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9 與其興師動眾,不如上兵伐謀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雲霄野 本章:1339 與其興師動眾,不如上兵伐謀

    對於參赴朝議的眾臣而言,無論渤海、契丹還是泰封國都是外邦而已,區別就是在於誰會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而誰更有可能恭順臣服;

    可是對於李天衢而言,渤海、契丹繼承當初高句麗國的疆土,雖然並不歸屬於中原王朝,可他們都是在中國史的範疇內,那幾個民族眼下雖然並非漢人,但是以後絕大部分卻會融入漢族,亦或中國的少數民族當中。

    可是泰封國的三韓人,才是後世朝鮮半島南部某國的真祖宗...李天衢自知兼並契丹,已是勢在必為,可是本來國祚將延續兩百多年,後來很快也會為女真金國取代的遼國提前滅亡,那遼東以及整個白山黑水地域將會出現權力真空,而讓正史中本來詐稱國號為高麗的泰封國趁虛而入的話...就算在這個時代,別人不會這覺得,但與原來的曆史軌跡相較,李天衢卻認為自己將會成為中華史上的大罪人......

    所以遼東地區,必須牢牢的掌控在魏朝手中。

    可是另一方麵,本來不少輔弼治國的臣子,如今反而要成為魏朝經略白山黑水的阻力...李天衢明白自己還是會受後世的思維影響,反觀這些朝臣也並沒有經曆中國近代史百年恥辱的教育,並沒有那種國家的領土完整,便是不容觸碰的紅線那種意識。

    而對於世世代代由高句麗、渤海、契丹等諸族各部生息繁衍,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中原王朝直轄統治的白山黑水地界,他們對於當地疆土歸屬的認知也較為模糊。

    而魏朝眾臣更多要考量的,是朝廷發動戰爭的成本,以及征服一方地域之後,以後將要每年調運糧食,保證駐紮軍隊補給,以及當地人民生活各項財政支出是否平衡。

    而先前魏朝覆滅閩國,朝廷重臣普遍支持,也是因為閩地五州是於唐末時節分封出去的割據政權,疆域被魏朝治下領土環繞,且兵微國小,不但易於兼並,也理當重歸中原王朝...可是當李天衢拒絕與耶律德光和談,仍要殺出關外,北擊契丹時,其實朝堂中便已經出現反對的聲音了......

    畢竟繼續與契丹交戰,如今倘若再算上泰封國,則必然還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軍力...戰線拉得越來越長,魏朝再是家大業大,可是持續消耗下去,財政收支終究會有難以支撐的時候,如果戰事進展不利,所有的隱患都會爆發...而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動兵數百萬以至於亡國,這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所以李天衢也理解朝堂重臣的用意所在...就算自己是以穿越者的思維,考慮問題難免總會從千秋萬代的長遠角度出發,但是也絕對不能忽略這個時代臣民的想法...所以思略了一陣之後,他便長聲說道:

    「以泰封製契丹,則我朝隻須討伐塞北據守臨潢府的耶律德光便可,不必再往遼東投入重兵,以減免兵馬錢糧的消耗...眾卿的提議,也確實在理。

    畢竟隋朝三征高句麗,非但致使數十萬軍人喪生,物資損失難以估量,而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耕稼失時,田疇多荒,乃至天下反軍蜂起;而唐朝太宗皇帝禦駕親征,發兵十五萬,雖然一路上披荊斬棘,接連大捷,卻因天氣寒冷、糧運不濟而被迫撤軍。隻不過......」

    話聽到一半,參赴朝議的眾臣本來還以為,魏朝帝君已聽進去勸,然而李天衢忽然話鋒一轉,便又道:

    「可是唐太宗征討高句麗一時失利,可為何曆經二十四年還要連番部署,不斷的發動進攻,直至高宗皇帝在位時期將其討滅?燕雲十六州為中原屏障,遼東何嚐又不是兵家要扼之地?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唐末大軍閥》,方便以後閱讀唐末大軍閥1339 與其興師動眾,不如上兵伐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唐末大軍閥1339 與其興師動眾,不如上兵伐謀並對唐末大軍閥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