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事實上的權遊(2)

類別:未分類 作者:六千來世 本章:第671章 事實上的權遊(2)

    金融的力量確實巨大,但是僅僅依靠金融控製一個國家,卻是天真的想法——這樣的錯誤猶大人在一戰前已經犯過一次,世界不會再有那多的傻瓜。

    誠然,金融資本能做大到如今的規模,究其根源還是源於西方的貨幣發行製度;

    但是……隻要你去認真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今天西方的貨幣發行製度其實是各方博弈製衡的結果。

    西方的貨幣發行模式,是以政府的債券作為抵押發行貨幣——在這過程中,政府不能還清債券的,如果還清債券,貨幣也就隨之而消失!

    但是這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債券抵押的貨幣發行模式下,金銀的貨幣作用並沒有被取締,隻是由於著名的“劣幣逐良幣”效應,金銀退出了金融貨幣市場,但是一旦債券沒有了,金銀還會回來的。因此從根本上講國家無法還清所有的債券,這樣的前提條件是不存在的。

    而發行債券劣幣的好處,真的全部讓金融資本賺取了嗎?

    在金銀貨幣的模式下,國家發債就一定要從社會上收回金銀貨幣,再使用這些貨幣購物或支付國家費用。

    但是在債券貨幣發行模式下,政府發行債券從市場上收回貨幣後,這些債券可以抵押再次發行貨幣,而國家通過債券取得的貨幣在國家支付各種費用後也回到了市場上,這樣市場上的貨幣會因為國家債券的發行而增加,這與金屬作為貨幣時的情況是根本不同的。

    為了限製貨幣量的增加,一般是禁止政府直接發行債券給央行換取貨幣的,轉而通過其他機構購買了債券後再到央行抵押發行貨幣——貨幣發行的過程從直接變成了間接。

    而設置間接的方式主要是為了限製政府以權力要求央行發鈔購買其債券——否則的話,就變成了政府印鈔。

    我們應當看到,政府的債券發行給整個市場帶來了貨幣增量,而物資財富並沒有由此增長,其結果就一定是貨幣的貶值。貨幣貶值的損失是由全社會的貨幣持有者來共同承擔的。

    對於發行貨幣的央行,發行在外的貨幣是其債務,貨幣貶值就是央行的債務貶值;同時貨幣貶值也使得政府的債券貶值,從而使得政府的債務貶值,結果是政府和央行在債券抵押貨幣發行的過程中共享了貶值的好處,實際上是一同瓜分了貨幣發行的紅利;

    在債券抵押發行貨幣成為世界的主流後,經濟學的理論發生了變化,政府和央行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首先,以獲取貴金屬為基礎的重商主義消亡了。

    之後的凱恩斯理論,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政府的赤字政策,實際上就是大量發行債券,這些債券通過抵押貨幣發行的模式又成為了大量的貨幣,市場的貨幣投放量大增。

    再後來的貨幣主義經濟學更是主張不斷地增加貨幣投放量,促成市場上貨幣的有序貶值。

    這些理論和倡導的政策做法,會產生大量的貨幣發行紅利,政府的債券和央行的貨幣債務都是獲益者,紅利被他們分享了,這應當是一個雙方獲益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準確地說是政府與金融資本的共謀,而不是《貨幣戰爭》所說的金融資本單方麵的操縱和控製。

    此外,以債券抵押發行貨幣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以往的金屬貨幣是具備資源屬性的,變成債券的信用貨幣沒有了資源屬性,“劣幣逐良幣”的結果是金屬退出貨幣,西方國家可以以貨幣的發行兌換他國的資源,有巨大的利益。

    所以在此模式下,當金本位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破裂以後,以貨幣負債占有資源的國際博弈就開始了,由此獲得的利益也為國際金融資本和國際貨幣發行國政府所分享。

    但是大家都知道,經濟越發展,對貨幣的需求就越大,貨幣供給不足就會限製經濟發展——如何增加市場的貨幣供給呢?

    從歐美這幾十年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得出,用可以無限增加的國家信用替代不能增加的金屬作為貨幣的基礎,也是解決問題的出路,而且我們現在沒有發現更好的出路。

    國家直接發行貨幣本質上也是國家的負債,與債券的性質是類似的,除非一個國家不保證它的貨幣信用,否則發行出去的貨幣就是國家的負債並且需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未必比債券的利息小。

