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玩蛇怪 本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

    到章武十九年末,化名為徐正的東北將軍徐榮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其餘又有太常蔡邕,於章武十九年八月病逝。鎮南將軍武安國,於章武二十年初病逝。平西將軍楊奉,於章武二十年四月病逝。

    最近五年內,去世的開國高級將領和高級官員,達到了十餘人,年齡基本都是在50-80歲之間。

    特別是武將,因為早年戰場出生入死,一身傷病。晚年多有心腦血管方麵的疾病,高級將領就病死了七八人,中高級將領,像中將少將級別,已經死了二十餘人。

    目前還健在的九虎上將有臧霸、張遼、高順、黃忠、趙雲、牽招,其中年齡最大的是黃忠,今年已經七十二歲,年齡最小的是張遼,五十一歲。

    其餘臧霸、高順、趙雲、牽招等人都在五十到七十歲之間,像高順就比呂布小兩歲,比劉備大三歲,今年已經是六十三歲高齡。

    整個朝堂內部的高級官員和高級將領的形勢趨於老齡化比較嚴重的現象,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堅力量比較充足。

    在將領方麵有許褚、郭淮、文謖、徐盛、呂蒙、丁奉等一批30-40餘歲的中層,文臣方麵,如諸葛亮、司馬懿、龐統、徐庶、馬良、楊修、陳群、陸議等這批人也在成長。

    因此以現在的情況看,倒也不用擔心大漢老一批人去世之後,會出現斷層。隻是如今和平年代,沒有戰事打響,想要快速晉升也不容易。

    唯一在之前戰亂當中有軍功,中後期晉升較快的就是許褚、文謖二人了,如今許褚補了上將銜,文謖則是中將。

    不過嚴格來說,許褚也不算年輕一批的將領,因為他隻比張遼小一歲,今年也五十歲了。

    曆史上許褚於公元227年病逝,享年57歲,現在也許能多活幾年。

    到章武二十年下半年,大漢國力再上一層樓,一年風調雨順,糧食滿倉,糧價跌落到了穀底,人民百姓生活富足,曾經那種餓死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

    正所謂“穀貴傷民,穀賤傷農”,糧價過低也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因此朝廷最近幾年也在出台一係列政策,平穩糧價。

    比如在南方產糧地區開設工廠,吸引勞動力參與進去,減少種田人口,增加工業與製造業人口。

    其次是陸續把南方的產糧地區繼續往東南亞推移,因為後世越南、老撾有一部分沿海地區是大漢的領土,叫做交趾郡、九真郡以及日南郡。https://

    大漢便在這些地方繼續開疆拓土,把當地人吸納為漢民,然後開墾田地,擴大稻米生產,等到這的糧食產業成型之後,就把兩湖流域以及長江中下遊流域的糧食產地減少,轉種經濟作物。

    這在經濟學上叫做產業轉移,國內的糧食產量已經非常充足,因為大漢目前人口不像明清時期有幾億,所以在高產作物的幫助下,生產力是成倍提升,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而多餘的人口如果繼續從事農業的話,糧食產量會過剩,丟在倉庫發黴也是浪費。因此還不如把這部分人口轉移到工業和製造業領域,繼續增強工業與製造業。

    早在十多年前,陳暮就已經計劃好了產業轉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他就先在全國推廣高產作物,等到糧食產量暴增,再把農業重心往南推。

    北方的土地大部分則開始種植經濟作物,比如美洲棉花、玉米、紅薯、桑、麻、豆等,用於紡織業、喂豬的養殖業等等,發展農業經濟。

    等到現在南方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地步,開始溢出的時候,農業重心也就會繼續往南推移,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去。

    不過目前隻是一個開始,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內,兩湖流域和長江中下遊流域依舊會承擔著國家主要產糧地。

    等到十多二十年後,東南亞的開發成型,那兩湖流域和長江中下遊流域將會逐年進行減產,預計五十年後,整個國家的糧食可能兩成來自東南亞,其餘則分散至國內其它地區。

    別看隻是兩成,但也是個驚人數字。而且現在東南亞就是大漢的後花園,也是自己國內領土,目前主要開發地區為後世越南的河內區域,大概是大漢一州之地。

    以一州之地供養全大漢兩成的糧食,差不多相當於宋朝太湖流域的地位,就可以知道東南亞地區在未來百年之內,為大漢承擔著怎樣的責任。

    當然。

    東南亞確實是後世最好的水稻生產地區。

    但水稻本來就隻有南方人喜歡吃,北方人更喜歡吃小麥製作的麵食。

    現在大漢的經濟和工業重心在北方,如果糧食產區一路往南移,對於北方人來說,顯然有些不公平。

    畢竟水稻是管飽,可北方人不愛吃呀。國家富裕之後,人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這一點陳暮也考慮過。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地區。

