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魏晉南北朝北魏

類別:未分類 作者:紅豆八寶飯 本章:010魏晉南北朝北魏

    西漢時,土地國有和私有並存,但隨著社會發展,封建集權加強,土地不可避免地不斷向官僚、貴族、富商等地主階層手中集中。

    到了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之風越演愈烈,社會矛盾尖銳。加上天災**,導致農民無地耕種。

    流民遍野。起來反抗的人,越來越多,遂成燎原之勢,農民起義爆發。

    推翻王朝。建立新王朝。周而複始兩千多年。

    中國封建社會是指從中國戰國時代開始,到清朝晚期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結束。其起止年限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在這期間,土地兼並是貫穿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直到封建王朝結束也沒能徹底解決。

    封建製度的基礎是農民。隻要農民還在土地耕種,這個王朝就不會出事。而土地兼並,卻讓農民沒有土地耕種,沒有辦法生存。

    作為封建製度固有弊端,土地兼並和隨之而來的農民起義,從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中央集權製的大秦王朝開始,一直到中國封建王朝最後的清王朝結束。

    都是存在的。故而,漢朝末年,和建立封建製王朝的秦朝末年仿佛。

    公元190年,水旱天災,饑民遍野,軍閥四起,天下大亂。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漢朝滅亡。

    中國曆史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分成了三個曆史時期。

    第一個曆史時期:三國。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

    漢末到三國時期,戰爭不斷,使得中國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為彼此抗衡和爭奪天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和刺激,各種技術,都有... ...了進步。

    公元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黃巾起義。為安定地方,地方州牧,擁有地方控製權。

    而後,朝廷因內亂被軍閥董卓控製,各地勢力舉兵反抗董卓。公元190年,董卓挾持朝廷遷都,地方州牧紛紛劃地一方,群雄割據。

    董卓最後被呂布和王允設計刺殺,長安最後被李傕占領。漢獻帝趁機東逃,於公元196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改元建安。

    曹操采納“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於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至公元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

    然而,曹操於該年冬季的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

    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

    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

    劉備於公元223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丞相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複同盟。

    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公元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

    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

    西晉於公元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 ...三國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開始,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為止,合計60年時間。

    曹魏的年代始於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範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遊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公元265年,共曆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川、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曆二帝,合計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公元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遊、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公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曆四帝、59年。

    第二個曆史時期:兩晉。

    晉朝(公元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公元265年316年)與東晉(公元317年420年)。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公元265年,司馬炎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

    公元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麵隻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

    晉惠帝繼位後,由於皇後幹政,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

    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麵,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

    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 ...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麵。

    東晉初期,王導等人采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

    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製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

    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複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借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

    公元383年,已近一統北方的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

    麵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借淝水之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複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

    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

    最後寒門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借軍事力量奪得晉朝帝位。中國曆史進入了南北朝。

    兩晉時期從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天下開始,到公元420年,劉裕滅亡東晉為止,合計140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

    公元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南至越南,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麵。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占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曆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曆十五帝,156年。

    ... ...第三個曆史階段:南北朝。

    南北朝(公元420年5**),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

    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峙,所以稱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5**)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公元386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

    初期經濟逐漸恢複,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

    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

    雖由南朝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後期隻能依長江天險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製,直到與北魏較友好的突厥並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

    後期,在六鎮民變和河陰之變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又形成了權臣高歡專政的現象。

    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

    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借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並政治日趨**的北齊。

    公元581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後,楊堅掌握朝廷,通過迫北周靜帝宇文闡禪讓,建立隋朝。

    經營八年之後,隋朝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從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開始,到公元5**... ...隋文帝滅亡南陳,統一天下為止,合計169年。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

    宋,劉裕於公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建都建康,國號曰宋,史稱南朝宋,也因皇室姓劉,故又稱劉宋。

    強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

    公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曆八帝、59年。

    齊,公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公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曆七帝、23年。

    梁,公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

    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公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曆八帝、55年。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最小者。公元5**,為隋所滅,共曆五帝、32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強盛... ...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

    從拓跋珪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公元550年為高洋(高歡的兒子)所代,東魏共曆16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

    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覺(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曆三帝、23年。

    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

    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公元577年,被北周所滅,共曆八帝、27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曆五帝、24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國號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 ...),公元5**,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麵,全國再度統一。

    隋朝疆域,東西九千三百,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曆代之盛,極於此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出了名的亂世,長達369年。期間,隻有西晉王朝統一了11年時間。亡於五胡十六國。

    這,簡單介紹五胡十六國。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

    公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占長安,俘晉湣帝,西晉亡國。西晉共曆四帝,享國52年。北方從此進入“十六國”時代。

    十六國,自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公元439年,鮮卑拓跋氏滅北涼為止,共曆135年。

    在此期間,共有五個民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羯。

    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氐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

    另外,還有冉閔的魏(漢族)、西燕(鮮卑族慕容氏)、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期,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前秦即在公元383年與東晉淝水之戰中戰敗,四分五裂。

