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政治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潛陽 本章:第三百六十六章 政治

    果然不出所料,郭斌在陽翟縣西南祭祀劉陶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可朝廷之中依舊風平浪靜,愣是一點兒消息都沒有。無論是天子劉宏,還是將劉陶投入獄中的宦官們,都仿佛沒有聽到消息一般。

    朝廷麵雖沒有什動靜,可這事兒在士林之中卻是傳得沸沸揚揚。平心而論,劉陶雖屢次上書,切中時弊,名噪一時,可若說在士林中的威望,差得卻不是一星半點兒,非但與黨錮之禍初起時的黨人領袖、如今碩果僅存的陳寔相去甚遠,便是較之盧植、蔡邕等人亦是拍馬難及。

    可就是這一個並不是那名聲在外的人,竟因反對宦官弄權而被陷害進入獄中,最終為表忠貞而自殺身亡。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他身亡之後,非但有同鄉為其收殮屍身,有郭斌這位文武雙全、名震天下的潁川郡守親自護送其靈柩回鄉下葬,更是在潁川郡治所陽翟縣城外專門建了個祠堂供奉,享受萬世瞻仰,這簡直就算得上一個傳奇了。

    對於一般人來說,人生一世所求不過名利二字,而對於士人來說,有的時候名聲比利益要重要得多,流芳百世則更是士人們所夢寐以求的。大漢天下十三個州部,一百零五個郡國,如郭斌這樣看重士人的著實不多,而能夠如郭斌一般,說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郡守更是鳳毛麟角。

    即便是在兩千年後,中國人注重地域出身的特點仍然沒有改變,對於“同鄉”的認同感在世界上亦是名列前茅的。崇拜祖先的中國古人們極端注重家族,同時對於生長於共同地域的同鄉亦抱有極高的認同感,同鄉之人若是在旅途中相遇,多半會互相幫助扶持。

    在古代社會中,同鄉一直是人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鄉之間互相提挈也一直是社會的風氣。比如朱與孫堅,當年黃巾之亂初起時,朝廷拜朱為右中郎將,統領大軍與皇甫嵩一道剿滅南路黃巾軍。此時的朱算是發跡了,因此他向朝廷舉薦有江東猛虎之稱的孫堅任佐軍司馬,朝廷自然是沒有不答應的,自此以後孫堅便算是出仕了。朱與孫堅二人在行政區劃上雖非同鄉,可其故鄉相距極近,在地理位置上卻又算得上同鄉了。

    然而,同鄉之間的互相扶持雖頗常見,能如郭斌這般以郡守之尊做到這個份兒上的卻是不多。人們紛紛議論劉陶的事跡,而更多的人則是在嘖嘖稱讚郭斌雖身居高位卻仍是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又會不無羨慕地將其親自北上迎接劉陶靈柩回鄉的事情拿出來議論一番。就這樣,郭斌一不小心又成了京師之中的風雲人物了,結果就是他在英烈祠前的講話被以太學生為主體的士人團體紛紛傳抄。

    這也難怪,郭斌那一番話意蘊雖不甚深遠,遣詞也不夠精當,可是勝在氣勢恢宏,格局極大,受到以年輕人為主的太學生們的追捧,也算是合乎情理。隻是朝中的大佬們對於此事卻是三緘其口,就連蔡邕、盧植這些與郭斌交好之人,也沒有公開表明過對這個事情的態度。

    然而,遠在陽翟的郭斌對京中之事雖不甚在乎,近在眼前的潁川郡中卻有了一個讓他喜出望外的變化,潁川四長之一,黨錮之禍中黨人領袖之一,大鴻臚陳紀之父,德高望隆,年逾八十的許縣陳家耄老陳寔,竟然親手書信一封,令其嫡孫陳群親自送來位於陽翟縣中的郡守府,拜謁郭斌。

    陳寔在信中對郭斌提攜同鄉之事表示了讚賞之意,並對郭斌立祠堂祭祀劉陶一事給予了高度評價,對郭斌為護衛漢家江山奔走征戰、為綏靖地方不遺餘力之事高度讚揚,最後在結尾更是點明了自己年事已高、精力衰退,於教導子孫一事頗有不逮之處,特將嫡孫陳群送到陽翟縣學之中遊學,希望郭斌能夠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不吝教導。

    陳寔如此作為,是郭斌始料所不及的,實在是幸福來得太突然,讓他有點兒不知所措了。郭斌之前在英烈祠外搞那大排場,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交好黨人,將身為黨人領袖的陳寔拉到自己這一邊。而隻要獲得了陳寔的認可,陳氏一族便算是站到自己陣營之中了。屆時,穎陰荀氏、長社鍾氏、許縣陳氏站到了自己這一邊,那整個潁川郡便算是握在手中了。

    然而,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立定目標是一回事,能不能達成,什時候達成,卻不是自己說了算的。郭斌雖也想要借著劉陶的事拉攏陳家,實際上打的卻是持久戰的主意。這大一個家族,這一件關乎家族前途命運的大事情,其態度的轉變又豈是朝夕間就能完成的?

    若是依照常理,怎著也要相互通通書信,等時機成熟了郭斌少不得還要登門拜訪一下陳寔這位名著海內的黨人領袖,待就一幹大事達成默契之後,才是高層之間人員的交流。想來以郭斌在潁川郡中通過廣結善緣、共同開發、合作創業等一係列動作所形成的,潁川郡中日漸密切的經濟合作與一體化進程,與陳家的合作用不了一年半載便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東漢末年》,方便以後閱讀重生東漢末年第三百六十六章 政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東漢末年第三百六十六章 政治並對重生東漢末年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