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我去!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南苑小童 本章:147.我去!

    劉東看著電腦屏幕有些呆滯。

    他有些不能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所以他把u盤拔了下來,然後插到另一台電腦上,點開一看,果然,圖片已經傳輸進去了。

    沒有問題。

    那,剛才那傳輸速度是怎回事?

    劉東想了想,從電腦找到了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文件,他瞅準了,他手上這個u盤的容量是2g的,2g的存儲空間啊,對於這個時代來說,真的已經很大了。這年頭,一張軟盤才能存多少?也就是1多的樣子,光盤多一些,但也遠遠不能和2g相比。更重要的是,這個u盤的存儲速度有些厲害了吧。

    說起來,劉東其實不算是真正的電腦達人,他是對電腦懂得比較多,但他不是那種特別專業的硬件工程師,所以對於電腦硬件的了解隻不過是比普通人多一些罷了。sb的傳輸速度本就比軟盤和光盤更加厲害。現在是99年,目前的b還處於11版本,可即便是11版本的b傳輸速度也達到了15bs,當然了,這是理論上的最高傳輸速度,實際使用過程中,想要達到這樣的程度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即便如此,這種傳輸速度也遠非軟盤能比的。這也是為什在後世,軟盤幾乎已經被淘汰出市場。

    縱觀市場發展,軟盤當年也是有過輝煌的。

    在60年代末370計算機麵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計算機的操作指令存儲在半導體內存中,一旦計算機關機,指令便會被抹去。於是在196的sanjose實驗室的存儲小組受命開發一種廉價的設備,為大型機處理器和控製單元保存和傳送微代碼。這種設備成本必須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於更換,而且必須攜帶方便,於是軟盤的研製之路開始了。

    然後,軟盤的鼻祖——8英寸軟盤正式宣告問世。

    8英寸的軟盤雖然從技術原理上已經很接近現代軟盤,但缺陷就是體積過大,攜帶很不方便,於是525英寸的軟盤誕生了。這525英寸軟盤的發明還有一個小故事,美國王安電腦公司當時打算發布用於字處理的計算機,感到8英寸的軟盤太大,於是開始與shugartassociates公司合作生產小一點的磁盤。一天晚上,在波士頓一家昏暗的酒吧中,他們最後一致同意采用某種尺寸的軟盤,這種尺寸就是餐桌上的一塊雞尾酒餐巾的尺寸,它的大小恰好是525英寸。從此這種軟盤成為電腦的最佳移動存儲設備,容量也達到360k。525英寸軟盤一直持續到90年代,後來終於被另一種體積更小、容量更大的產品替代了,那就是35英寸軟盤。

    525英寸的軟盤雖然從體積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它還是有很多缺點,比如軟盤采用的外包裝比較脆弱,容易損壞,體積也比較大。因此很多廠家並沒有滿足於這種軟盤,他們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以尋求更為先進的軟盤。新一代軟盤的開發終於被扶桑的索尼公司拔得頭籌。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體積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軟驅和軟盤,不過剛推出的時候在當時並沒有被一些主要c廠家所接受,市麵上流行的依舊是525英寸的軟盤。

    直到1982(s2)個人電腦係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軟驅後,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被這種體積更為小巧、容量卻是525英寸軟盤的幾倍的新軟盤所吸引,從那時起,在ib、康柏為代表的廠商極力推崇下,這種35英寸的軟盤開始大行其道,35寸軟盤以其便宜的價格、相對巨大的存儲量很快全麵占領市場,而35英寸軟盤驅動器也開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軟驅成為c的標準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這一絕對的壟斷地位持續了十幾年,一直到原時空的2002年。

    對於後來人來說可能有些可笑,當時所謂的巨大存儲量,隻有可憐的144,說起來是百萬級字節存儲量,但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樣的存儲量和開玩笑似的。

