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羋黍離 本章: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

    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

    向德明(尚書令),劉繼昌(吏部尚書)、李繼隆(樞密使)、慕容德琛(尚書左丞)、郭儀(兵部尚書)、寇準(遷都察使)、向敏中(遷財政使)、徐士廉(刑部尚書)、王欽若(中書侍郎),這九人乃是端拱元年初時,政事堂的宰相分布,也基本代表著整個朝廷的權力結構分布形勢。

    然而,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這個權力結構就支離破碎,這些站在帝國權力尖端的風雲人物,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陸續離開,讓出位置,交還權柄。

    這是一個君進臣退的過程,整個過程談不上平靜,甚至本身就意味著混亂與失序,但事實上就是,政事堂的更新換代,一直很平穩,平穩到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這背後折射出的,自然是端拱皇帝低調而強大的掌控能力。

    劉繼昌、徐士廉二相公的倒台及去職勿需再言,端拱二年夏四月,樂平公、樞密使李繼隆病逝於家中,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李繼隆毫無疑問是大漢帝國軍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開寶-雍熙-平康-端拱四朝元老,時代洪流都衝刷不走他的光芒,而中流砥柱乃是他在康宗朝最恰當的評價。

    他有一個不錯的出身,年紀輕輕又受世祖大公主劉葭的垂青,駙馬也沒有成為他釋放光彩、展現能力的阻礙,從戎幾十年,西征北戰,沙場建功無數,少有敗績。

    李繼隆一生是平順的,光輝的,燦爛的,功成名就,幾乎沒有劣跡,完全是一個人生贏家的模板,是朝廷著力宣傳的勳貴精英的典範,也是諸多功臣子弟崇拜的對象,即便是那些昏昏碌碌的膏粱子弟,其夢想著也希望活成李繼隆的樣子。

    即便少不了人酸李繼隆的出身以及駙馬身份的作用,但誰也無法否認其出色的軍事才幹,否則,大漢功臣勳貴那多,世祖的公主也不少,除了楊延昭外,還有誰達到李繼隆的成就。

    生前是完美的,死後,對於這個帝國功勳、大漢樞相、皇姑父,劉文濟也給足夠的哀榮。廢朝,敕著神道碑文,進功臣閣,恩蔭賞賜,這些都是應有之義,同時,劉文濟還讓李繼隆配享太廟,追贈潞國公。

    雖然給予了李繼隆崇高的身後待遇,堪稱人臣之極,但不得不說,即便李繼隆不病故,他樞密使的位置也當不了多久。

    劉文濟的心眼倒沒那小,他要針對的,不是李繼隆這個人,而是這個人的身份並且處在這樣的位置上,出於鞏固統治、維護皇權的本能,他就需要采取一些行動。

    不過,在端拱朝,真正能接李繼隆班的,隻有那寥寥幾人,最開始被列為公推人選的,隻有郭儀、楊延昭、郭良平三人。

    然而,郭儀本身就任兵部尚書不久京,已是宰相,不便輕動。楊延昭則已經退到侍帥這個“二線”職位上,另一方麵,也跟楊業當初的扶持有關。

    在郭良平任職期間,帝國的海軍腰杆是挺直的,聲音是響亮的,但同樣的,也達到了陸軍老貴們所能忍受的極限。這個極限,也最多堅持到郭良平退休抑或去世。

    在整個平康時代,帝國內外,有多少軍隊調動,都是李繼隆主導的,又有多少彈壓地方、剿賊平叛,出於李繼隆的授意,這些都是說不準的。同時,若把那些舊事翻出來,嚴格依照條製來,一個逾製擅權的罪名是一點都不冤枉李繼隆。

    大漢軍製,樞密院雖然隻有調兵之權,但結合李繼隆幾十年戎馬生涯在軍中積累的崇高威望,再加勳貴、駙馬、四朝老臣、欽命輔臣這重重身份,結合起來所能發揮的威力,也是遠超常人想象的。

    郭良平拚了一輩子,衝了一輩子,沒理由在最後選擇軟弱,隻不過,這一回,運勢不在他,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倒在樞密使的權位前。並且在之後不久,就撒手人寰,享年六十八歲。

