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浙東匹夫 本章:第42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

    多爾袞對於如何在順治四年重開邊釁、找一個足以鼓舞全軍的好借口,似乎想得很周到。

    而且直到最後一刻之前,他對於事態的發展、能否按照他的設想執行,都是非常有信心的。

    原因無他,隻因過去二十年明清交戰的曆史早已告訴世人:清軍總是背信棄義毀約開戰的一方,而大明始終是怯懦死守苟安求和的一方。

    這個慣性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當敵我強弱出現扭轉時,人們的心態卻還有一個滯後,遲遲未能扭轉。

    明人也敢主動求戰?或者至少是敢設局擠兌,不惜以提前點爆火藥桶為代價,換取一個開戰初期時更主動的局麵?不可能的!

    而這種思維慣性,注定是需要付出一點代價的。

    ……

    隆武三年七月初,西安。

    坐鎮陝西的吳三桂,正陷入一個抉擇。

    自從整整三年前,他追殺李自成殘部至此,最終破了李自成名義上的起家都城西安,他也算是給自己扯了一塊遮羞布,有臉說自己是為先帝崇禎報仇,並不是故意放清兵入關。

    因為曆史變化的蝴蝶效應,陝西比曆史同期更加殘破(順治二年時讓他統計人口,全省平民隻剩三十萬了。當然不排除逃散的流民隱戶),吳三桂到陝西後,清廷也沒逼迫他明確表態,隻是放任他騎牆形成一道明清在西線的隔離帶。

    這種情況看似詭異,實則合理,也實打實發生了。

    清廷一方麵覺得陝西毫無經濟壓榨的價值,吞進來直轄後,反而有可能連累其他省,背上更加沉重的無底洞包袱,

    那還不如暫時丟給吳三桂自治,他想怎胡搞都行,隻要別問大清要錢糧,他就是把陝西剩下那點人折騰絕盡也不關大清屁事。

    曆史上這一時期的清軍執著於陝西,目的並不是陝西本身,隻是為了一個入川的跳板。既然四川很穩固,入不了川,誰還要陝西?

    南麵的大明朝廷,還有四川巡撫方孔炤,對於這種情況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通過秦良玉,以及作為降將的袁宗第,偶爾派人跟吳三桂聯絡,向他宣示大明朝廷的政策:

    說南京朝廷可以認定他放清兵入關的行為隻是一時糊塗,為了給先帝報仇不惜代價,到目前為止吳三桂隻是跟農民軍打過仗,並沒有跟大明直屬的地盤和軍隊內戰,

    說明他作為明臣的天良尚未泯滅殆盡,大明還是期待將來他重新在戰場上為大明出力的,也會給他一個安穩富貴的結局——但沒說將來會讓他一輩子掌握兵權。

    方孔炤無權亂開空頭支票,他也不想做背信棄義的事情,朝廷也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玩得太虛。

    地球人都知道,吳三桂放縱過清兵。以後大明重新統一天下,他若是還指望長久掌握兵權,那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他現在開始棄暗投明,重新明確幫著大明打清軍,將來能給他杯酒釋兵權當個有爵位的富家翁,安度晚年,子孫有長遠飯票,也就算不錯了。

    所以方孔炤沒有亂許諾,吳三桂也不當回事,反而覺得方孔炤討價還價說的應該都是真的——

    要真是跟劉邦那樣,用到你的時候、什都答應得很爽快,那才叫可怕,鬼知道將來會不會跟韓信彭越英布一樣被滅。

    前兩年,這種接觸也沒什實質性影響,反正明清之間一直休戰著。

    去年開始,玉米、土豆這些作物終於開始往北擴散,淮北和山東、河洛的清軍占領區軍屯,也嚐試性地種了一部分,

    而到了收獲的時候,收成也都中規中矩,給了北方統治者極大的驚喜,連忙要求盡量全部留種、下一季繼續擴大種植,

    並且要想方設法跟南明占領區的貪財奸商擴大私下貿易,多進口一點種子,加快這個擴大種植的速度、規模。

    相比之下,陝西、山西、河北三地,算是受惠於玉米和土豆等作物比較晚的。

    山西和河北是因為跟南明占領區不接壤,新作物種子剛擴散過來時,被接壤各省截留全種都不夠,哪有種子分潤給更北方的省份?

    陝西倒是跟南明占領的四川接壤,可惜蜀道艱難,戰時封關狀態下,陝西駐軍連對麵的四川官府在做些什都不知道,還何談私下擴大交易、獲取種子?

