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西湖遇雨 本章: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

    夏末的京城,陽光透過稀疏微敞的雲層,灑在這座金粉之城上,微風中夾雜著淡淡的草木香氣,偶爾還傳來遠處有氣無力的蟬鳴。

    朱雄英身著錦袍,騎著駿馬,在蔣瓛等錦衣衛的護衛下,趕往城外不遠處工部軍器局的冶鐵所。

    之所以要去冶鐵所,是因為這次長江入海口的洪水肆虐,讓他意識到大明現有的土石結構已無法滿足抗洪等工程的需要,而且那句話怎說來著?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總不能修土路,修石板路吧?

    對於現代基礎交通設施來講,鋼筋加上混凝土的結構已經算是標配了,朱雄英深知,要讓大明更加強大就必須搞出自己的鋼筋混凝土,有這個工業能力才能談得上建立交通運輸網,畢竟大明的經濟重心雖然在水網密布的區域,但是有些地方的交通同樣不夠發達,而且大明的經濟想要發展,也不可能一直局限於江南,那建立自己的陸路交通網絡,也是必備的。

    混凝土好說,技術難度不高,隻是水泥這項科技點的進階版,最要緊的其實是鋼筋,這東西大明是生產不出來的。

    不過大明卻能生產出大量的鐵,所以現在的問題不在於鐵產量而在於鋼產量,實際上大明的鋼鐵市場是嚴重的需求不足繼而形成的產能過剩,全國的鋼鐵產量一年就能滿足三到四年的需求,官營鐵廠經常開爐一年然後歇三年的樣子,而為了避免這種生產周期的浪費,朝廷甚至關閉了一部分官營鐵廠,然後把鋼鐵行業開放給了民間。

    之所以以前漢朝搞鹽鐵專營,現在大明不限製鋼鐵行業,主要原因還是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冶鐵技術長期得不到進步,再加上民營鐵廠不僅要登記備案接受監管,而且也不能獲得品質太好的鐵礦石,所以百姓哪怕去冶鐵,也不能打造兵器.當然,一般沒人幹這事,元朝的時候百姓是真的渴望鐵器,但現在放開了反而沒人太在意了。

    然而大明目前還沒有冶煉鋼材的技術,沒有鋼材就不可能有鋼筋,這讓朱雄英倍感焦急,要想讓大明擁有這種技術就必須從源頭上入手,有鐵才有鋼,他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大明的冶鐵技術是個什水平。

    而且工業發展方麵,重工業也確實比輕工業更難發展,不過好在一開始必須發展的重工業門類也沒那多,隻要把煤鐵工業發展起來就好。

    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冶鐵所考察。

    冶鐵所位於京城遠郊的一座山腳下,四周綠樹成蔭,環境清幽,還有河流,跟想象中糟糕的環境不太一樣,朱雄英到達時,工匠們正在忙碌地工作著,鐵錘的敲擊聲和熔爐的呼呼聲交織在一起。

    朱雄英和蔣瓛等人下馬後,把騎乘的馬匹拴在了馬樁上,沒有過多停留,在來迎接的工部官員的引領下,直接走進了冶鐵所。

    “院”“所”和“局”這三種子單位,一般都是各部下屬的專營產業,以工部為例,因為涉及到的工程和采購的方方麵麵,所以下麵的子單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轡局、寶源局、顏料局、軍器局、織染所、雜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鑄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單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則是副使。

    這些子單位通常由正八品的大使管理,而這的“大使”,在明代跟後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指的是子單位的主管官員,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流兩種。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皇明聖孫》,方便以後閱讀皇明聖孫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皇明聖孫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並對皇明聖孫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