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零六章 這或許是偏見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妖惑天下 本章:第一千兩百零六章 這或許是偏見

    劉閑看向蔡邕,微笑道:“說說你的看法。”

    蔡邕道:“儒道雖然失之於迂腐,但其倡導的仁政思想還是頗有可取之處的。

    比如前漢時候的文景之治,之所以大漢能夠物阜民豐,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文景二帝的仁政實在功不可沒啊!”

    劉閑摸著下巴道:“嗯,現在許多儒生也是喜歡拿文景之治來說事。

    不錯,文帝景帝這兩帝的時候確實把國家治理的很好,儒生總喜歡將這些成就說成是儒道仁政所取得的。

    其實,這件事情恰恰是文景二帝在利益平衡上取得成功的經典案例。……”

    蔡邕流露出不解的神情。

    劉閑背著手看著大廳外麵,道:“文景二帝的治理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於兩個政策,一是輕徭薄賦,二是整頓地方吏治。

    那問題來了,文景二帝為何要這做,難道僅僅因為他們覺得這做是實現了儒道的仁嗎?

    其實,輕徭薄賦,就是國家將利益讓給百姓,而整頓吏治就是保證這樣的行為不至於受到阻礙。

    國家讓百姓得到了利益,百姓溫飽無虞,自然心中感激滿意,滿意了,天下自然安定。而安定的環境反過來又必然促進農業生產以及商貿活動,國家的賦稅也就得以增加。

    國家收入增加,便能夠采取更多的對百姓有利的政策。如此產生良性循環,國家自然大治。這和仁或者不仁,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

    儒道的仁,說白了,就是為上者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對下麵的民眾百姓施以恩典,將一種明明共存共榮的關係變成了君王對於百姓的恩賜。

    這種觀念其實非常危險,君王以及他們的繼任者,並不容易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覺得我今日既然可以恩賜於你們,明日便可以把這份恩賜收回去,收回去也是理所應當的。

    這也是為何這些好的政策往往持續不了很久的原因。

    所以要真正的治國安邦,不是要講所謂的仁,而是要搞明白這其中的厲害關係!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百姓們隻會因為你能保障他們的利益才願意追隨你,而你的利益則是建立在百姓這個基礎之上的。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根本就不存在誰對誰有恩惠。

    所以執政者,必須千方百計為百姓爭取利益,隻有如此,百姓才會永遠支持你,這樣一來,你的統治便會穩若泰山了!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以為百姓所得都是出於你的恩賜而要百姓感激於你,雙方共存共榮,誰也離不開誰,地位是平等的。”

    蔡邕聽得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隨即一臉慚愧地拜道:“主公慧眼如炬,屬下實在慚愧!”

    貂蟬看著劉閑的目光中,流露出無限仰慕的神情。隨即提議道:“夫君剛才說的這些是否可以加入國學院的教案之中?”

    蔡邕立刻朝劉閑投來請示的神情。

    劉閑笑道:“老爺子你看著辦吧。”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之大漢再起》,方便以後閱讀三國之大漢再起第一千兩百零六章 這或許是偏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之大漢再起第一千兩百零六章 這或許是偏見並對三國之大漢再起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