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

類別:未分類 作者:黑風洞 本章: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

    征吳,是天子劉禪欽定的國策,而如今,又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支持.這事兒,不幹都不行了。

    隻是吧,這事兒,雖然在長安的朝議上,是幾乎一致的通過了,連諸葛亮都沒有多說什,但具體到地方,兩個征吳最重要的州郡主官,卻都是眉頭緊皺。

    不管是兗州刺史徐庶,還是荊州牧張溪,都對在這個時候發動征吳之戰,不太理解。

    這兩人都不認為,如今是征吳的好時機。

    東吳可不是那個被諸葛亮在三個月內就直接滅亡了的曹魏小朝廷。

    如今的東吳國土,北到徐州,南到交州,說是偏居一隅,但是,實際占地麵積也很廣闊。

    這可不是身居北方,隻有一州之地,而且人丁稀缺的曹魏小朝廷可比的。

    甚至於,真要論國力,丁口,士卒戰鬥力,東吳差不多是相當於曹魏還占據河北和河東的時候。

    如果再算上東吳的水軍優勢要擊敗東吳可以,要奪取東吳一些土地也可以,但是,要滅吳,現在根本不可能。

    所以啊,張溪和徐庶都很奇怪,長安的那幫混蛋玩意兒,是怎能做到“上下齊心”要一戰滅吳的?!

    這讓張溪和徐庶都非常的頭疼。

    徐庶頭疼的事,他需要麵對陸遜這個難纏的對手,而東吳在淮南和青徐囤積了重兵,互為應援,以兗州如今的軍力,搶奪一兩個郡了不得了,要徹底把東吳勢力趕到長江以南,實在是太困難了。

    而張溪這邊頭疼的事情,就相對簡單的多了水軍還沒有完全練成,幹不過人家啊!!!

    是,前年張溪確實搶了一個先機,讓江陵水軍順勢占據了巴丘,把水軍戰線前移了,打算以打代練的方式,快速提高水軍戰力。

    但是,這兩年,雖然荊州水軍確實戰力提高了一些,但同樣,戰損也一直都有.成長速度並不如預期。

    再加上,江陵水軍到了巴丘,縮短了東吳水軍和大漢水軍之間的距離,導致雙方失去了緩衝空間,因此從巴丘到夏口這一段長江水域,這兩年的時間,幾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全線開戰中。

    雙方越打,就越不敢對對方掉以輕心,全都戒備森嚴,不管是水上還是陸上,都保持著戰備狀態。

    這種情況下開戰,誰主動出擊,誰就是直接撞鐵板,隻能硬拚硬,連謀劃的空間都沒有。

    這打,效率太低,也不見得能占便宜啊。

    因此,張溪和徐庶,在得知了朝廷的決斷後,幾乎是先後的上疏朝堂,以不合時宜為由,請求朝廷再次考慮征吳事宜。

    然後吧.諸葛亮就離開了長安。

    沒辦法,這事兒吧,真有點不太好解決。

    諸葛亮先一步去了兗州,在兗州待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然後,他才啟程南下,抵達江陵。

    而諸葛亮抵達江陵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張溪轉達了這次征吳的意義和必要性。

    說實話,諸葛亮也不覺得現在是征吳的最好時機,很多事情的準備工作並沒有做好,從軍事角度講,征吳的條件還不成熟。

    但是,從政治角度講,這次征吳,卻是勢在必行的。

    朝中的格局,在地方鎮守的張溪,徐庶等人,是不可能了解的一清二楚的,他們不會知道,這次征吳,其實是各方利益集團的共同目標,他們有著共同的訴求,所以,不管時機成不成熟,征吳必須進行。

    再者說,諸葛亮剛剛搞了一出請辭丞相的戲碼,本質目的是為了要歸政於天子跟霍光那種裝裝樣子的歸政不一樣,諸葛亮是真的想要趁著自己還有精力的時候,實現大漢權利的平穩過渡。

    而征吳這件事,又是劉禪第一次定下的國策,這個國策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但是,絕對不能有人反對,尤其是地方鎮守的反對。

    這對樹立天子權威非常的不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張溪和徐庶作為地方鎮守,居然對朝廷中樞決議選擇拒不執行,好說不好聽。

    是,劉禪也好,諸葛亮也好,確實不擔心張溪或者徐庶兩人是有什異心,也知道兩人的上疏奏事說的有道理,但是,這種先例不能開。

    地方刺史,麵對中央決策有不理解,有不滿,要上疏言事,可以。

    但是,那必須是在先把事情安排下去,然後再上疏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等到朝廷重新研究過後,覺得有道理,然後再下詔改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方便以後閱讀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並對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