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孝文帝曆史

類別:未分類 作者:紅豆八寶飯 本章:004孝文帝曆史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曆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在位時間(471年-499年),即位時僅5歲,改年號為延興。

    由於北魏實行子貴母死製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太後執政,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進行了一係列中央集權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製,實行均田製;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麵改革鮮卑舊俗。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製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麵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改革”。

    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於穀塘原之行宮,享年33歲,諡號孝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

    人物生平

    少年垂拱

    主詞條:拓跋弘、馮太後

    北魏皇興元年八月戊申日(農曆八月二十九日,467年10月13日),拓跋宏生於當時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是獻文帝拓跋弘之長子,母親李夫人,中山大族李惠之女。拓跋宏未生之時,獻文帝的嫡母馮太後臨朝,獻文帝皆聽命於母後;拓跋宏降生之後,馮太後才歸政,並親自撫養皇長子宏。

    皇興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年僅三歲的皇長子拓跋宏被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471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禪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由於北魏實行子貴母死製度,拓跋宏... ...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後一手撫養成人。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拓跋弘仍然總攬朝政。當時,北魏連年水旱,租調繁重,官吏貪暴,百姓流離,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連綿不斷。延興元年(471年)九月,青州高陽民封辯聚眾千餘人,自稱齊王。十月,沃野、統萬二鎮敕勒族叛魏,朔方民曹平原率眾攻破石樓堡,殺軍將;十一月,司馬小君起兵於平陵。延興二年(472年)二月至三月,東部敕勒與連川敕勒相繼謀叛,北入柔然;七月,光州民孫晏、河西民費也頭聚眾反。延興三年(473年)二月,北魏朝廷發布詔令,規定凡縣令能肅清一縣“劫盜”的,兼治二縣,同時享受二縣令的待遇;能肅清二縣“劫盜”的,兼治三縣,三年後升遷為郡太守。二千石官吏也是這樣,三年後升遷為刺史。太上皇拓跋弘攬政數年,還先後采取了一些獎勵廉吏、嚴懲貪汙、減輕租賦、勸課農桑等相應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麵一直沒有多大改變。據統計,僅從孝文帝即位的延興元年至太和四年(471—480年)的十年之中,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動、反叛事件就達二十幾起之多,北魏政局處於嚴重動蕩之中。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拓跋宏剛滿十歲時,太上皇拓跋弘被其嫡祖母馮太後毒死,馮太後以太皇太後的名義二次臨朝稱製,改年號為太和。拓跋宏在位初期,嫡祖母馮太後以他的名義頒布措施。馮太後足智多謀,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才能,自太和元年(477年)以後,開始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方麵進行一係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絕“一族之婚,同姓之娶”,從婚姻上改革鮮卑舊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詔班製俸祿;... ...太和九年(485年)、十年(486年),馮太後又以拓跋宏的名義親自主持頒行了重要的均田製和三長製,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孝文帝拓跋宏自幼在馮太後的撫育、培養下長大成人,對祖母十分孝敬,性又謹慎,自太後臨朝專政,他很少參決朝政,事無大小,都要稟承馮太後旨意。

    獨攬大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滿二十三歲,在馮太後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這些都為後來的改革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年九月,馮太後病逝。孝文帝哀傷至極,大哭三日。他痛哭失聲地對臣下說:“朕自幼承蒙太後撫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諄諄教誨。”又在詔書中說:“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後安緝全國。朕的祖宗隻專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導朕學習古道。一想起太後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內外大臣,誰又不哽咽悲切?”從此以後,孝文帝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太和十七年(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孝文帝繼承太後遺誌,重用漢族士人,在各方麵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

    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漢人官製,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課詔中規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試充四品將軍,賜乘黃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將軍;考在上下的賜給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設太樂官,議定雅樂,除去鄭、衛之音;命中書監高閭與樂官討論古樂,依據儒家六經,參照各國音樂誌,製定聲律... ...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頒布五品詔,詔令規定:宗室遠屬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孫和異姓封任的都降為公,公降為侯,侯降為伯,子、男不變。名稱雖易,但品秩如前,公為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又命令群臣議五行之次,采納秘書丞李彪等人的建議,以為晉承曹魏為金德,北魏應承晉為水德。四月,頒布新律令,廢除了北魏初年殘酷的車裂、腰斬,改為梟首、斬首和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門,門誅降止本身。

    南遷洛都

    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後,首先整頓吏治,頒布俸祿製,立三長製,實行均田製。孝文帝推行漢化最重要的措施是遷都洛陽。北魏長期都於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為保證遷都順利進行,孝文帝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稱要大舉伐南朝齊,計劃在南伐途中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在朝會上,任城王拓跋澄站出來反對,退朝後,他立即召見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單獨與澄計議說:“這次舉動,的確不易。但國家興自塞外,徙居平城,這是用武之地,不能實行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實在難啊!崤函帝宅,河洛王,朕想趁此南伐大舉而遷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立即表示讚同。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橋,以備大軍渡河;並親自講武,命尚書李衝負責武選,選擇才勇之士。七月,立皇長子拓跋恂為太子,發布文告,移書齊境,聲稱南伐;下詔在揚、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軍隊;又使廣陵王拓跋羽持節安撫北方六鎮,調發精騎。至此,準備基本就緒。

    太和十七年(493... ...年)八月,孝文帝拜辭馮太後永固陵,率領群從百官,步騎百餘萬從平城出發南伐。命太尉拓跋否與廣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幹為車騎大將軍,負責關右一帶的軍事,與司空穆亮、安南將軍盧淵、平南將軍薛胤等共同鎮守關中。[9]臨行之際,太尉拓跋丕奏請以宮人相從,孝文帝厲聲斥責說:“臨戎不談內事,不得妄請。”大軍列隊出城,一路之上,陣容整齊,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經州、肆州,於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大軍就地休息待命。當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願內遷,但更畏懼南伐,故隻得相從,不敢再提出異議,遂定遷都大計。

    太和**(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隨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北魏政府又麵臨著許多新問題: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左衽,男子穿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居無一椽之室,食無擔石之儲,不擅農業,人心戀舊。如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地阻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利於北魏政權的鞏固。在王肅、李衝、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遷洛之後,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麵推行漢化。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魏宮蓮》,方便以後閱讀魏宮蓮004孝文帝曆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魏宮蓮004孝文帝曆史並對魏宮蓮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