    但在當年,35英寸的軟盤就是最主流的移動存儲設備,沒有之一。

    35英寸軟盤在80至90年代當真是盛極一時,1996年的時候,據統計當時全球有多達50億隻軟盤正在使用。直到cd-ro、b存儲設備出現後,軟盤銷量逐漸下滑。

    1998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ac,是第一台舍棄軟式磁盤驅動器的電腦,戴爾2003年推出的dinsion台式機也放棄了軟盤支持。之後,標配軟驅的新電腦越來越少。直到2007年2月,歐洲最大的電腦零售連鎖店cworld宣布停止銷售軟盤驅動器和軟盤。2009年9月,索尼公司宣布,公司已經於該年上半年內全麵停產35英寸軟盤驅動器產品,預計在該年年內就會清空庫存,徹底退出該市場。不過索尼同時也宣布,軟盤驅動器產品線停產後,公司仍將保留軟盤片產品線,繼續進行製造和銷售。

    再到2010年4月,索尼公司宣布:由於dvd及u盤等大容量存儲設備普及造成軟式軟盤需求急劇下滑,於2011年3月正式停產35英寸軟盤,當時扶桑絕大多數廠家也都已經停產35英寸軟式軟盤,軟式磁盤驅動器也幾乎已經停產。往後推出市麵的電腦機箱已不再設有軟盤驅動器插口了,而軟盤驅動器也跟著被具有熱插拔特性的nderboltciasata接頭與讀卡機取代。

    同時軟盤在存儲媒介的主流地位亦被移動硬盤、閃存盤、存儲卡替代。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軟盤容量小、單位容量成本高、速度慢且可靠性差。曾經與軟盤並立的還有更大容量的zi、ls-120等可擦寫移動介質,但是真正到u盤的出現,才逐漸全麵替代了曆史悠久的軟盤。原時空2007年的時候,就有一位中關村賣場的商家說,早在半年前出過最後一個軟驅,現在已經無人問起,也沒有銷售軟盤了。盡管如此,軟盤在一些特殊場合下仍繼續發揮著作用,如企事業單位多年沿用的報稅係統,刷新某些老主板的bios,乃至安裝經典軟件。

    但軟盤也僅有這點作用了,不能說軟盤的存在毫無意義,在個人電腦剛剛開始起步的那個年代,軟盤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因為軟盤的存在,為個人計算機的先行者們,提供了大量的便利,隻是技術總是在發展的,軟盤的缺點太明顯了。

    傳輸速度慢、存儲空間太小、不能劃傷盤片、盤片不能變形、不能受高溫、不能受潮、不要靠近磁性物質等等,當更加優秀的,幾乎是全麵碾壓對方的u盤出現的時候,軟盤的地位瞬間崩塌,短短幾年的時間,曾經紅極一時的軟盤就被徹底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它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但它的曆史價值已經結束了。

    而現在,劉東就在見證這一切。sb對新世紀的用戶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從1994年11月11日發表了sb版本經曆了多年的發展,未來發展為31版本,成為二十一世紀電腦中的標準擴展接口。

    原時空2016年以後的主板中主要是采用ssb版本間都能很好的兼容,這就免去了大量的替換工作。sb用一個4針插頭作為標準插頭,采用菊花鏈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外設連接起來,最多可以連接127個外部設備,並且不會損失帶寬。b需要主機硬件、操作係統和外設三個方麵的支持才能工作。二十一世紀的主板一般都采用支持b功能的控製芯片組,主板上也安裝有b接口插座,而且除了背板的插座之外,主板上還預留有b插針,可以通過連線接到機箱前麵作為前置b接口以方便使用。ssb連機線實現雙機互連,並可以通過hb具有傳輸速度快,使用方便,支持熱插拔,連接靈活,獨立供電等優點,可以連接鼠標、鍵盤、打印機、掃描儀、攝像頭、充電器、閃存盤、3機、手機、數碼相機、移動硬盤、外置光驅軟驅、b網卡、adslode、cableode等,幾乎所有的外部設備。sb接口可用於連接多達127個外設,如鼠標、調製解調器和鍵盤等。b自從1996年推出後,已成功替代串口和並口,並成為二十一世紀個人電腦和大量智能設備的必配的接口之一。這樣一個重要的陣地之上,u盤絕對是最亮眼的那一顆明星,現在,這顆明星就放在劉東麵前。

    劉東做過好幾次嚐試之後,終於可以確定,放在自己手上的,就是一個跨時代的產品。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再回九三》,方便以後閱讀再回九三147.我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再回九三147.我去!並對再回九三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