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西湖遇雨 本章: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

    經過老工匠的一番解釋,朱雄英才明白了過來,灌鋼法其實是一種取巧的辦法,也就是將生鐵和炒鋼法獲取的熟鐵再次放到一起去煉,從而獲得品質較好的熟鐵,甚至是“偽鋼”。

    說是“偽鋼”,是因為灌鋼法原理是讓生鐵的碳分進入熟鐵擴散,跟真正通過鍛打來脫碳獲得的鋼材完全是兩碼事,沈括《夢溪筆談》說的很清楚了“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

    所以雖然灌鋼法弄出來的看起來像是鋼,但本質上還是鐵,不是鋼,適用的情況是需要短時間內大量獲取品質更高的鐵,用來打造甲胄、兵刃,從而與快速爆兵相匹配。

    而數量上的猛增,往往就意味著質量上的嚴重下滑,用灌鋼法獲得的鐵打造的軍械,肯定是沒法跟純手工鍛打獲得的鋼材製作的軍械相媲美的,所以話本常常會出現千錘百煉的寶刀,一刀就把普通腰刀砍斷的描述,倒也不算特別誇張到了明朝中葉倭寇作亂的時候,倭寇的武士刀,就經常能做到這種效果,明軍的刀在質量上完全無法與倭寇的刀相媲美,因此更多地會采用火銃和狼銑(帶枝椏的竹子做成的長矛)來揚長避短。

    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的工匠雖然跟大明的工匠一樣缺乏優質鐵礦,但他們會把伴生礦石的粉末加入到武士刀,然後不厭其煩其反複鍛打上千次,再進行淬火,成品如果不行,那就繼續鍛打,主打的就是一個不計成本,畢竟在日本武士刀的價格是極其昂貴的,一把好的武士刀更是被爭相追捧,可謂是有市無價,而大明的工匠們則必須要考慮成本的問題,因為明軍所需要的是成本能夠控製的製式裝備,是要量產的,而不是個體化定製的優質武器。

    “那現在生產軍械用的鋼材,一般都鍛打多少次?”了解了這些情況後,朱雄英問道。

    這種作業,顯然比在廚房做飯給灶台鼓風要累的多,因此哪怕是青壯男子,也幹不了多久就要輪換,否則話很容易在高溫缺氧的環境下昏厥過去。

    “試過,用木炭能提高一些,但是很有限,而且木炭比煤炭貴得多,若是加大力度鼓風的話也能提高一些,可鼓風一樣受到人力限製造不大。”

    提高溫度,要是改動爐子的燃料,要就是改動風箱,在宋代以前,華夏冶鐵用的燃料基本都是木炭,可隨著不斷的砍伐,現在木炭的供應量已經嚴重不足了,對於民間來講,柴火能湊合用,但工業煉鋼顯然不能湊合,都得用上好的木炭,上好的木炭也不是說沒有,可性價比在哪呢?

    不過朱雄英也沒打算在這上麵改動,他的思路是燃料。

    而工匠們也告訴朱雄英,人力鼓風比水力的力道要大得多,所以想要提高爐溫,鼓風上的改良空間並不大,現在的鼓風器具已經算是很完善的了。

    “你們想過用焦煤來煉鋼嗎?”

    這走一圈問一問,基本的情況朱雄英就已經了解了,大明現在的鋼鐵工業能力怎說呢,肯定不算差,甚至是世界一流水平,各種類型的鐵都能大量生產的同時還能保障基本的質量,但是鋼材卻由於爐溫有限,隻能通過人工鍛打獲取,而且由於各種因素限製,單位鋼材的鍛打次數還不夠多,因此獲取的鋼材數量和質量都很有限。

    “標準是百煉鋼。”冶鐵所的大使小心翼翼地解釋道,“非是匠人們不出力,而是鍛打費力,加上淬火後也有失敗的幾率,上頭每年都有固定的產出任務,所以委實做不到千煉。”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皇明聖孫》,方便以後閱讀皇明聖孫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皇明聖孫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並對皇明聖孫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