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奉天承運皇帝

類別:網遊動漫 作者:蒼莽山 本章:第230章 奉天承運皇帝

    翔龍府,大宋臨時行在。

    一隊隊哨騎急匆匆地出了宮門,朝著城外魚貫而出。

    城外殘破的道路上,錦衣衛緹騎在大小頭目們的吆喝聲中分頭行動,帶著大宋朝廷招募人才和收攏流民的告示,帶著趙昺中興大宋的期望,向著四麵八方疾馳而去,奔向廣南東路的各個角落。

    “駕!駕!”

    “你們幾個向韶州出發,並且務必尋訪到蒙英昴招討使,並請其速速回翔龍府,記住了一定是請。”一名錦衣衛百戶對著手下一個總旗吆喝道。

    “卑職得令!”總旗大聲回應著。

    “韶州府緊鄰湘贛地區,爾等務必多加小心,切莫誤了官家大事!”分道之前這名百戶再次交代著。

    “卑職保證完成任務!”

    “走,隨我來,駕!駕!”總旗率領數名錦衣衛緹騎策馬揚鞭,向著西北韶州府方向飛馳。

    馬蹄轟鳴,緹騎們精神抖擻,這些錦衣衛們都是手持陸秀夫手書,趙昺用印之後的詔書催馬急行。

    各處官道上,這種情景比比皆是。

    華夏封建王朝,皇帝發布的命令文書有“詔書”和“製書”等形式。

    “詔書”和“製書”最主要區別是“命為製,令為詔”。

    “製書”一般用於皇帝頒布重大製度時使用,其對象為文武百官,隻傳達給朝中官員即可。即以:“奉天承運皇帝,製曰……”開頭。

    “詔書”,有昭告天下之意,則用於某一件具體的事情或者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人。其對象就比較寬泛一些了,可以是某個人、百官、亦可以是全國老百姓。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開頭。

    比如說冊立皇後,或者冊立太子等等這種重大事件,這種事情是要讓全國官員、百姓都知道的,就要用到“詔書”了。

    另外,著名的“嶧山刻石”,也屬於“詔書”的範疇。分前後兩段,第一段是歌頌始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第二段是秦二世的“詔書”,以追憶先皇的功德。

    前219年始皇帝巡遊到嶧山,孔孟之鄉,今山東鄒城,令人篆刻。

    李斯的字是真強,書法縱橫有序,整齊劃一,穩如山嶽。

    “敕曰”則帶有告誡、警告的意思了。主要對象也是官員等,基本上沒有老百姓啥事。

    哪個皇帝也不會閑得蛋疼專門下道聖旨去訓斥一個普通老百姓。

    “奉天”就是遵從天意;“承運”繼承新的氣運。合起來奉天承運其實就是皇帝用這四個字形容自己。

    “奉天承運皇帝”這種開篇方式始於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後,老朱將南京皇宮大朝會的正殿稱作“奉天殿”。

    “奉天承運”由此而來。

    書寫聖旨的時候,由於“天”最大,所以“天”字要頂格寫。所以聖旨最右側單獨隻寫一個“奉”字,另起一行寫“天承運”三個字。

    皇帝是“天子”,書寫的時候也要另起一“行”。

    由於“皇帝”是“天之子”,作為兒子輩分,自然要比“天”低一格。

    所以常見的聖旨上麵,“奉”、“ 天承運”,之後就是“皇帝”兩個字,而且皇帝的“皇”要略微低於“天承運”的“天”字一格。

    或者“皇”和“天”字平齊。

    聖旨最後麵“欽此”兩個字也是始於明朝。

    唐朝的聖旨多以“門下”作為開頭,如:“門下,天下之本……”。

    也有的直接以“朕紹膺駿命”或者“朕祗膺駿命”開篇。

    “紹”和“膺”都是承載、接受之意,“駿”大的意思,“祗”恭敬有禮之意。其本意就是“作為皇帝的我承載著偉大而又光榮的使命……雲雲。”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製”,中書省負責起草聖旨,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行。

    中書省書寫,門下省蓋章,然後皇帝用璽,這才是一份完整的聖旨,缺一不可。

    以上幾個部門,或者幾位大佬,若有一方對“聖旨”存有疑慮而拒不蓋章,那就不叫做“聖旨”了,而是廢紙。

    這便是“給事中”(ji,三聲)製度。這個官職雖然品級不高,但是權力很大,具體負責審議、封駁、詔敕奏章,有異議還可直接批改甚至駁還詔敕。

    這是一個專門跟皇帝對著幹的主兒。

    到了滿清時期,大刀片子一頓操作猛如虎,封駁之權變得有名無實,這些曾經在大殿之上牛逼哄哄的主兒,再也瑟不起來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第230章 奉天承運皇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第230章 奉天承運皇帝並對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