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

類別:未分類 作者:清風五哥 本章: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

    崇禎九年(天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後金使臣一行抵達朝鮮首都漢城。

    後金八旗旗主及漠南蒙古台吉給朝鮮國王的書信各一封,朝鮮官員以不合規矩為由拒絕。

    英俄爾岱便口頭要求朝鮮為皇太極勸進。此言一出,朝鮮上下嘩然,成均館儒生金壽弘率138人聯名上疏,請求“斬虜使、焚虜書”。

    仁祖雖不至於如此極端,但也不接見後金使臣,隻讓後金使臣去議政府議事,並派兵晝夜防守。

    英俄爾岱等人擔心留在朝鮮有性命之憂,趕緊搶了朝鮮人的馬匹,奪門撤走,途中觀者塞路,群童或擲瓦以辱之。

    仁祖一麵派人追上英俄爾岱,遞交答複,表示後金的要求是朝鮮“不敢聞之語”。

    一麵於三月一日向朝鮮八道下達以“絕和備禦”為要旨的諭書。英俄爾岱接受這些文件,回國後呈給皇太極。後金眾臣建議討伐朝鮮,皇太極則指示繼續交涉。

    隨後,朝鮮春信使羅德憲、李廓來到盛京。皇太極於四月十一日舉行登極大典,宣布建元崇德、國號大清。羅德憲、李廓在大典上拒絕向皇太極跪拜,皇太極沒有問罪他們,隻在十五日將他們禮送出境。

    皇太極給他們一封國書,自稱“大清皇帝”,稱朝鮮為“爾國”。回顧曆史恩怨,駁斥朝鮮巧言飾非,諷刺朝鮮對明的愚忠,最後要求朝鮮國王立即送子弟為人質,否則將興師問罪。

    羅、李兩人在進入朝鮮前丟棄該國書,但謄寫內容呈給仁祖。朝鮮再次舉國嘩然。

    六月十七日,仁祖向清朝發出“檄書”,強調“敗盟”責任在清方,兩國關係瀕臨破裂。

    此時皇太極尚未入侵朝鮮,因為他正派軍隊入侵明朝。

    崇德元年五月,皇太極派阿濟格等領兵攻打明軍,這是第一次入口之戰。俘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生擒總兵巢丕昌。

    十月,征明大軍凱旋,皇太極就著手籌劃出征朝鮮,並派人前往蒙古會盟。查戶口、編牛錄,抽調外藩蒙古之兵力從征。

    皇太極親征朝鮮的目的,從政治上來說,是通過親自降服號稱“小中華”的朝鮮來樹立自己的正統性。

    從軍事上來說,是解除攻打明朝的後顧之憂。

    從經濟上來說,當時清朝糧食歉收,皇太極希望通過征服朝鮮來確保物資供應。

    而朝鮮內部也分化為金尚憲、洪翼漢為代表的斥和派和金、崔鳴吉為代表的主和派。

    前者占絕大多數,以台諫官員為主,後者則以仁祖反正功臣為主,兩派爭論不休。

    仁祖起初偏向斥和派,後來在崔鳴吉的反複勸諫下傾向“守和”,按照崔鳴吉的建議派遣譯官去清朝,溝通緩和雙邊關係,力圖維持兄弟之國。

    十月,譯使樸仁範等所攜國書被皇太極拒絕接受,隨後對朝鮮下最後通牒,要求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送來王子,更定和議,否則將大舉東搶。

    仁祖痛苦地說:“欲為守禦之備,則形勢如此。欲為羈縻之策,則名士輩皆曰不可。賊來而已,將如之何?”

    最終,仁祖頂住朝中斥和派的壓力,又派樸蘭英出使清朝。不巧的是在北上途中,丙子之役就爆發了。

    崇禎九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極命兵部貝勒嶽托,召集眾臣於篤恭殿,宣布將親征朝鮮,以懲其“敗盟逆命”之罪。

    每牛錄各選騎兵15人、步兵10人、護軍7人、共甲32副。石廷柱漢軍每甲士1人箭50枝,甲12人備長槍1杆,2牛錄備雲梯、挨牌各1副,並攜半月行糧,於二十九日集合。

    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皇太極祭告天地、太廟。列舉了朝鮮在薩爾滸之戰時“助明來侵”,在遼沈之戰後“招誘遼民”,在丁卯之役後“屢敗盟誓”等罪狀。

    十二月一日,外藩蒙古的兵馬趕到盛京會合,參與討伐朝鮮。

    皇太極安排鄭親王濟爾哈朗留守盛京,武英郡王阿濟格駐牛莊、饒餘貝勒阿巴泰駐海城,以防備明軍。

    翌日,皇太極誓師,正式出發。其部署如下:

    第一隊戶部承政馬福塔、前鋒大臣勞薩,前鋒300人。

    第二隊豫親王多鐸、貝子碩、貝子尼堪,護軍1000人。

    第三隊貝勒嶽托、超品公揚古利,3000人。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方便以後閱讀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並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幹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