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強幹弱枝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天下九九 本章:555.強幹弱枝

    陵邑製是從漢高祖劉邦時便開始實行的製度,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勢力,強幹弱枝,針對的主要目標是各地的豪強大族。

    製度的開始是有曆史背景的。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前無古人地廢除了分封製,實行郡縣製,開始了大一統王朝模式的嚐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原來六國貴族的勢力,秦始皇將天下豪富遷徙到鹹陽,試圖掘掉他們原有的根基,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監視居住。

    可惜秦朝統一的時間太短,二世而亡,大一統思想的實踐期太過短暫,並沒有深入人心。當時的人更多地將這當成一種失敗的嚐試,認為以中央集權的方式管理這廣大的疆域是不可能的。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采取的依舊是分封製,他自稱西楚霸王,相當於當初的周天子的地位。如果不是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勝出,重新開始大一統王朝的嚐試,中國曆史大概要重新走回到老路上去。

    劉邦統一天下後,麵臨著和當年的秦始皇同樣的問題,即如何削弱地方勢力,將權力集中到中央。劉邦采取的是和秦始皇相似的措施,那就是遷徙關東豪族到自己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充實關中人口,增加關中的財富,增強關中的總體實力。

    當然還有一個主要目的是防禦匈奴,因為長安一帶離匈奴太近,麵臨著越來越強大的匈奴的直接壓力,人口過少是負擔不起這個任務的。但是在漢武帝把匈奴打垮之後,這個任務便不複存在了。

    這種強幹弱枝的行為是以“陵邑製”來實現的。劉邦稱帝後第二年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這就是“長陵”,是依照帝都長安建造的,與長安城隔渭水遙相對峙。圍繞長陵,劉邦設置了“長陵邑”,將關東豪門大族遷徙到此給他守陵。這些人大多是原來的六國貴族,他們離開了故土,失去了曾經的勢力,也失去了對中央的潛在威脅。

    他們唯一留下的是財富,而他們的財富有著巨大的消費能力,對於拉動關中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人口不斷充實的關中也有了更多的兵源。

    漢朝曆代皇帝都大修陵墓,在這些陵墓中,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均設邑建縣,故名“五陵邑”。

    遷徙的豪族有確定的標準,比如漢武帝頒布的著名的遷茂陵令規定,凡是財富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巨富豪門,一律遷徙到長安附近的茂陵邑居住,這個標準拿到現代就是億萬富豪。

    詔令是剛性的,但是為了弱化矛盾,漢武帝采取了一定的軟性措施,對於這種強遷,國家會給予遷徙者一定的補償,包括經濟上的和政治上的。武帝給每戶二十萬錢的高額拆遷補償款,同時獎勵各種政治榮譽,對於巨商大賈,讓他們可以脫離比較低賤的商家身份,躋身世家名門。

    遷徙到關中的豪門子弟一擲千金,極盡奢華,使長安城成為了世界第一的繁華大都會,“五陵年少”“茂陵子弟”也成為後世富二代的代名詞。

    對於遷走的豪門留下的田地,政府出資低價收購,而後分給流離失所的無地貧民,使許多赤貧百姓得到安置,可以安心種田,國家稅收也得以增長。

    總而言之,陵邑製不僅削弱了各地豪門的勢力,強化了中央集權,抑製了土地兼並,而且由國家組織平均了社會財富,對於增強中央權力、緩和社會矛盾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實行百餘年的“陵邑製”在崇尚儒學的漢元帝時期終止。而在豪門崛起後的東漢,“陵邑製”更是無法恢複實行,皇帝的權力也無法再達到西漢的高度。東漢末年時,皇權越發式微,皇帝甚至墮落到要靠地方軍閥來供養。

    在“陵邑製”和其他加強皇權的製度下,漢朝的中央集權程度不斷加強,在武帝時達到頂峰。漢武帝的權力是光武帝劉秀所無法相比的。這也是在後世眼中漢武帝十分強勢、光武帝卻溫柔許多的重要原因。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牛吏之帝王崛起》,方便以後閱讀牛吏之帝王崛起555.強幹弱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牛吏之帝王崛起555.強幹弱枝並對牛吏之帝王崛起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