    要知道當年劉備死後,諸葛亮宣布封關,結果一直到曹丕死了、諸葛亮北伐,中間整整四年曹魏都不知道季漢在幹什。方孔炤隻要想封關,效果也是一樣的。

    吳三桂通過正常渠道得不到玉米和土豆種子,又從河洛的同行那得知,玉米的產量能比小麥將近翻倍不止,最關鍵的是還耐旱,需要的灌溉極少,這讓他如何不眼紅?

    畢竟陝西弄到今天這模樣,天災尚在其次,關鍵是不修水利,沒有永佃權保護下的地主和農民都破壞式開墾,竭澤而漁,水土流失早就黃土高原化了。

    在黃土化保不住水資源的地區,能省水的作物簡直就是天賜聖物。

    而且吳三桂帶著數萬關寧軍、十幾二十萬關寧軍家屬來到陝西,前兩年的統治,已經把本地吃幹抹淨了,他必須找出路。

    吳三桂剛到時,陝西賬麵上還有人口三十萬,實際上可能會多一些,因為有流民隱戶、各處結成山寨自種自吃(當時陝西的山賊也沒東西可搶了,所謂做賊就是圈一塊地自己種自己吃,不給任何人繳稅而已)

    吳三桂要供給軍糧,當地的三十萬人口哪夠他壓榨?山賊也不肯重新當順民,當時天災也還沒結束,兩年廝殺下來,又折騰掉一半多人口。

    最後隻剩下十幾萬平民,被吳三桂徹底收編軍事化管理,整個陝西一個自由民、流賊都沒有了,隻有死人和吳三桂麾下的軍屯戶。

    所以,如今陝西全省,倒也依然有三十萬活人,但這三十萬,有一成多是關寧軍的戰兵,還有五成是關寧軍家屬,剩下不到四成才是被征服軍事化管理的本地平民。

    不過完全軍事化管理下來之後,吳三桂才算是勉強能不讓屬下再大規模餓死。因為當地人再想流竄式耕種、破壞式耕種也沒機會,被徹底管死了。也就是“小國寡民”,總人數少到了一定程度,才允許這樣精細化管理,但凡人口超過五十萬,他這樣都管不起來。

    在這樣艱難度日的大環境下,當吳三桂得知,方孔炤手上有他急需的玉米和土豆種子時,他當然會眼紅。

    河洛的清廷督撫自己都種不過來、不肯給他,吳三桂就趁著去年秋收後、方孔炤又一次派人來接觸時,有棗沒棗打一杆地提出了自己的需求,當時也沒抱多大希望。

    誰知方孔炤內部請示了一下後,居然很快就給了吳三桂答複,表示願意給他玉米種子。這讓吳三桂大喜過望,對於南京的大明朝廷的信任度,又提高了一截。

    而方孔炤這做,當然也是請示過朱樹人的,最終實際決策者就是朱樹人。

    朱樹人是這想的:既然清廷已經在淮北和山東小範圍種成玉米和土豆,那最多經過三五年的繁殖擴散,每次盡量留種,最後肯定能覆蓋到整個北方的。

    種子的繁殖是每年乘以至少十幾倍的幾何級數增長,甚至更快,這是控製不住的。

    所以給不給吳三桂,吳三桂最終也都能得到,無非是打個時間差。現在給,還能跟吳三桂多做做人情,拉攏示好一下,說不定能爭取過來。就算不成功,這個損失也是可控的。

    朱樹人隻是給方孔炤額外提了一點要求:要吳三桂拿玉米種子的時候承諾,五年內隻自己在陝西種,私下偷偷種,別讓清廷其他督撫知道,也不許把種子賣給其他清廷督撫。否則他要是毀約在先,大明自然會曝光他和大明之間的其他勾連!

    隻要吳三桂不把種子賣去山西、河北等清廷實控區,不增強韃子的綜合國力,吳三桂自己在陝西關起門來種糧食自己吃,是不太會影響北伐大局的。

    吳三桂有求於人,當時自然也隻好答應了這個條件,他覺得自己都種不夠,哪可能對外輸出,何必做這個惡人呢。

    如今,已經是隆武三年/順治四年七月,吳三桂從方孔炤那兒弄來的大批玉米種子,也已經在關中平原上大規模收獲了。

    直到收獲之前,被他軍事化強令播種新作物的軍屯農戶,都還大多心情忐忑。當地百姓窮苦閉塞了多年,也沒機會去外麵開眼界,對任何新事物都是不信任的,全靠刀槍逼迫著他們種、不種就要直接處刑,才強推了下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姓竊明》,方便以後閱讀國姓竊明第42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姓竊明第42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並對國姓竊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