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威震湘江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李致遠1 本章:第190章 威震湘江

    此次試槍,李致遠重點關注的主要是新改進過的自生火銃,也即燧發槍。

    大明最早的自生火銃可能是畢懋康參考西洋人的火器改製而成的,其具體製造、使用方法及威力在《軍器圖說》中的圖文記載都比較簡略。

    再加上朝廷並未將其裝備到軍中,懂得製造的工匠甚少,現在若是讓從未製造過的工匠按書上所說來製造其實很有難度。

    好在畢安民跟隨其祖父多年,深得其真傳,有他的指導,再加上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又為李致遠給予的金錢、物資獎勵所激發,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相互配合,不斷改進性能,完善缺陷,才終有了今天這一批新式火槍。

    另外,其中來自於南京兵仗局的幾位工匠,此前也曾見過不少西方人的火器,對更先進的西方自生火銃耳聞目睹良久,他們在這一行幹了大半輩子,手藝是有的,隻是之前沒有條件研究仿製。

    如今有李致遠這個重視火器和工匠的好東家,物料管夠,也絕不讓人白幹活,更從不克扣工錢,並按成品的質量和數量發給工錢,這使得他們終於能沉下心來,憑技術和手藝吃飯,同時也一展所長。

    實際上畢懋康最早研製的自生火銃相比後世真正的燧發槍還有很大的差距,它的構造和性能與以前的魯密銃、鳥銃並無太大差異。

    畢氏燧發槍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即將使用了幾百多年的火繩點火法,改進為燧石打火,使得其能在較為惡劣的天氣下使用。

    不知是不是參考了西洋人的經驗,畢懋康的燧發槍從一開始就是擊發式打火,並未經過西方轉輪式打火這個階段。

    而根據工匠們的先期測試,擊發式燧發槍的槍機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起來也較為方便,而且成本相對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目前的主要缺點在於擊發式燧發槍的機械結構仍類似於後期的火繩槍,必須采用更強力的擊錘彈簧以保證提供足夠的撞擊力度,因此它的扳機力和扳動擊錘都要比火繩槍來得費力,精度可能還略有降低。

    但相比於之前的火繩點火,僅僅需要幾小塊打磨好的燧石片的燧發槍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再也不用擔心被潮濕的天氣弄熄火繩而無法擊發;再也不用擔心夜晚燃燒火繩的光和火繩獨特的氣味而暴露目標。

    很顯然,這一批燧發槍都是前裝滑膛槍,即槍膛內不帶有直線和螺旋線等形式的膛線、火藥和彈丸從槍口直接加入且彈丸比槍口略小一些的火槍,這在曆史也隻屬於早期燧發槍。

    相較於先前的鳥銃、魯密銃等火繩槍,早期燧發槍的射程提高並不明顯,主要是射速和點火率有極大的提高。

    據畢安民報稱,自生火銃射程最遠能達到五六七十丈(一兩百米),而在三十丈(百米)以內威力較大,對敵方都有足夠的殺傷力,這其實跟質量最優良的魯密銃也差不了多少。

    但自生火銃的點火率能達到八成以上,遠甚於火繩槍的五成,另外,射速也有了成倍的提高,對於操作熟練的士兵,以前發射一發的時間,現在或能發射兩發。

    此前,李致遠還將自己僅有的一點火槍曆史常識告知了製造局的技術工匠,提醒他們或可以把彈丸和一定量的火藥一同裝入紙質彈殼內,即製成曆史上的定裝紙殼子彈。

    因為若是完全依靠士兵臨場加火藥然後再裝入彈丸,操作緩慢而且每次的裝藥量不確定,因而射擊效果也不穩定。

    而定量裝藥無非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這可以使燧發槍的射速進一步增加。

    定裝紙殼子彈使用時隻需用牙把彈筒咬開,把麵的火藥倒一部分到發火池,再把剩下的火藥和彈丸用通條塞到槍管就行了。

    很顯然,使用這種紙殼子彈的火槍兵,射速可以大大提高,這使得他們能夠打出足夠密集的彈雨,即使麵對騎兵的衝鋒也不再是軟弱無力的了。

    其實大明工匠們並不坐井觀天、不思進取,他們也在不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就在崇禎初年,南北兩京的兵仗局還在不斷仿製西方的先進火器,時刻緊跟著西方的步伐,還沒少派人去澳門向佛郎機人學習火器、火炮的製造、使用技術。