    作為後世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東北的黑龍江黑土地可是一塊肥得流油的寶。

    現在被夫餘、挹婁兩個原始部落一樣的國家占據,顯然是有些暴殄天物。

    因此從很早之前,他就對東北虎視眈眈,想要把這些國家吞並。

    但之前是時機不對,東北地區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實在是太遙遠了,後世很多南方人以為東三省離北京很近。

    然而從湖北武漢到北京直線距離大概是1000公,而從東北哈爾濱到北京1200公。

    在漢朝更不用多說。

    漢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陽,經濟和人口重心在河南跟河北,能夠控製幽州地區,也就是後世河北承德、唐山以及遼寧省都不容易,更別說打到吉林和黑龍江去。

    因此在唐朝李世民滅高句麗之前,東北都不通中國。甚至即便是唐朝滅高句麗,也僅僅隻是勉強控製,真正融入要到明清時期。

    現在後世的東北三省當中,一半遼寧省和一半吉林省被高句麗國占據。

    曆史上它曾經與曹魏集團發生過戰爭,曹魏攻破了高句麗都城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王東逃到沃沮,曹魏以為高句麗已經滅國,因而罷兵回朝。

    結果高句麗卷土重來,重建了丸都城,一直到唐朝才被滅掉。

    而另外一半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則分別被夫餘國和挹婁國占據,因為過於偏遠,除了偶爾內戰或者跟高句麗以及西部鮮卑打打之外,其餘時間都是正常發展。

    這些年來陳暮對東北確實有想法,但奈何沒什機會。

    不過隨著最近幾年京杭大運河的全麵開通,再加上蒸汽船隻的流行,不管是從青州前往遼東半島,還是從幽州過去,都方便了許多。

    以前從臨淄去遼東半島,坐船得好幾天時間,而且當時漢朝的船隻技術也不利於海上航行,容易迷失或者遇到風浪。

    現在情況好了不少,如果從洛陽出發,船隊到臨淄隻要一天時間,再從臨淄到遼東半島,隻要半天時間。

    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好消息,那就是臨淄和涿縣發展之後,輻射了三韓半島以及東北遼州地區。

    這些地方逐漸繁榮昌盛,吸引了不少高句麗人、夫餘人、挹婁人、穢貊人、沃沮人前來生活,東北土著部落百姓並不抗拒成為大漢的一部分。

    想也知道。

    現在大漢對於民族融合政策非常寬鬆,周圍少數民族願意融入的,往往都會給予優厚條件,讓他們享受跟漢朝百姓一樣的對待。

    更何況如今漢人在醫療、教育、生活、飲食、居住上享受的資源遠不是還處於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土著可以相比。

    與其在鬆花江和烏蘇江沿岸漁獵為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還不如南下去遼東進廠打工來得安逸。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隨著大漢的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對於原始部落來說,就是一種降維打擊。

    社會差異的巨大化,會導致漁獵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會加強。

    就好像農村人口大量減少,是因為務農帶來的經濟收益非常低,進城打工的收益是務農的好幾倍。

    那農村人就會蜂擁湧入城市,成為所謂的農民工,自然也就會成為一種趨勢。

    後世無數人向往去美利堅,不也是抱著這樣的心理嗎?

    所以現在遼東地區其實吸納了大量的東北各國人口,在民族融合方麵,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問題。

    這樣一來,如果朝廷決定拿下東北,至少在民心上,不用擔心成為阻礙。

    於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情況下。

    陳暮暗中籌備奪取東北的計劃。

    章武二十年初,臨淄火器局開始大量打造火器。

    為了保持競爭力和火器更迭速度,防止出現清朝那種火器僵化的局麵,朝廷在各州都設立了國企兵器製造公司。

    每十年六大軍區就會更新一批火器裝備,而對這些火器的要求也會日益增加。

    如果青州兵器裝備製造公司的研發更迭速度變慢,那各個軍區的訂單自然也會流向那些設計更先進的武器製造公司,不去臨淄下訂單。

    這無疑會讓青州兵器裝備製造公司增添幾分危機感,從而更著重於武器的研發和設計工作,從而保證技術的領先。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之謀伐》,方便以後閱讀三國之謀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之謀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並對三國之謀伐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