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業理解梅殯的意思,稍微思考了一會兒才謹慎回道:“梅教授,這個課題我隻打算要全職科研的。您可能不太適合。”
一般來講,臨床有一條既定的規則。
起病快的病,治療起來也快。
發病慢的疾病,哪怕有了治療的方案,起效也非常緩慢,甚至無法治療。
周圍神經退行性病變這類疾病,想要對其進行深入地研發,耗費的時間是很久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梅殯是個好的科研學者,但他也是個臨床工作人員,梅殯不可能有這充裕的時間候著自己,所以才不適合。
這一次二人間的課題合作,其實是一種巧合,是方子業需要相應的人才,由王興歡院長等人直接call了人過來幫忙的。
梅殯略有些遺憾道:“看來方教授是打算做更大的課題了!”
“若是這樣的話,那我還真沒這種幸運。”
梅殯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本行專業,從一個臨床醫生去方子業的專業組當一個小小的科研助手。“梅教授,希望以後還有合作機會。”方子業客氣道。
神經內科的梅殯教授,有一說一,是科研態度相對最嚴謹的團隊成員之一了。
方子業並不是看不上對方的能力,而是評定對方著實不適合後續的課題,這才沒打算合作。“好的,方教授吃飽喝足後若能想起我,那我可就太幸運了。”梅殯的語氣呈略討好狀。
不管之前醫院如何傳聞,他都親眼見識到了方子業的恐怖之處。
一個全世界對其認知都非常蒼白的脊髓損傷,就這活生生地被方子業頂了起來。
與方子業之前進行的數個臨床課題不同的是,脊髓損傷真的是從無到有。
比如說毀損傷的保肢術吧,毀損傷的保肢術其實就是清創術的優化版本,隻是方子業研發的毀損傷保肢術的清創術更加細致,再摻雜了手外科已有的血管重建術等理論。
比如說功能重建術,功能健複術等,都是在已有的術式上進行了變革優化。
哪怕是後來的骨腫瘤的微創化療方案,也隻是對傳統的治療方式進行了革新。
這種革新非常有意義,對病人而言,是久旱逢雨。
但於醫學的發展而言,其實就隻是錦上添花,遠不及雪中送炭這有意義。
“方教授您,這份兒的。”梅殯豎起大拇指,語氣滿是誠懇和真摯。
“謝謝梅教授誇獎。我看這邊的功能優化相應的課題也進展得頗為順利,我也就先走了。”“隔壁還有人在等著我呢……”方子業道。
“好,方教授您去忙……”梅殯站起來送行。
梅殯同樣知道,方子業除了是脊髓損傷的課題主要負責人,還有其他的課題在並行,但並不知道其中細節。
作為科研學者,不打聽其他人的科研機密是職業基本操守,所以哪怕再好奇,他也沒有多問。方子業才出了動物試驗室的門,就看到胡青元發來的信息:“師父,今天我又不陪您去療養院了,我和宋毅大哥約定一起進了實驗室。”
胡青元是方子業的愛徒,這一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方子業基本上不管去哪,都會把胡青元帶著,哪怕現在胡青元的基本功水平很一般,也都會帶著。
對比起馮俊峰等博士,方子業對胡青元的偏愛都更甚。
“好…你們慢慢玩。”方子業說。
宋毅那邊的坑,方子業一時間都想不到很好的辦法去填,隻能等宋毅、胡青元兩人搗鼓出來了點東西,給自己說明指點後,先把“思路’、“技能’固定在麵板上。
然後自己再通過加點提升單項技能後,再往前進行推進。
這種模式,就是新研發術式的既有規律!
不能完全無中生有,但可以通過加點變得由少及多。
基礎實驗室,董寧正在與王衛、戴工楚幾人進行著探討。
董寧道:“對比起原研藥,我們目前生產工藝產出的藥品中有效含量還是差了些,僅有百分之七十五。”
“原研藥中相同份量下,有效物質含量平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所謂有效含量,即為某種藥物物質說明書上的真實含量。
一般而言,這種有效含量越高,療效就越好。
當然,也不能高太多,如果高太多,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種藥物了。
“董老師,你跟著的那個方教授簡直就是個天才,他是怎能做到僅憑看過了藥品的製作工藝,就能夠推測出那多具體而微的細節的?”
“溫度、濕度、持續時間,這些還能猜得出來?”董寧身側,戴工楚的語氣滿是震驚。
董寧輕笑道:“所以人家是方教授,我隻是個董寧小醫生啊。”
“我要是知道方教授怎能做到如此,你們就該叫我董教授了。”
“要不,我打個電話把方子業叫過來,給戴工您詳細匯報解釋一遍?”董寧忙久了,操著自己的播音腔開著玩笑。
董寧的聲音很好聽,很容易拉近人的距離。
哪怕是開玩笑,都讓人聽起來如沐春風。
戴工楚忙搖頭,還沒來得及講話,方子業就跨步進來了:“董老師,戴哥,王工,我來了………”戴工楚和王衛二人,都是廣白集團負責藥品基礎研發的工程師,聽說在公司內的職位不低,是姚廣特派過來幫忙的。
方子業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那接了課題,但課題不隻會坐落在方子業的個人,方子業所在的漢市大學中南醫院、療養院,都會有“責任”!
而且,這種課題肯定也是會配備其他人手的,包括但不限於藥劑學的相應人才。
當然,現在藥劑學相關的人才還沒過來,方子業與董寧幾人也才處於仿製藥品的初期探索階段。“方教授!”
“方教授…”
“方教授…我開玩笑的。”董寧最先站起來,最後開口,細聲解釋道。
他直接點名了方子業,真就是為了開玩笑。
哪怕方子業不是很牛,但身在教學醫院任副教授,社會地位都會比公司的工程師更高。方子業當然不會追究這些細節,問道:“董寧哥,我剛剛聽你說,自上次優化後,我們這一批仿製藥的有效成分已經提升到了百分之七十五是吧?”
董寧聞言點頭:“是的,方教授!~”
“您太厲害了,我給定的初步方案,有效成分還不足百分之三十,還得是您呀。”董寧笑得有些世故。本來董寧是打算在方子業麵前秀一把的,讓方子業看到自己的真正能力。
董寧也的確這做了,但似乎方子業這邊沒太多的反饋,反而是在得到了第一批樣品結果後,叭叭叭地就開始進行指點起來。
董寧很確定,當時的方子業不是在裝逼,而是真的沒把百分之三十的第一次試驗當回事。甚至方子業可能都不知道這個數據的概念。
一款藥物的研發,哪怕是仿製藥,都得投入幾千萬。
這些錢是怎燒沒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容錯,大量的時間和物力成本的投入……第一次就有百分之三十的有效成分,且藥物能夠被提純包裹成市場上流通的模式,就已經很屌了。然而,方子業的無視,還是有方子業的道理的。
“進口和國產萬古黴素雖然主要成分相同,但是在製作藥物的過程中會添加一些輔料,進口藥物和國產藥物添加的輔料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方子業道。
“這種添加的輔料,很難琢磨。”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