    而這時候的歐洲也已經有了定裝紙殼子彈,這並不是多高端的技術,在李致遠的提醒下,又參考現在佛郎機等西番的經驗,很快便製成了定裝紙殼子彈。

    在這個時代,由於加工技術有限,火器製造基本上是完全依靠人力,李致遠現在沒辦法指望工匠們一步登天地製造出多高精尖的火器,隻能借鑒後世經驗,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可能地發揮出燧發槍的優勢。

    而且李致遠也並不懂多少槍械知識,他隻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火器發展的曆史常識。

    譬如知道火繩、燧發、前裝、後裝、膛線等等火槍發展曆程,知道正確的研究、發展方向,但實際上就這一點優勢就足以讓他的火器製造局大踏步地快速向前發展。

    因為李致遠本人就相當於現代的一個產品經理,隻提供思路和要求,而具體如何實現,則是諸多工匠的事情。

    他站在後世無數巨人的肩膀上,能提出大量超越這個時代的“創意”和“想法”,讓工匠們按照他的設想理念來製造合適地產品,避免了“點錯科技樹”。

    而少走彎路,即是走了捷徑。

    也不要低估了這個時代工匠們的技術和手藝,雖然沒有自動化的機械、車床等工業時代的設備,任何產品的製造都基本靠人力。

    但有些工匠還真當得起“巧奪天工”的讚譽,造出的某些產品讓李致遠一個現代人都忍不住拍案叫絕。

    隻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扶持,他們能造出堪比工業化時代的優良產品,隻是效率極為底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好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不僅人力不值錢,連人命都不值錢,李致遠作為戰時巡撫,也能夠集合足夠多的人力,一定規模的生產並不成問題。

    當然,他也在盡量以機械代替人力,弄蒸汽機還不太現實,但是學習西方的經驗,以水車作為動力代替部分人力還是可以的。

    例如以水車為動力的機械配製火藥,主要應用於火藥搗磨,即以水車的動力傳動搗磨機,將搗磨機下方的火藥碾碎,製成更好的圓粒火藥。

    相比國內的傳統碾藥木槽製成的火藥,西方的這種機械造火藥要優良的多。

    前不久,李致遠即已命人改進製藥坊,力圖提高火藥質量。

    這時,李致遠接過士兵遞來的一杆自生火銃,掂了掂輕重,顛過來倒過去地反複查看了一番才對畢安民問道:“這槍的技術規格如何?”

    李致遠已經反複強調過標準化生產,嚴格製定火槍的技術規格,現在製造局也已經習慣這種方式,製造方式不再向以前那樣粗放。

    畢安民忙從袖中拿出一張紙,略看了看,便道:“此槍全長五尺二分,重九斤五兩一錢,口徑六分四厘。”(注:明一木工尺合今31.1厘米,一尺等於十寸,一寸等於十分;明一斤合今596.8克,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分)

    “至於彈藥,首先這火藥是製藥坊自己最新製成的上等火藥,絕不像先前那些劣質貨色,其次則采用咱們所製定的定裝紙殼子彈,其中彈丸重八錢六分,每丸配火藥五錢九……”

    其實李致遠現在所測試的這批自生火銃相較之前明軍通用的鳥銃也已經改進了許多,而其中最大的改進就是增大了原先的藥室,這意味著可以填裝更多火藥,威力也將更大。

    原先典型的明軍鳥銃裝藥僅為3錢,也就是僅僅11克左右的黑火藥左右,這遠遠低於同時期倭國和西洋諸國的火槍。

    以這種威力的火槍去迎戰關外的建虜,又怎破得了對方的棉甲盾車呢?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之血色華夏》,方便以後閱讀明末之血色華夏第190章 威震湘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之血色華夏第190章 威震湘江並對明末之血色華夏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