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醬油拌曆史 本章:第六百五十五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

    見在座眾臣都初步明白了他的第一層用意,諸葛亮並未有所耽擱,他對著上座的劉備微微拱手後繼續言道:

    “亮方才見過孫賊寫的稱帝誓文。

    在孫賊的稱帝誓文中,他不顧我朝存在的事實,並枉稱大漢的法統已然發生轉移。

    我朝乃華夏正朔,雖短期內不能出兵征討孫賊,但卻不能對孫賊的這一行為坐視不理。”

    諸葛亮的話,引起了在座眾臣的認同。

    他們自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可向來陣地戰好打,口水仗卻不好打。

    以孫權無恥的性格,要是大漢正式發文駁斥他,那還可能正中孫權的下懷。

    可要是什都不做,他們的心中又難免覺得義憤。

    為了不讓孫權的陰謀得逞,亦為了不讓今漢的法統遭受質疑,諸葛亮笑著說道:

    “先不論孫權為人如何,彼之父兄在世時,是世人公認的大漢忠臣。”

    對於這一點,在座眾臣亦沒有異議。

    群雄討董時,唯有孫堅率軍奮進,並成功攻進了洛陽。

    群雄割據時,地方各大諸侯都對劉協不感冒,亦唯有孫策年年上貢,恪守為臣的禮節。

    這兩點是事實,也正是世人認為孫堅、孫策是大漢忠臣的最有力憑證。

    “既然孫堅、孫策父子有功於前漢,我朝續前漢法統,又豈可不對這二人大加封賞?

    亮建議陛下,可追封孫堅、孫策父子,為我朝太尉,並贈以美諡。

    除去要對孫堅、孫策父子極盡哀榮之外,孫登作為孫策的嗣子,陛下更要對他大加封賞。

    賞官,贈爵、封地、賜婚!

    因孫堅、孫策父子是天下人公認的前漢重臣,我朝對他二人及孫登大加封賞,自然就會在無形中彰顯著我朝得國之正!

    另外一旦我朝大肆封賞孫堅、孫策父子及孫登的消息傳出,天下人自然會將我朝的這個舉動,與孫權的稱帝之舉進行對比。

    孫權為人子,為人弟,他敢否認孫堅、孫策生前的功績嗎?

    他若不敢,天下人會如何以為?

    江東孫氏滿門忠烈,可竟出了背漢稱帝的孫權,此舉不謂不孝,又謂何!

    此外孫登的身份天下人皆知。

    身為江東孫氏嫡長一係的嗣子,卻在我朝接受封賞,這難道不是證明著,江東孫氏承認我朝的法統嗎?

    另外孫登還是孫權的親子,身為親子卻連太子亦不願做,寧願留在我朝為一列侯。

    當這件事在天下間傳開後,世人就會認為哪怕是身為親子的孫登,也不齒孫權的背逆行為。

    如此一來,長久之後逆吳的法統又何在?

    孫權的真麵目,又如何再能繼續在天下人麵前粉飾!

    孫權行詭道,意圖擾亂天下人的視聽。

    我朝乃華夏正朔,自該行堂堂正正的王道,用最有力的事實以正天下視聽!

    大漢,自有氣度。

    亦該向天下人展現氣度。”

    當諸葛亮洋洋灑灑的說完後,殿內眾臣中的許多人都聽得入神了。

    包括糜暘。

    孫權無恥的行徑,難以戳穿嗎?

    說實話,並不難。

    收複關中後,關西世家成為了大漢中一股的新興政治力量。

    關西世家的加入,最大的好處在於,為大漢貢獻了許多有名的名士。

    而名士在當世最大的作用是什?

    不就是影響,乃至於操控輿論嘛。

    隻要糜暘一聲令下,不用多久的時間,許多關西名士就能在大漢境內,掀起一股討伐孫權的輿論風暴。

    在那場輿論風暴中,眾多關西名士能將孫權噴的體無完膚。

    但這樣的辦法,可以用來解氣,卻沒辦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因為關西名士再多,他們最多能影響的也隻是大漢境內。

    收複長安後的大漢,每做一件事,都要從整個天下著眼。

    畢竟大漢的定位是華夏正朔。

    可這一點不是名士多就有用的,曹魏與孫吳境內的名士亦不少。

    要是貿然暗中授意關西名士抨擊孫權,那曹魏與孫吳兩家的名士肯定會反擊。

    三家名士各執一詞的情況下,會給天下人造成一個默認的心理印象——漢、魏、吳三家互相撕咬,本質上並無不同。

    這樣的心理印象是有利於孫吳,卻是不利於大漢的。

    該說不說,孫權的政治天賦真的是點滿了的,他走的每一步看似滑稽,但背後都有著深意。

    正是知道這一點,所以糜暘從始至終,都未提出過這方麵的建議。

    而糜暘也一直未找到好的辦法,來從根本上瓦解孫權的陰謀。

    糜暘想不出,諸葛亮卻想出來了。

    大漢既然是華夏正朔,那他自然不屑與所謂的吳朝爭辯。

    相比想在言語上取得勝利,諸葛亮則是直接用堂堂正正的行動,來讓孫權的一切陰謀不攻自破。

    尊崇忠義、寬仁、自信、等等符合華夏正朔的形象,會在孫登被封賞後,一步步潛移默化的在天下人心中成為今漢的標簽。

    而分化、離間、種亂、等等能讓孫吳內政一團糟的手段,亦會在孫登被封賞後,一步步在江東的腹心之地發酵醞釀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在明白了諸葛亮的所有想法後,糜暘不自覺地想起了史書上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諸葛亮今日的建言,不就是很生動地在詮釋著這句話嗎?

    不止殿內眾臣對諸葛亮的建言感到驚喜,就是坐在主座上的劉備,這一刻看向諸葛亮的目光中,也充滿了滿意與驕傲。

    臥龍向來不輕吟。

    可一旦吟叫,那定然是天籟之音。

    沒有過多的猶豫,劉備就開口道:

    “丞相之言,深得朕心,當速施行。

    至於孫登具體該如何封賞,亦由丞相一言決斷,無須報於朕。”

    正所謂: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可身為天子的劉備,卻毫不遲疑地將封賞孫登的權力交到諸葛亮手中。

    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程度,達到了何種地步。

    而將事情甩給諸葛亮之後,劉備看向糜暘言道:

    “明日太子就要到長安了。

    你親自去接。”

    突然被派了一個任務的糜暘有點愣。

    他不是不知道劉禪明日到長安的事,也不是不願意去接劉禪。

    他發愣的原因是,尚書台內他還有許多政務未處理,實在是有些抽不開身呀。

    政務已經積壓的夠多了,再積壓下去,他元旦那日也休想休沐。

    劉備看到了糜暘臉上的些許遲疑之色,要是其他君王見臣下對接太子一事為難,保不齊心中會疑慮重重。

    但劉備卻不會如此。

    相反的是他還一眼就看出了糜暘是為何遲疑。

    知道糜暘的“苦衷”後,劉備沒好氣地說道:

    “即日起,尚書台政務交由丞相處理。”

    聽到劉備的這句話後,糜暘不僅沒覺得劉備是在削他的權,反而覺得劉備是在拯救他。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糜漢》,方便以後閱讀糜漢第六百五十五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糜漢第六百五十五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並對糜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