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寧為雞頭,不做鳳尾!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黑男爵 本章:第九十六章寧為雞頭,不做鳳尾!

    中國幅員遼闊、地貌多變,致使生存環境差異極大,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溫熱潮濕,還有的地方天寒地凍、幹燥少雨,凡此種種,難以類舉!

    一個人千遠行,因為不適應新的生存環境,極易染上疾病,輕則惡心、嘔吐、腹瀉;重則高燒不退,甚至喪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土不服了。

    好在中國人的祖先很聰明,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發明了一種藥物‘行軍散’,對治療水土不服有奇效!

    蜀軍南征北戰,士兵們卻很少染病,就得益於這種藥物了。

    醫聖-李時珍得到過‘行軍散’的秘方,認真研究之後,又進行了改良,使其藥性更加溫和,也更加容易配置了,並記錄在了《瀕湖脈學》之中!

    薛羽雖然沒學會醫術,卻把《瀕湖脈學》麵的藥方背的滾瓜爛熟。

    “請賜筆墨紙硯!”

    “來人,給薛小友準備筆墨紙硯!”

    “岩弟,幫忙!”

    “好勒!”

    薛羽口述,李岩執筆,把‘行軍散’的配方原原本本寫了出來。

    此外,還有一個‘雪花膏’的配方,可以預防凍傷,遼東天氣寒冷,凍傷一直是個大問題。

    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從各地抽掉來的兵馬,不適應東北的寒冷天氣,手上凍的全是血口子,連刀槍都揮舞不動了,又如何與女真鐵騎廝殺呢?

    女真人可是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中,身體極為耐凍不說,還有各種禦寒的辦法呢!

    一個‘無極膏’的配方,專門治療腳氣的,大軍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容易患上腳氣,又痛又癢,苦不堪言,進而影響戰鬥了!

    …………

    薛羽一共背下十幾張秘方,從上到下、從到外全都涉及到了,隻要把這些藥物配置好,基本上就能解決水土不服的麻煩了。

    下一個,就是兵器問題。

    薛羽瀏覽過很多軍事網站,還看過無數軍事小說,不敢說是個軍事家(理論上的),那也是個骨灰級的軍事迷了!

    克製騎兵的辦法,的確知道不少,有些還非常的霸道、殘忍呢!

    不過嗎,考慮到當前形勢,隻能挑選幾種簡單、實用,並可以速成的兵器了。

    還是薛羽口述,李岩負責描繪,一連畫出了幾樣兵器圖形:

    白杆鉤鐮槍--全長一丈兩尺,選結實的白蠟木為杆,安裝上三棱形精鋼槍頭,一側配帶刃的彎鉤,另一側配上堅硬的鐵環,重有七八斤!

    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人想出了讓步兵排列整齊、身披重甲,手持長槍對抗騎兵衝鋒的辦法了,且效果不錯!

    與傳統的槍尖相比,這種三棱錐的穿透力更強,一紮就是一個血窟窿,想縫合都極為困難,傷者很快就會失血過多而死亡了!

    一側的鋒利彎鉤,是專門鉤馬腿用的,隻要戰馬一倒下,騎兵也就失去威力了,近身肉搏的本領還不如步兵呢!

    另一側的鐵環,則是砸擊用的,專門針對女真人厚重的棉甲!

    將采摘的棉花打濕、反複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再把多張棉片綴成很厚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放入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一副棉甲就製成了!

    棉甲製作容易、價格低廉,還有極好的保暖效果、防禦效果,非常適合在寒冷的遼東地區使用,故而成為了八旗兵的標配鎧甲!

    不過嗎,棉甲可以抵擋刀劍、弓箭,甚至是火器,卻唯獨對鈍兵器無能為力!

    掄起白杆槍,用上麵沉重的鐵環,狠狠的砸在棉甲上,不會見到一絲血跡,卻能把八旗兵砸的骨斷筋折、五髒俱裂!

    ……

    鐵蒺藜--有四根伸處的尖刺,長約數寸,無論怎扔出去,總有一個腳朝上!

    這種東西對人用處不大,因為人會趟著地走路,進而把鐵蒺藜給踢開,可是戰馬就沒這本事了,隻要被刺傷了蹄子,也就沒法奔馳了!

    隻要撒在軍陣前麵,就能有效的阻止騎兵衝鋒了!

    三尺長的鐵管,上麵配上轉柄,下麵是螺旋形的尖頭,兩名士兵合作,一個負責扶持,另一個搖動轉柄,幾下就是一個小型陷馬洞!

    隻要馬蹄子踩進去,立刻扭成麻花了,馬背上的騎士不摔個骨斷筋折,也得大口吐血,失去戰鬥力!

    ……

    薛羽、李岩配合默契,很快繪製了七八種兵器圖形,還清楚的標明了尺寸大小,這樣工匠見到之後,很容易就能打造出來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第一梟雄》,方便以後閱讀明末第一梟雄第九十六章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第一梟雄第九十六章寧為雞頭,不做鳳尾!並對明末第一梟雄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