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天子當從東北來(二)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龍湖獨釣 本章:第七十三章 天子當從東北來(二)

    霸府

    令支城外的校場之中,張伯辰端坐在馬上,認真地看著所屬士卒辛勤操練著。他對後世部隊訓練之法了解不多,無法形成有效的係統,所以沒有擅做主張地推行後世練兵之法。隻是在一定程度上將麾下士卒交給幾位百夫長,隨他們施為。

    趙軍軍製與遼西大略相同,但比遼西更加複雜,首先一點便是胡晉分治。晉人形成的軍隊歸晉人統轄、胡人的部落歸胡人掌控。比如姚弋仲的羌人部落,苻洪的氐族部落。他們均是本族之人所掌控,然後為石季龍效力。

    從這一點上看,他一直懷疑北中郎將、修成侯石閔是晉人出身,不然不會統率這樣一直以晉人為主導的隊伍,更何況羯人是白人,石閔在人種上明顯與之不同。

    然而石閔的姓以及其所受到的待遇,又讓腦海中的疑問揮之不去。畢竟若非宗族之人,怎會受到如此待遇?

    就他所了解,包括晉人大族、六夷豪酋,他們之中形成一個個勢力不等的團體,被納入趙軍的征伐係統,成為趙軍的一部分,受到石季龍的掌控。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由石家以及羯人中的核心家族所掌控的羯軍。

    無論哪一支軍隊,在建製上都是大同異。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百夫長,五百人為都尉,千人為千夫長,三千人設正偏將、五千人設正偏牙將,一萬人設正副將軍。

    他目前為振武都尉,便意味著隻要有機會,便可以自己吸收兵員,組建一支具有五百人的隊伍,而不會受到上司的責難。

    當初段遼開始便授予他振武將軍之職,雖然事出非常,也足以看出遼西國主對他的看重。

    隻是到目前為止,他的旗下幸存下來的隻有八十餘人,段思勇、李茂等人的百夫長已是名存實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至少在返回鄴城前,他很難再進行擴軍。

    這一切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如果不出意外,接下來他可能要進行一段大遷徙,自己的命運已經完全不由自己掌控。

    自從隨石閔返回遼西以來,他與高烈等人便被安排在這。近日有消息傳出,趙軍不久之後便要退兵,而原本被俘的段部之人,均會被遷往鄴城,整個遼西的防務,由羯軍接手。

    張伯辰皺著眉頭,雖然還坐在馬上,思緒早已浮想聯翩,這一戰,也讓他認識到了整個趙國的真正實力。作為與世皆敵的政權,在四境之中,除了東方是大海,它幾乎是三麵作戰。

    司馬氏敗退江左,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即便力有不逮,仍然矢誌北伐。渡江以來,至今不與胡族通使。之前豫州刺史祖逖“中流擊楫”,帶領部曲渡江北伐便是其中一個例證。

    而如今,潁川庾氏家主庾亮坐鎮武昌,掌控荊州,據其人為了北伐已經準備若幹年。而揚州刺史則在琅琊王氏手中,王家自從家主王敦叛變,一直不得司馬氏信任。皇帝司馬衍為了減輕王氏對朝政的操控,逐漸提拔舅族庾氏,才有了庾氏崛起的機會。

    即便江左庾氏與王氏爭權,琅琊王氏仍是江左首屈一指的大家族,趙國亦不得不在荊州和徐州布下重兵,以免對方趁虛而入。

    更何況涼州張氏雖弱,畢竟有大批關中晉人逃亡其地,經過數代發展,實力不可覷,與此同時巴蜀李氏得國數代,也不會排斥在趙國虛弱的時候咬上一口。石季龍必須在關中布下重兵,才能防止來自西方與南方的威脅。

    可怕的是,麵臨三麵作戰的趙國,抽出重兵閃電般襲擊遼西,不到三月即攻下令支城,六個月內即兵臨大棘城下。若非事出突然,也許北方已被其人吞沒!

    張伯辰不知道因為自己的到來,如今的世道相比於原本的曆史有多大的改變。他隻知道,即便兵敗大棘城下,還是在慘敗的情況下,石季龍還是能夠鞏固戰略成果,最多隻是將戰略進攻改為戰略僵持。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霸府》,方便以後閱讀霸府第七十三章 天子當從東北來(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霸府第七十三章 天子當從東北來(二)並對霸府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