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羋黍離 本章: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

    九月秋高氣爽馬肥,萬無雲,因為漢遼戰爭的緣故,天地之間都彌漫著一股肅殺之氣,而作為主戰場的燕雲地區,則更散發著一種令人心悸的味道,仿若大劫之至,躁動難安。

    遼歸化州,文德縣,此為原武州治地,十數萬遼軍已然集結於此。在幽燕地區鏖戰的這段時間,遼國境內,可是一點都沒有放鬆,征發部卒、南下作戰的步伐進行得很快。

    即便以遼國所控區域之大,部族分布之廣,等到漢帝劉承祐抵達幽州之時,遼軍大股部隊也陸續南下集結,並屯駐於文德縣。

    與漢軍一樣的,遼國也是皇帝耶律璟親征,兩個年紀相仿,並掌控著同時代東亞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的君主,將第一次發生正麵碰撞,這一碰,就是驚天動地。

    漢帝國這邊大舉動兵,傾國之力,遼王朝這邊,動靜同樣不小,殿帳宿衛軍、諸部部卒軍、各地州縣軍以及征召的仆從軍,加起來,其動員的軍隊也超過三十萬了。

    這樣規模的兵力,已然堪比當年耶律德光滅晉了,並且精銳齊出,未嚐餘力,僅從數量上來說,這已經是遼國十分之一的人口了。

    事實上,對於此番大戰,遼國這邊的準備是不足的,哪怕對漢遼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的認識,但大漢那邊突然大舉興兵,還是有些出乎其意料。

    畢竟,雁門一戰後,雙方都有“積極”的行動,互遣使者慰問,意欲消除“誤解”。就遼國這邊而言,還想多做些戰爭準備,改革軍事建設,完善戰略計劃。

    但是,大漢悍然興師,完全打亂了遼國的節奏,令其有些措手不及,使其陷入被動局麵。而在國家的組織動員方麵,遼國是不如大漢的,更何況遼國已經有整整十一年沒有打過大仗了。

    不過,再是突然,再是棘手,於遼國君臣而言,麵對漢軍的大舉北伐,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唯有積極應對,打這一場並不在他們近期謀劃之內的決戰。

    文德縣這邊,集中了遼國15萬軍隊,以騎兵為主,屯兵於此,已有兩日。一方麵是,大部分人都經過長途跋涉,都十分疲憊,需要休整,對於地盤龐大的遼國而言,開啟南征,還沒走到國境線,就已經跋涉千,而漠北部族,更是南下數千。

    另一方麵,則需要進行一定的整軍訓練。遼國軍隊中,論軍紀之嚴明,訓練之有素,隻有宿衛殿帳的皮室軍可與中原相當。而由於軍隊來源廣泛,在軍紀軍令的申明,作戰的配合方麵,確是要做些準備,畢竟此番麵對的也是精銳盡出的漢軍。

    同時,漢軍的動向,需要探明而後動,對於這一仗如何打,也需要拿出個章程來。

    有些巧的是,當年世宗耶律阮也是率大軍行經過於文德縣,意欲東出居庸關,入寇幽燕,南侵大漢。隻是因為耶律察割之亂,丟了性命,虎頭蛇尾。

    火神澱那邊,兵變的遺跡仍舊殘留著,既至此地,耶律璟還是帶著隨行宗室、文武進行了一番祭拜。然後,便以此為鑒,加強了對從征兵馬監視與掌控力度。

    殿帳之內,隨行宗室、大臣俱在,氣氛有些嚴肅,這已經是南下以來,耶律璟舉行的第四個軍事會議了。

    不過此次,耶律璟先是發表了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然後對在石城縣陣亡的高模翰進行了一番追思致哀,並給其蓋棺定論,追封為安豐王,大蔭其子嗣。

    事實上,高模翰的陣亡,對於遼國的影響,遠比漢軍想象的要嚴重。在漢軍看來,隻是攻殺了一個遼高官大將,還是一個渤海人。

    然而,就是這個渤海人,早已成為遼國的一麵旗幟,助其安撫渤海人心,統治其地。三十年的時間中,渤海故地,不隻是遼國的糧倉、縱深之地,還為其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遼國的各類軍隊中,包括禦帳親軍,都活躍著渤海遺民的身影,在遼國的擴張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鞏固邊防與對外戰爭中,卓有功勳。

    而高模翰,則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隻本身能力出眾,資望隆重,且對遼忠誠,他本人就是一麵吸引渤海人為遼國效命的旗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世祖》,方便以後閱讀漢世祖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世祖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並對漢世祖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