    劉文濟性本沉靜,登基之後城府就更加深沉,即便腦子已經絞盡腦汁要換馬,但麵上一點也沒表現,甚至日常間對李繼隆也是各種體諒、慰勞。

    郭良平被排除在外,郭儀與楊延昭之間同樣不好選,在世人眼,這二人是最有資格擔任樞密使的,畢竟是世祖時期的“勳貴三英”、“少壯三傑”,名望、履曆、功勞都很紮實。

    有此一事,並且讓他成功了,那必有二、三事,這是可作推論的,也不是一個誌在有為的帝王能夠容忍的。

    端拱二年的劉文濟,已經徹底坐穩了皇位,已經不需要再想之前那般過分地小心翼翼,也能以一種自主的心態去決策軍政。

    郭良平是帝國海軍的旗幟性人物,在世祖的支持下,用實際行動將大漢海軍抬到了不該到達的地位上,在其二入樞密院,擔任副樞相期間,海軍更取得了相比過去幾十年跨越式的發展,包括南洋駐軍改革、炮艦更新計劃、訓練升級以及遠洋探索等等都是在他的主導下展開了。

    那樣,隻會出現另外一個李繼隆。

    但同樣,郭良平也是最不可能,甚至是第一個被排除在外的。不因他年老,也不是他功勳、資曆不夠,更不是因為出身不足,根子就在大漢軍隊的“陸海之爭”上。

    其中郭良平是爭奪之心最明顯的,作為第一樞密副使,他是距離這個職位最近的,年近七旬的他,沒多少時間了,也等不了更久。

    對楊氏,他當然多有倚重,對楊氏子弟的提拔並無限製,但是對楊業、楊延昭二老,尤其是楊老太師依舊在世的情況下,讓他把楊延昭抬到樞相的位置上來,他也實在難以安心。

    從雍熙、平康到端拱,李繼隆這個樞相,已經擔任整整十年往上,雖說這個過程屬於帝國特殊時期,並且在這個特殊時期起到了拱衛政權、穩定軍隊的作用,但於帝王,尤其是一個掌控欲強烈的帝王而言,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當郭良平選擇向樞密使發起衝擊的時候,可想而知會遭遇怎樣的阻力與攻擊,這一點,他本人心未必不清楚,但他還是選擇出擊,就像幾十年前率軍遠航,將帝國觸角延伸到波斯地區一般。

    而真正促使劉文濟下定決心的,則是端拱元年李繼隆怒訐徐士廉,致徐士廉及一批禦史、言官逐貶地方之事。雖然劉文濟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李繼隆維護樞密院權威與軍隊利益的用心,甚至對徐士廉等人也存有看法,但他就是無法從內心釋然這種被“威逼”的感覺。

    而李繼隆先於皇帝動手前的病逝,省卻劉文濟手腳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了個完美的生前身後之名,這或許也是一種時運。

    李繼隆既去,一場關於樞密使的博弈是免不了的,隻不過這仍舊是軍隊體係內部的角力,準確得講應該是軍事貴族以及功勳將帥。其他人若敢染指,必遭反噬,即便皇帝也不敢貿然打破成行已久的潛規則。

    於是,在端拱二年仲夏新鮮出爐的大漢帝國新一任樞相,又是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扶風公、殿前都虞侯馬懷遇。雖有些意外,但對於馬懷遇,還真沒法提出什有效的反對理由。

    李繼隆、楊延昭身上的“buff”,除了駙馬頭銜沒有,馬懷遇都有,並且他曾是世祖養子,與太宗的關係更親如兄弟,隻不過,履曆與功勞上不如李、楊那般耀眼罷了。但是,他擔任樞相,還真就沒什人能挑戰得動。

    塵埃落定的同時,也附有皇帝一番安撫操作,楊延昭晉崞縣公,使楊氏一門兩公。郭儀則晉一等武進侯,為郭氏再開一脈。

    此事後不久,致遠侯郭良平也鬱鬱而終。空出來的第一樞密副使的位置,皇帝劉文濟在善加斟酌之後,選定侍衛司都虞侯曹瑋,這是已故真定侯曹彬第四子。至於騰出來的侍衛司都虞侯,這個實際掌握侍衛馬步軍統兵權的要職,劉文濟則敲定護聖軍都指揮使田邦義。

    此人乃是功勳老將田重進之孫,雖同屬於勳貴,但家室就不那耀眼了,與楊、李、曹者相比,暗淡的不是一星半點,當然這也是劉文濟選其掌握兵權的主要原因之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世祖》,方便以後閱讀漢世祖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世祖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並對漢世祖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