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醬油拌曆史 本章: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

    劉備的王令很快就抵達西城之中。

    而為劉備充當使者宣達王令的人,是侍郎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

    董允之父董和,字幼宰,董氏一族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因為這層淵源,所以天下大亂時,董和率領家族西遷。

    在董和入蜀後,因為名聲他先後被益州牧劉章任命為為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

    當時蜀地物產豐富,風氣盛行奢侈。

    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

    董和以自身的節儉行為,來為眾人做出表率。

    他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製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於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縣的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厲,於是鼓動劉章調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

    但沒想到成都縣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攜幼挽留董和的有幾千人,劉章隻好讓董和留任兩年,再轉升為蜀郡太守。

    董和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

    而且董和善於與南中異族打交道,很得南中異族的愛戴。

    後來劉備平定益州後,征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

    董和與諸葛亮一起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

    正因為董和的關係,所以諸葛亮對董和之子董允亦另眼相看。

    董允身為董和之子,出身名門之後,年輕時就有名聲在蜀中流傳。

    時人經常將董允將另一位蜀中俊傑費禕作比較。

    董允在不久前被劉備征召為侍郎,侍郎是一種侍從官,多承擔的是為君主傳達命令的職責。

    糜暘見是董允前來傳達王令,他在擺出香桉恭敬的接過劉備的王令之後,便將董允迎至別室,問起成都的近況來。

    雖然董允的祖上是益州人士,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到現在董氏一族已經算是地道的南郡士族。

    所以若要將董允分門別派,那董和與董允父子,算是荊州係的一員。

    糜暘身份特殊,除了與蜀中士人不太對付外,因為諸葛亮的關係,他與荊州係的士人關係一直不錯。

    更何況糜暘的嫂嫂,按照關係算是董和的族姐,所以糜暘與董和之間算半個親戚。

    董允為人性格正直,是非分明,這樣性格的人,他對於品格優良的人是有著偏愛的。

    糜暘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但他並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對於同輩亦或是長輩,一直很是謙遜。

    更重要的是,董允曾多次從董和口中聽過,諸葛亮誇讚糜暘仁孝聰慧之語,對於諸葛亮的眼光董允是信任的。

    所以盡管往日中董允與糜暘交情不深,但他對糜暘的感官不錯。

    在糜暘問起董允成都城中的近況之後,董允亦知無不言,主要告知了糜暘兩件事。

    一件事就是之前,糜暘擅自捉拿列侯申耽引起非議一事。

    不過這件事在糜暘有著堅定盟友的情況下,雖然輿論上沸沸揚揚,但實際上對糜暘並沒有造成太壞的影響。

    當時董允亦是為糜暘辯解的一員。

    第二件事就是之前成都城中的群臣勸進一事。

    在董允的敘說中,糜暘大致了解了那日在廣德殿中發生的事。

    而這一切都不出糜暘所料。

    雖然糜暘在成都城中亦有著很多消息渠道,但是兼聽則明,從不同人口中了解成都城中的近況,有利於糜暘分析局勢。

    現在的糜暘雖然如之前在公安一般,乃是一地的主將。

    但是當初公安被十萬吳軍團團圍困,像是孤懸海外的一個島嶼。

    漢興郡與公安不同,漢興郡的鄰側、後方俱是己方陣營所在地,交通順暢。

    而糜暘現在亦正式進入世人的眼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時刻了解成都朝中大事就是很重要的事。

    在古代,政治大於一切。

    在回答糜暘的詢問之後,董允已經有離去之意。

    糜暘見天色不早本有意留下董允,但董允雖對糜暘感官不錯,還是以公事為重的人。

    劉備拒絕群臣勸進的那句話,早已經傳遍成都城中。

    而關於糜暘是否收到,劉備讓他認真探查劉協安危一事,成都中的各位大臣亦十分關注。

    在這樣的情況下,董允想著早日回成都回稟此事。

    糜暘知道董允著急離去的原因是什,所以他也沒有多加挽留。

    糜暘親自將董允送到船上,在船艙內,糜暘取出一封懷中的上書,讓董允轉交給劉備。

    並特地言明這封是密奏。

    密奏不是後世某些朝代的獨創,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一些大臣向君主呈上私密奏言的先例。

    而之所以被稱為密奏,乃是這些奏表大多不發往尚書台,而是通過特殊渠道直接上奏給君主。

    其中一個特殊渠道便是交給君主身旁的侍郎,讓他們轉呈。

    本來糜暘想的是將這封密奏發往成都,讓他的伯父糜竺轉交給劉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但現在董允到來,董允的品德還是信得過的。

    凡臣下有密奏上陳君主,無一不是要緊的事,所以董允很認真的收下糜暘給他的上書。

    隨後在糜暘的禮送下,載著董允的船隻緩緩離開了西城。

    在船隻漸漸遠離西城的同時,董允走出船艙。

    他看著城頭上那早已風幹的上百顆頭顱,及西城外忙碌的一眾修建房屋的民眾士卒,他的眼中浮現若有所思之色。

    希望下次來西城時,他能看到不一樣的風貌。

    ...

    在董允離去之後,糜暘回到了西城之中。

    從方才董允的敘說中,他大概了解了如今成都中的勸進態勢。

    在自己的上書中,他不僅言明曹丕篡漢的事實,他還點出北方正在流傳著劉協被害的消息。

    其實在呂乂一開始寫給他的奏報中,並沒有體現這一點,這一點是糜暘自己加上的。

    糜暘這做的目的,在於他要促進劉備提早稱帝。

    糜暘是穿越者,他了解曆史上劉備稱帝的過程。

    在曆史上曹丕於今年十月篡漢自立後,劉備於第二年四月才正式稱帝。

    蜀中與外界的交流在諸葛亮主政益州後,已經改善許多。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糜漢》,方便以後閱讀糜漢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糜漢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並對糜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