多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後世淪為笑話的“江南一年茶稅二十四兩銀子”——你說你留這二十四兩幹嘛,是打算氣死皇帝嗎?

    這可是江南地區啊,經濟作物種植遠超糧食種植的江南地區啊!一年茶稅竟然隻收起來二十四兩銀子?這還不如幹脆全免拉倒,至少能混個好名聲呢!

    不過這還有另一個誤區,就是勳貴和士族(這及以下都泛指有功名的讀書人)免稅。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按照明律規定,勳貴方麵是伯爵以上才免稅。

    換句話說,伯爵(或侯爵、國公)本人是免稅的,但伯爵的家人並不免稅——比如你爹是某某伯,但你並非長子,也沒有混到爵位(這很正常,因為明朝沒有男爵和子爵),而且現在你已經成親了,分到了你爹給你的一部分田產。那不好意思,你的這些田產其實並不免稅。

    朱明宗親的祿米開銷問題由於前些年高務實已經通過開藩禁基本解決(沒完全解決,但已經隻發親王、郡王兩級祿米,負擔大大降低),不過藩王侵占良田的問題改善不大,這也是高務實瞄準的對象。

    有人可能要說了,藩王那可是朱元璋規定不交稅的,高務實有什理由瞄準他們呢?

    高務實當然也沒什辦法動他們的“合法田產”,不過不要緊,他們手有大把的非法田產,這些才是他們真正侵奪民利的大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2216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2216章 輔弼(十四)第一刀砍誰?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