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陽秋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九折肱 本章:第一百一十章 陽秋

    第一百一十章陽秋

    夏姬所在的鄭國是個很有意思的國家。她的祖上受到過儒家的廣泛批評,譬如大名鼎鼎的鄭莊公,自然少不了這個“美豔絕倫”的女人,更是給她扣上了非常嚴重的帽子。

    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辭。孔子作春秋,述而不作,寄托了自己的政治觀念在麵,總體上是圍繞周王為中心,記錄魯國史事乃至下諸侯鮮明的政治事件。太史公指出孔子的一個基本態度: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那孔子對自己的這部春秋是什想法呢?他自己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後世有了解我的恐怕是這部春秋,未來怪罪我的大概也是這部春秋。孔子對自己有完全客觀的認識,為什呢?因為他自己知道他的這部春秋是他自己的政治立場,也就是圍繞周王為中心,禮製為中心的一個政治上的觀念。

    在這部春秋中,對不尊重周王,不遵循禮製的諸侯行為進行了批判,但是這個批判比較的隱晦,極其簡單而又極其扼要,但是這部春秋的記載並不等同完全的史實,因為孔子基於自己的政治觀念做了取舍,本身的取舍也是一種褒貶。

    比如對於災,對於下的暴亂,對於威脅到周王政治權威的重大事件,常常不選擇,不得已也表達的晦澀。孔子自己評價自己的話看上去是一種自謙,事實上,他知道他的這部書隻是他自己的觀念,讚同他觀念的會理解他,相反觀念的會批評他。所以他“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及夫子歿而微言絕,七十子卒而大義乖。這就是常所謂的“微言大義”。用極其簡要的語詞表述曆史人事,其中暗含著著者的褒貶。精微之處見其廣博。這是漢人對孔子的議論,特別指孔子的春秋。

    怎樣才是春秋筆法之微言大義呢?來看鄭莊公的大事件:鄭伯克段於鄢。

    這是古文觀止的第一篇,題目鄭伯克段於鄢,很好玩:人物,鄭伯即鄭莊公,段即鄭莊公的親弟弟共叔段,鄢者遠離鄭都的一座城。事件,克段即共叔段在這場動蕩中被殺。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這麵寓含的意思很多。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不言出奔,難之也。首先鄭莊公與共叔段的關係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彼此仇殺,共叔段有不軌的行為,所以記載他直接呼他為“段”,在這場動蕩中,鄭莊公以仇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弟弟,故而用“克”。

    稱呼鄭莊公為“鄭伯”,是暗示他是哥哥的身份,意思是你是哥哥,怎讓兄弟發展到這種地步,你是有責任的。再者“鄢”這個地方遠離鄭國都城,也就是“段”逃跑了,跑到“鄢”這,那段是主動跑的呢還是被趕走的呢?事實上記史者認為“段”是被“鄭伯”趕走的,不是“段”自己出奔。表達了對鄭莊公的一種不滿。你沒有把弟弟教育好,反而任由他作亂,最後找機會趕走他,我們要批判你。

    那這個題目中的兩個人物在這場政治事件中誰的責任更大呢,記史者認為是鄭莊公。鄭伯克段於鄢,也可以這樣理解:鄭莊公沒有盡到哥哥的責任,故意引誘弟弟作亂,趁機趕走弟弟,然後殺之。

    從春秋的角度,是批評鄭莊公的,但是非常的隱晦曲折。這是有多的為難才這樣“微言大義”呢?這是儒家的態度,儒家認為弟弟作亂你做大哥的責任很大,既然弟弟已經離開都城,沒有了威脅,應該停止追殺,維持兄弟情愛,不能置於死地。所以後世罵鄭莊公為奸雄。

    要探索這個故事的史料,最先想到的大概是文學性的作品,因為一旦給一個故事加以文學的變化,便能實現更廣泛傳播,受眾也自然更多,為更多熟識的故事想來是那本東周列國誌了,作者明末人馮夢龍。

    那馮夢龍對鄭莊公是一個什樣的態度呢?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那女子》,方便以後閱讀那女子第一百一十章 陽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那女子第一百一十章 陽秋並對那女子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