    以債券為基礎的貨幣實際上滿足了社會對於貨幣投放量的需要,隻要發行量合理,對於社會經濟就是促進而不是掠奪,政府金所取得的貨幣紅利是有經濟發展支撐和利益來源的。社會貨幣供給充足的最大效果就是極大降低了社會利率。在金屬貨幣時代,受金屬保有量的限製,貨幣總量有限,利率奇高,而以債券為基礎的貨幣發行製度確立後,把社會從傳統的高利貸者的盤剝中解放出來。所以不要隻看到貨幣紅利的巨大收益,還要看到其所帶來的價值和社會效益。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在國家以債券抵押發行貨幣的基礎上原來在貴金屬貨幣時代國家難以控製的貨幣量就可以通過債券數量和央行的貼現率等貨幣政策控製了,社會經濟的貨幣大權被政府和央行掌握,國家在以往需要以暴力手段去維持的部分東西就可以通過金融手段去實現,這是現代社會摒棄血腥暴力的重要基礎,同時國家的權力也通過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麵的金融貨幣而得到加強,隻不過國家的權力是與金融資本一同分享的。

    所以,間接貨幣發行不是政府被私人金融機構所掠奪,而是政府與金融機構共同獲利和博弈的過程,也是造福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

    就拿後世的2008次貸危機來說,漂亮國開動印機,讓政府的債券直接發行給了美聯儲——政府與金融資本的博弈保證了貨幣發行的權力彼此受到限製,也保證了貨幣的穩定。

    客觀來講,之所以在政府直接發行貨幣的國家更容易發生惡性通貨膨脹,那不僅僅是因為政府多發行了貨幣,更有社會投機的推波助瀾作用。

    而在間接發行貨幣的資本社會,屬於私人的金融資本從直接發行貨體製中的投機者變成了貨幣體製的維護者,要和政府一起維持貨幣體係,金融資本的實力強大且滲透到產業的方方麵麵,金融資本與政府一起維護貨幣體係,實際上就變成了所有產業參與維護貨幣體係,產業不囤積居奇進行投機,貨幣體係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概率就會極大地降低,因此間接發行貨幣比直接發行貨幣的貨幣體係,穩定性要高很多。

    因此,作為一個理智的思考者,我們不僅要看到貨幣紅利是對於社會的掠奪,也要看到這樣的博弈限製了惡性通貨膨脹,增加了貨幣投放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隻要監管到位,金融資本在既定的範圍內壯大,對於全社會也是有好處的。

    國家與金融資本共同發行貨幣、共同牟取利益也共同承擔責任,這個責任就是維護貨幣市場的穩定,貨幣市場的穩定對於全社會都有益,而紙幣提供足夠的社會貨幣投放量也是滿足社會需要,為了這樣的利益,

    從宏觀方麵來說,滿足經濟發展的貨幣投放需求和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社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是合理的,這個代價就是讓政府和金融資本共同享有貨幣發行紅利——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免費的晚餐。

    而對於國家和金融資本發行貨幣數量的限製,就在於社會的承受能力和他們維持貨幣市場的能力,否則出現經濟危機,金融貨幣體係崩潰,遭受損失最大的也是國家和金融資本。

    因此,最重要的金融行為--貨幣發行,是一個金融資本與政府合作和博弈的產物,這樣的產物既攫取了貨幣紅利,也給社會帶來了經濟發展,同時還加強了政府和金融資本對於社會的影響力和控製力。

    ………………

    OK,回歸到關係本質上。

    眾所周知,歐美諸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大型的上市公司,

    因此,在那些,代表金融資本的各大財團與國家的關係其實更像是CFO/CRO等一係列高管與“董事會”之間的關係——搞營收、出風頭、管理下麵不聽話的中基層員工或許是CRO出馬,但是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否則一般情況下,不管是CFO還是CRO是絕對不敢發瘋到去想著架空董事會的。

    原因很簡單……

    都說了金融資本的力量來源是間接貨幣發行權,而通過上麵的內容可以看出,在現今社會,貨幣的本質就是國家信用所背書的債務——你的力量源泉就來自於董事會,對方又有一定的反製手段和風險預案,你怎可能跳的出對方的五指山?

    兩者之間如果按照遊戲規則各取所需,通力合作也就罷了,“董事會”可以對CRO的一係列帶著私心的動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真要是你敢嚐試著去架空董事會,那你必然要等著挨收拾!

    雖然當今歐美的那些所謂皿煮製度在大多數人眼看起來就像是個笑話,但必須承認的是……真要到了需要出手的時刻,三權分立架構下的機器,可不是架在那光給人看著的!

    (所以,我們不妨去聯想和思考一下,當初比特幣為什會大受歡迎?馬斯克明明那大家業了,為什還要在一片籲聲中去搞狗狗幣?一度被炒熱到105度的元宇宙背後的訴求有什?華夏為什要一副鐵了心的架勢推出數字貨幣?為什即便各界唱衰,國家依然把區塊鏈作為戰略重點項目?)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1998之混也是種生活》,方便以後閱讀重生1998之混也是種生活第671章 事實上的權遊(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1998之混也是種生活第671章 事實上的權遊(2)並對重生1998之混也是種生活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