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醬油拌曆史 本章:第二百四十四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

    在完成登基儀式後,劉備在群臣的擁戴下,已經正式成為了大漢新的天子。

    在成為大漢天子之後,在祭壇上的劉備要準備下達他的第一個天子詔令。

    而漢統重立後的第一道天子詔令,則是改元。

    因為劉備稱帝的法理上乃是承繼兩漢基業,所以正朔、服色、官製等方麵,劉備都不需要進行改變。

    更何況為了體現他稱帝的正統性,這些方麵劉備更加不能去動。

    但是為了體現新帝繼位,有一個方麵劉備必須進行更改,那便是年號。

    年號是新君即位後區別上一任君主的標誌,又是體現新君繼位後的一種政治口號。

    例如逆魏皇帝曹丕的年號黃初,黃為魏的正色,黃初之意是曹丕作為曹魏開國之君的自詡。

    至於年號,在今日之前就有許多大臣向劉備提出了許多建議。

    其中有一個年號,得到了諸葛亮、許靖等大臣的推薦,那個年號叫建興。

    建立興盛的朝代,是為建興。

    但是這個年號卻不符合劉備的心意。

    看著祭壇之下的眾臣,劉備開口發出了他的第一道天子詔令:

    “傳詔四方,朕改元為章武,以今年為章武元年。

    當改元詔令到達地方之時,所到地方皆大赦!”

    祭壇之下的群臣有猜到劉備的第一道詔令會是改元,但他們卻沒想到劉備沒有選擇呼聲最高的建興年號,而是自己想出了一個年號——章武。

    章通“彰”,章武的寓意為彰顯武威。

    劉備將章武定為他的年號,乃是向天下人宣示他“嗣武二祖”的決心。

    而在下達改元大赦的詔令後,身為皇帝劉備又下達了一道新的詔令。

    “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劉備以漢室宗親的法理承繼大漢法統,所以這一點亦是情理之中,更是他彰顯自身正統性的一個必要手段。

    當下達以上兩道詔令後,劉備要進行最重要的一步,那便是大封群臣。

    雖然劉備乃是承繼漢室的法統稱帝,但是漢室的法統在許都曾經斷絕過,所以劉備本質上今日是在開創一個王朝。

    在王朝建立之後,相應的官僚體係亦要建立起來。

    這是保障劉備創立的“季漢”能否茁壯成長的關鍵。

    之前諸葛亮勸進時就對劉備言過,大部分臣子之所以會跟隨他,無非就是抱著攀龍附鳳的心態。

    所以封賞群臣這一步驟是很關鍵的,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大臣對劉備的忠心及歸屬感。

    劉備自然也知道這點,所以關於如何封賞群臣,他在心中早已經有了腹稿。

    在目前中央朝廷的百官職務中,當然是丞相一職最為緊要。

    按照漢製本來相國才是皇帝之下權力最大,身份最為高貴的官職。

    但是因為相國的權力太大,所以逐漸被曆代漢帝虛置。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作為相國副手的丞相一職職權開始逐漸上升。

    丞相的職權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對於這樣一個緊要的職位,劉備的心中早有一個合適的人選。

    那人便是諸葛亮。

    作為將他一手扶上天子寶座的功臣,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之情是非常深的。

    況且自劉備入主益州以來,擔任軍師將軍的諸葛亮,實際上早已成為了劉備勢力中的“丞相”。

    當劉備在群臣麵前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後,雖然諸葛亮是從一雜號將軍直接一躍成為丞相。

    雖然這代表著諸葛亮從今日開始會是除劉備之外,掌握全國最大行政權力的人,但是群臣的臉上都沒有浮現不服之色。

    諸葛亮的功勞,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的德行這些年來早已經是有口皆碑。

    由他擔任大漢的丞相一職,可謂是眾望所歸。

    而諸葛亮在聽到劉備任命自己為丞相後,他從容地從群臣的行列中走出對著劉備一拜。

    在他的臉上看不出成為丞相的喜悅,但這並非是他覺得丞相一職不夠體現他的功勞。

    而是他對別人夢寐以求的丞相一職,真的沒有多少熱衷。

    在他看來隻要能匡扶劉備安定天下,那他不管是雜號將軍,還是丞相,這對他來說並沒有什不同。

    在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之後,劉備便開始了三公的任命。

    三公稱號,最早可追朔到商代。

    三公並不是固定的官職名稱,他原本隻是一種人臣最高職務的統稱。

    所以數百年來,三公所代表的具體職位便不固定。

    丞相的加強版相國一職,最早便是三公之一。

    及至東漢時,三公便具體變為三個官職的總稱。

    這三個官職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其中以太尉一職居首位。

    隻是雖然東漢時仍然有三公官位,但是劉秀在建立東漢後,他感覺到三公的職權過大。

    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於是他便對官製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在早期時,凡位列三公者盡可開府,三公被人譽為三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但在經過漢光武帝劉秀的改革之後,雖然名義上三公仍然是地位很高的官職,但三公的實權漸歸尚書台。

    後來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

    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

    自此之後三公不僅受製於尚書,而且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甚至有的三公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

    本來按照經學家的說法,相國輔左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災異,皇帝、相國都要引咎自責。

    但在東漢時,皇帝把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罷免。

    大儒仲長統就曾說過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

    隻是三公雖然已經沒有多少實權,但是三公的榮譽依然在。

    三公是朝廷的臉麵,它們往往由大儒擔任,以此來彰顯中央朝廷的正統性與權威性。

    目前在劉備的勢力中,論名望,唯有許靖適合擔任三公一職。

    因此劉備便當眾拜許靖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至於三公中的太尉與司空,因為目前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劉備決定擱置一旁。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糜漢》,方便以後閱讀糜漢第二百四十四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糜漢第二百四十四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並對糜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