    南朝疆域方麵,南朝劉宋繼承東晉疆域,基本上為二十二州上下。#br... ...r# 河南地於宋太初四年(公元422年)之後逐漸被北魏並吞,改以淮水為界。同時,南北對峙,以其地盤大小和人口多少為對峙基礎。

    和平時期,南北朝皆推行漢朝休養生息政策,組織民力,開墾荒灘河地,中國總人口和總疆域圖,呈現逐年遞增趨勢。

    南朝(公元420年5**),是中國曆史上由北遷渡江的原中原士族建立的四個王朝的統稱,上承東晉下啟隋朝,共二十四帝,曆一百六十九年。

    南朝四朝,依次為宋(公元420年479年),齊(公元479年502年),梁(公元502年557年),陳(公元557年5**)。因嫡傳華夏之正朔,被後世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奉南朝為正統。

    北朝(公元439年581年),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於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

    北朝包括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東魏(公元534年550年)、西魏(公元535年556年)、北齊(公元550年577年)和北周(公元557年581年)五朝。繼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統一大業,故不在此列。

    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然後,隋取代北周天下,進而滅南朝的陳,中原大地再次大一統。

    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這五個朝代與南方地區在東晉滅亡後相繼出現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朝代(即南朝)對峙,合稱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諸侯林立,改朝換代多,大體延續魏晉以來的禪讓天下。

    禪讓(拚音:shn rng),是指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麵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

    相傳,堯是黃... ...帝以後比較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前,堯把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讓於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曆史上稱為“禪讓”。

    禪讓天下,在南北朝時期逐漸有了後世的雛形,就像南朝四朝,北朝五朝,隋取代北周天下,唐又取代了隋,幾乎都是禪讓。

    與此同時,也有追廢天子為王爵。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

    南北朝並立。

    經濟方麵:

    第一,南北經濟趨於平衡。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

    黃河流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秦漢時期,南北方經濟發展差距很大。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很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這樣,南北經濟開始趨於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長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區,經濟興起。

    第二,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由於士族製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由於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

    第四,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聯係密切,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第五,手工業也有長足發展。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製美觀;蜀錦聞名遐邇。

    製度

    賦稅徭役製度。張維訓《魏晉南北朝的“三五取丁”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96年第3期)認為”三五取丁”是魏晉南北朝賦稅徭役征發的一個... ...重要形式。

    特點是戶內丁口按一定比例抽調服役。因是臨時應急之征。難以規定期限。十六國、南北朝初期。這種形式遍及兵役和各種徭役。

    西魏時確定了每丁服役的天數。規定了徭役製度。“三五取丁”現象逐漸減少。

    這種徭役形式從盛行到少用、不用。在減輕人民徭役負擔方麵。無疑是一種積極的變化。

    土地製度

    均田創與北魏拓跋部內部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也與當時中國北方社會的經濟、政治條件密切有關。認為451年。

    侵宋戰爭後,北魏社會經濟由掠奪性經濟迅速轉入農業經濟。促使社會內部矛盾激化,各種矛盾互相交替影響。匯成一個總的力量是均田製實行的必然性。

    另外。莊園經濟是大土地所有製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塢堡經濟是一種因戰亂扭變的崎形地主經濟。帶有軍事防禦宗族色彩的管理體係。是耕戰結合的組織。

    在當時維護了局部的農業秩序。有利於牽強地主經濟的發展和軍門的形成。

    文化

    宗教。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

    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

    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 ...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

    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

    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麵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複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係統和創造性。

    與此同時,促進儒道釋融合發展,批判的思想興起。

    特點

    1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衝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2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係統化,佛教和反佛鬥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4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迥異。

    成就

    中國古代有兩個係統,即文言係統和白話係統。魏晉南北朝時期,隻是文言。

    這時的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隻言片語。

    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麵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隻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

    它們還不是中國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從魏晉開始,曆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 ...段。

    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誌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

    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係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

    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文學集團內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等,但成就最高的陶淵明卻不屬於任何集團,出現山水田園的風格,崇尚自然。

    魏晉南北朝文學,對兩漢文學的繼承與演化,在五言古詩和辭賦方麵痕跡最明顯。

    文人在學習漢樂府的過程中,將五言古詩推向高峰;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所采取的駢儷形式,使漢賦在新的條件下得到發展。

    文學自覺的標誌,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從文體辨析到總集的編輯,文學理論體係的建立。

    新的文學思潮,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相對於文學創作異常地繁榮。

    (曹魏)曹丕《典論·論文》、(西晉)陸機《文賦》、(梁)劉勰《文心雕龍》、(梁)鍾嶸《詩品》等論著以及(梁)蕭統《文選》、(陳)徐陵《玉台新詠》等文學總集的出現,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論著中,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文學思潮,這就是努力將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進而探尋文學的特點、文學本身的分類、文學創作的規律,以及文學的價值。

    在漢代,儒家詩都占統治地位,強調詩歌... ...與政治教化的關係,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

    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

    這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係、形神關係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

    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誌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

    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驗和情感。

    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轉變。

    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

    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

    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

    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隻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魏宮蓮》,方便以後閱讀魏宮蓮010魏晉南北朝北魏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魏宮蓮010魏晉南北朝北魏並對魏宮蓮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