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醬油拌曆史 本章: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

    隻是雖然心中有著讚同之意,但諸葛亮的臉上卻沒表現出什異常。

    諸葛亮看向糜暘言道:“既然子成有這番見解,那可有相對應之策略?”

    諸葛亮的語氣很是尋常,令糜暘有些摸不著諸葛亮的想法。

    他方才那番言論,除了有借鑒曆代以來各大賢臣的理解之外,還加入了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認,大漢亡於土地兼並及地方豪族壯大。

    但這是原因,不是根源。

    土地兼並與地方豪強,都是曆朝曆代滅亡的重要原因。

    但造成土地兼並,地方豪強不斷壯大的根源在於小農經濟。

    而直接原因就在於封建製度的不完善,朝廷的軟弱。

    這種根源在封建社會,是無法輕易改變的。

    這一點目前,亦並不適合在諸葛亮麵前提及。

    所以隻能從直接原因入手。

    隻要朝廷能夠作為,在不同的時期采取相應的製度去抑製、去打擊,那就能改善這種情況。

    隻要維持百姓的基本生活,就能保證社會的基本穩定。

    例如漢宣帝,他之所以能將大漢帶向鼎盛,就是他深知民間疾苦。

    他掌握實權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改革,核心一個是整頓吏治,一個是打擊豪強抑製土地兼並。

    在他的努力之下,終於將漢朝推向鼎盛。

    曆代朝代之中興,大多就這兩個手段。

    而他的繼任者漢元帝,論人品他這個皇帝不見得有多差。

    但他上台之後的作為,幾乎就是與漢宣帝反著來。

    他甚至將漢代帝王曆來整治地方豪強的絕招“陵遷”製度給廢黜了,終於將西漢帶入了滅亡的深淵一去不複返。

    前後至多不過三十年而已。

    製度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負責創造與改良製度的執政者,就要承擔起相對應的責任與作用。

    雖然不懂諸葛亮是否讚同他的想法,但糜暘還是接著對諸葛亮言道:“因觀其失道緣由,從而可得應對之策。

    暘認為當務之急,在於正本清源。

    朝廷首先應當招攬賢能之士輔左朝政,黜退無能奸詐者以正時局。待朝廷一穩,再發布惠民之政策,以恩義及信用來獲取天下人心。

    而要想做到這一點,當有三步:分別為賞罰分明令民眾各盡其力,儉約用度以豐國庫,薄征稅賦以令民富。

    待國庫充盈,軍備有餘,人心向附時則可舉兵出征。

    敵國民眾,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則勢必會對我國有所期盼。

    期盼之心一起,則必取敵國之勢即成。

    有此大勢在,熟悉敵國國情之人,會為我國充當間諜。

    熟悉敵國山川地形之人,便會成為我方進攻敵國的向導。

    若北方之民與我國之民心意相通,則是天意即是如此。

    以實利喚起天下人思念漢室之心,到那時大王舉兵北向,則無有不勝。”

    在糜暘看來,所謂的天下人人思漢,更像是一個政治口號,但這個政治口號既然會存在,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

    就像曆史上,曹魏與司馬晉禪代之時,社會名士出於私心一片讚譽之聲,都以為盛世要來臨了。

    而後就是神州陸沉,更大的一場災難來臨。

    在那場災難降臨之後,社會上下才知道大漢的好,紛紛開始人心思漢。

    就連許多異族建立政權,為了籠絡人心,都紛紛以漢為國號,直到最後,都把漢這個國號給用爛了。

    所以在有時候,複興漢室不單單可以當做一個口號,更是可以當做一個籠絡人心的大好利器。

    畢竟漢室四百年之天下,大漢的強盛富強已經深入人心。

    但要想做到這一點,於戰略上來說就必須是要先將納於漢中王治下的民眾治理好,讓強大的國力可以傳到敵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借助於原本根深在天下人心間的“漢”字旗號,在北伐時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例如之前關羽水淹七軍後引發的中原大動亂,例如曆史上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西北三郡不戰而降。

    當糜暘繼續說出他的見解之後,諸葛亮的臉上漸漸浮現了笑容。

    這是糜暘第一次在世人麵前,闡述他對天下大亂的看法,不能說糜暘說的就是金科玉律,但糜暘能在這個年紀有此番見解,已經實屬難得。

    最重要的是,糜暘所說的看法,與諸葛亮內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

    在那篇名揚天下的《隆中對》中,諸葛亮曾提出類似的看法。

    而在曆史上他主持國政之時,亦是如糜暘今日所說的一般,那做的。

    在聽完糜暘的看法之後,諸葛亮對糜暘的感官開始產生了變化。

    糜暘仁孝忠正,但品德比他更好的不是沒有。

    糜暘取得公安一戰的勝利,很令人矚目以及讚歎。

    但這並不代表糜暘就是天下間唯一的名將,有了糜暘,劉備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勝負得失往往不是在於一個人,而是在於方方麵麵的比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諸葛亮更喜愛的是治世之軍政能臣,是能與他一起平定天下亂世的夥伴。

    而平定天下不能單靠武略,亦要有著長足的眼光。

    糜暘今夜的見解不足以讓諸葛亮驚為天人,引為圭臬,但卻讓諸葛亮在糜暘身上看到了一種希望。

    糜暘今年不過二十一而已。

    諸葛亮今年已經四十歲,在萬事順遂之下,他最多隻能再輔左大漢二三十年而已。

    但之後的大漢就要有新的賢臣來看護,要有新的賢臣來繼承他的衣缽繼續守護大漢。

    以往諸葛亮將這種期望大多傾注在馬謖與蔣琬身上,但今夜糜暘的表現,令他心中有了第三個人選。

    諸葛亮眼中閃著欣喜之色,他的臉色不再如方才一般古井無波,而是流露出了讚譽之色。

    諸葛亮看著糜暘言道:“你說的很好,雖然你的見解中亦有著疏漏之處,但你能在這般年紀有這般看法,已經是十分難得。”

    相比於馬謖,糜暘的回答更符合諸葛亮的心意。

    諸葛亮覺得以往他有些忽略糜暘了。

    既然符合,那諸葛亮自然不吝於指教糜暘。

    諸葛亮沒有第一時間回答糜暘方才所問的治政之道,而是先問糜暘道:“子成可知何為兵權?”

    諸葛亮話語中已經有了教導之意,糜暘不會聽不出來。

    他對著諸葛亮一拜道:“還望先生教我。”

    糜暘的求教態度很好。

    諸葛亮見狀,臉上的滿意之色更濃,他對著糜暘言道:“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

    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遊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糜漢》,方便以後閱讀糜漢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糜漢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並對糜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