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一)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蟹的心 本章:白馬(一)

    (),

    永嘉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白馬。

    匈奴漢國鎮東將軍,王彌的得力部下曹嶷站在城壘的最高處,眺望著遠處水波浩渺的大河。或許是一場夏季常見的暴雨即將來臨,視野所及之處都是灰蒙蒙的雲、灰蒙蒙的水汽,寬闊的河麵望不到邊。

    白馬縣屬於袞州濮陽國,縣境內有大河上的重要渡口白馬津,北與黎陽津隔河相望。此地居大河南北之要塞,不僅是行旅客商往來的重要南北通道,更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楚漢之勝負由此而分,袁曹之成敗由此而決。

    秦末群雄爭鋒時,酈食其漢祖守白馬之津,塞飛狐之口,以示諸侯,則下知所歸。白馬津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其後,漢王劉邦遂使將軍劉賈、盧綰領步卒兩萬,騎兵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斷絕楚軍糧道,由此而在楚漢對峙的局麵中率先揮出了決定性的一擊。而漢末時,統領冀青幽並四州的強大軍閥袁紹也是在黎陽匯聚大軍,企圖於此處揮師南下。為保障主力渡河,袁紹先令大將顏良攻打駐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曹公得知白馬受襲的消息後,親率親騎北上迎擊。關羽、張遼為曹軍先鋒急趨白馬坡,先後陣斬袁軍大將顏良、文醜,遂使戰局重新陷入膠著,引發了後來底定北方大勢的官渡之戰。

    而在永嘉二年,白馬除了扼守大河的作用之外,還成了隔絕困守兗州的東海王與洛陽朝廷聯係的要隘。石勒渡河南下之後,先以麾下大將逯明率精銳鎮守此地。因為白馬縣城狹,難以屯兵,因此逯明還特地在白馬山腳下修築了軍壘,大言不慚地以“逯明壘”名之。後來中原戰局漸漸向有益於石勒的方向發展,需要攻城略地的方向越來越多,石勒便調動逯明開往前線作戰,而將守把白馬的任務交給了盟友王彌。於是王彌令重將曹嶷率軍五千據守,又遣徐邈、高粱二將為副手。

    但曹嶷本人並不樂意接受這個任命。以他的眼光,自然能分辨出對自己的任命其實源於石勒在暗中推波助瀾。投效匈奴漢國之前,曹嶷的身份本是王彌的左長史,不僅在戰場上屢戰屢勝,而且也直接策劃王彌軍所有的作戰計劃。將曹嶷從王彌的行軍序列中獨立出來以後,貌似使曹嶷所部獲得獨當一麵的資格,擴張了王彌所部的勢力範圍;其實卻在整體上削弱了王彌所部的獨立性,使之不得不緊隨石勒行動。

    那石勒擅於詭詐,可是卻瞞不了我!曹嶷恨恨地想到這,重重地咳了口濃痰,將之猛地向營壘下方吐出去。曹嶷現在所處的,就是那座逯明壘了,因為對石勒滿懷警惕,連帶著曹嶷對石勒部下的逯明也沒有半點好感,因此進駐白馬以來,他已經幾次試圖將大軍駐紮所在遷移回白馬縣城去。

    但這個想法在半個月前被曹嶷徹底打消,皆因幽冀二州的朝廷大軍終於動了。

    早在石勒、王彌、劉靈等巨寇會合兵力、縱橫中原的時候,一眾巨寇就已經料到朝廷遲早會動用幽冀二州最後的機動兵力。所以即便大軍遊動作戰,卻始終留有相當的力量扼守後方。在東麵,考慮到大河下遊路途遙遠不,山地河流交錯的複雜地形也非騎兵用武之地,因此無須太過防備;在中線,主要沿著巨野、城陽、句陽一線布置了數量極多的新募兵力,依托大澤、雷澤、菏澤一帶的低窪湖澤地形防禦;相比起來,倒是西線的延津、棘津、文石津、白馬津等渡口最是要緊,俱都重兵布防。

    曹嶷所守衛的白馬,便是這道由東至西綿延千的防線上極重要的一環。自從得知幽冀兵馬出動以後,曹嶷征發了左近數十範圍內的全部民夫,沒日沒夜地加固營壘,將這座不久前還被他厭惡的營壘變成了一座難攻不落的要塞:

    營壘的牆體被加高了三尺,加寬了兩尺,牆上密布雉堞,南北兩座營門外另築起厚六尺高五尺的羊馬牆;營壘以外的樹林被完全伐盡,木料被拖回來,在營壘豎起了幾處高大的望樓,這樣一來,由此地到大河對岸的黎陽津,任何動靜都可以一覽無餘;營壘西麵的白馬山上立了一座寨,與本部形成犄角相望之勢;營壘還緊急挖了幾個地窖,用來儲藏這陣子搜刮來的糧食物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扶風歌》,方便以後閱讀扶風歌白馬(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扶風歌白馬(一)並對扶風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