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馬斯?斯當東:戰爭不可避免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本章:小托馬斯?斯當東:戰爭不可避免

    在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名字叫小托馬斯?斯當東。

    小托馬斯?斯當東(SirGeorgeThomasStaunton,1781—1859)應該是英國最早的中國通。

    1792—1793年,其父老斯當東作為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的副使出使中國,小斯當東隨行;來華途中,小斯當東跟隨使團雇傭的華人翻譯學習中文,進步很快,隨後在使團謁見乾隆皇帝時用官話和乾隆皇帝直接交談,一舉成名。

    1798年他進入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行服務,任文書,1804年出任貨物管理人,1808年任中文翻譯。1810年,《大清律例》由他翻譯在英國出版,這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譯為英文的書。

    1816年,升任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特派委員會主席(即中方所稱的東印度公司大班),同年,作為副使隨同阿美士德出使北京。

    1818年,參加選舉進入英國議會,此後長期擔任下院議員(1826年未得連任,1830年重新當選,1836年和1837年連續兩屆大選失利,1838年又通過補選重新進入議會,1852年退休。)在議會中,一直屬於以坎寧為領袖的政治派別,這一派別在1830年之前被稱為“自由派保守黨”,之後脫離保守黨與自由黨合並。

    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時刻,1840年4月7日,英國的下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議題是:要不要向中國派遣遠征軍。漫長的辯論過程中,一位叫小斯當東的議員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特殊重視。在他發言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人們聽得異常認真。小斯當東以果斷的口吻說,通過他對中國統治者性格的了解,他認為戰爭不可避免:

    當然在開始流血之前,我們可以建議中國進行談判。但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製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他認為,對中國的武力征服是必須的。

    “如果我們在中國不受人尊敬,那在印度我們也會很快不受人尊敬……如果我們要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就無權進行;但如果我們必須打贏它,我們就無權加以放棄。”

    此時全場肅靜,所有人都在傾聽他的講話。幾分鍾後,他給出了最後的結論:“盡管令人遺憾,但我還是認為這場戰爭是正義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隨即,大廳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小斯當東的發言對議員們的選擇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發言結束後,下院響起了長時間的鼓掌聲。在後來進行的投票中,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9票之差。也就是說,如果再多5張反對票,鴉片戰爭就不會在那時爆發。

    大部分議員都十分相信小斯當東,因為他13歲就到過中國,而且還曾經與乾隆皇帝親切交談,得到乾隆的特殊關注與喜愛。

    原來,小斯當東正是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兒子。馬戛爾尼訪華時,13歲的他被作為“見習侍童”帶到中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十,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小斯當東因負責為特使提鬥篷的後沿,也得以見到天顏。

    在駛往中國的漫漫旅途中,小斯當東閑來無事,向翻譯們學起了中文。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極強的,何況斯當東爵士的兒子智商很高。很快他就掌握了許多日常對話。在覲見的時候,和珅向皇帝介紹,說這個小鬼子會說中國話。

    刻板嚴格的程序被打破了,乾隆皇帝微笑著命孩子跪得再近一些,“讓他講中國話。或許是因為孩子的謙遜,或許由於他講話的漂亮用詞使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後者欣然從自己的腰帶上解下一個檳榔荷包親自賜予該童”。

    英國人沒感覺有什大不了的,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手工繡成的錢包。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卻是了不得的恩典。“賜給自己身上的荷包可說是一種特殊恩惠:東方人把皇帝身上帶過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視為無價之寶。”小斯當東自己也感到很榮幸,這個荷包後來他一直保存著。(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盡管馬戛爾尼訪華的失敗導致了中國形象的急劇惡化,但天真無邪的小斯當東卻對這個懷柔遠人的國家抱有善意,他津津樂道於乾隆皇帝對自己的接見,還與大學士鬆筠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於是在1800年,小斯當東決定重返中國。

    1800年,小斯當東被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聘為書記員,再次來到中國。

    1801年,老斯當東去世後,小斯當東承襲了父親的爵位。1814年,小斯當東當選為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的管理機構——特選委員會的成員。

    1815年,他又被選為特選委員會主席,全麵負責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事宜。

    十幾年的中國經驗,給小斯當東深入了解中國社會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1811年,小斯當東與“好朋友”鬆筠在廣州再度碰麵。新任兩廣總督的鬆筠,為小斯當東深入了解中國官場打開了方便之門。

    勤奮的小斯當東注定會成為最了解中國的英國人。

    在華期間,他十分注重搜集和整理有關中國曆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麵的資料信息。甚至不惜花費十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

    就在這本著作問世的時候,小斯當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中國視角。

    回到英國後,小托馬斯?斯當東並沒有浪費他此行打下的中文基礎。中國之行激發了他的興趣,他繼續刻苦學習中文。

    中文特長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5年後,也就是1798年他被聘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分公司的書記官,長駐廣州,幾年後就任總管專員,居留中國18年。

    同時在1810年,他在《愛丁堡評論》上發表《大清律例評論》,直接批評馬戛爾尼對這個民族產生了更高的估計,而自己的父親卻猶豫不定,隻有巴羅的觀點準確而公正。

    中國經曆在他心底結下了濃濃的中國情結。他終生喜歡中國事物。他在城修了一個中國式的亭園,起名為“古亭萊園”,其中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仿中國樣式的燈塔狀古亭。

    古亭萊園的書房中藏有大量中國書籍。他用10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這是第一本直接從中文譯成英文的著作。

    除此之外,他還著有《中英商業往來劄記》《1816年英國使團訪京紀實》《論中英關係及其改善之進言》《英中商務考察》以及譯著《異域錄》等。

    他與HenryThomasColebrook(亨利·托馬斯·科爾布魯克)共同創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這使他成為英國漢學史上一位知名的漢學家。(《英國漢學史》)

    小斯當東還積極推動英國的漢學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和帝國學院聘請教授,開設漢學課,專門教授漢學課。他由此被譽為“英國漢學之父”。

    此時的小斯當東,對於中國已經從最開始的向往變成了精通,他期待著自己能有一個機會,去完成當年馬戛爾尼勳爵和父親沒有完成的使命。

    終於,在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使節前往中國,這次的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勳爵,為了避免重蹈馬戛爾尼無功而返的覆轍,他需要一位富有中國經驗的英國人作自己的副手。

    小斯當東當然是不二人選。

    在此時,中國也不再是康乾盛世的時代了,乾隆皇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給了嘉慶皇帝。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方便以後閱讀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小托馬斯?斯當東:戰爭不可避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小托馬斯?斯當東:戰爭不可避免並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