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經脈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小說2016 本章:第十篇經脈

    氣有餘的實證,為在本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上發熱而腫;氣不足的虛證,為惡寒戰栗,且難以回複溫暖。

    本篇要點

    一、強調經脈在診斷和治療上的重要作用。

    二、詳細敘述了十二經脈的起止點、循行部位、發病證候和治療原則。

    三、列舉五陰經氣絕的特征和預後。

    雷公:我希望能夠全部了解經脈的起始循行情況。黃帝:經脈用來決斷疾病的預後,處治許多疾病,調節虛實,醫者必須通曉。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脘部,向下聯絡大腸,回繞沿著胃下口到胃上口,上貫膈膜,連屬肺髒,再從氣管、喉嚨橫走腋下,沿上臂內側下行,走在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麵,直下至肘內,然後順著前臂內側,經掌後高骨下緣,入寸口動脈處,行至魚,沿手魚邊緣,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脈,從手腕後直走食指內側尖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證,為肺部膨膨脹滿,咳嗽氣喘,缺盆部疼痛,嚴重的可見兩手交叉按於胸部,視物模糊不清,這是臂厥病。本經所主的肺髒發生病變,可見咳嗽,呼吸迫促,喘聲粗急,心中煩亂,胸部滿悶,臑臂部內側前緣疼痛厥冷,或掌心發熱。本經氣盛有餘,可發生肩背疼痛,畏風寒,汗出等中風症,便次數多而量少。本經氣虛,可發生肩背疼痛,氣短,便顏色變得不正常。以上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本經氣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氣虛,寸口脈反於人迎脈。

    手陽明大腸經,起始於食指尖端,沿食指的上緣,通過拇指、食指岐骨間的合穀穴,上入腕上兩筋凹陷處,沿前臂上方至肘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肩,出肩峰前緣,上出於大椎穴上,再向前入缺盆,聯絡肺,下膈,連屬大腸;它的支脈,從缺盆上走頸部,通過頰部,入下齒齦,回轉繞至上唇,左右兩脈交會於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上行夾於鼻孔兩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證,為牙齒疼痛,頸部腫大。本腑所主的津液發生病變,可出現眼睛發黃,口中發幹,鼻流清涕或出血,喉中腫痛,肩前及上臂作痛,食指疼痛不能運動。氣有餘的實證,為在本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上發熱而腫;氣不足的虛證,為惡寒戰栗,且難以回複溫暖。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本經氣盛,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氣虛,人迎脈反於寸口脈。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由此上行,左右相交於鼻梁凹陷處,纏束旁側的足太陽經脈,至目下睛明穴,由此下行,沿鼻外側,入上齒齦,複出環繞口唇,相交於任脈的承漿穴,退轉沿腮下後方出大迎穴,沿耳下頰車上行至耳前,過足少陽經的客主人穴,沿發際至額顱部;它的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嚨入缺盆,下膈膜,連屬胃腑,聯絡與本經相表的脾髒;其直行的經脈,從缺盆下走乳內側,再向下夾臍,入毛際兩旁的氣衝部;另一支脈,從胃下口走腹內,下至氣衝部與前直行的經脈會合,再由此下行,經大腿前方至髀關,直抵伏兔穴,下入膝蓋中,沿脛骨前外側至足背,入中趾內側;又一支脈,從膝下三寸處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側;又一支脈,從足背斜出足厥陰的外側,走入足大趾,直出大趾尖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證,有發寒顫抖,好呻吟,頻頻打欠,額部暗黑,病發時厭惡見人和火光,聽到木的聲響就會驚怕,心跳不安,喜歡關閉門窗獨居室內等症狀,甚至會登高唱歌,脫掉衣服亂跑,且有腸鳴腹脹,這叫“骨幹厥”。

    由本腑所主的血發生病變,會出現因高熱以致發狂抽搐,溫病,汗自出,鼻流清涕或衄血,口唇生瘡疹,頸腫,喉腫閉塞,因水停而腹腫大,膝蓋部腫痛,沿胸側、乳部、伏兔、足脛外緣、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屈伸。本經氣盛,胸腹部都發熱,胃熱盛則消穀而易於饑餓,便色黃;本經氣不足則胸腹部感覺發冷,如胃中有寒,可發生脹滿。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本經氣盛,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氣虛,人迎脈反於寸口脈。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內側赤白肉分界處,經過大趾本節後的圓骨,上行至足內踝的前方,再上行入腿肚內,沿脛骨後方,交出足厥陰之前,再向上行,經過膝、大腿內側的前緣,入腹內,屬脾絡胃,再上穿過橫膈膜,夾行咽喉,連舌根,散於舌下;它的支脈,從胃腑分出,上膈膜,注於心中,與手少陰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證,為舌根運動不柔和,食後就嘔吐,胃脘部疼痛,腹脹,多噯氣,如果解了大便或轉矢氣後,就覺得輕鬆如病減去一樣,全身感覺沉重。本經所主的脾髒發生病變,會出現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搖,飲食不下,心煩,心下掣引作痛,大便稀薄或下痢,或便不通,黃疸,不能安臥,勉強站立時,則大腿、膝內側腫痛厥冷,足大趾不能活動。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本經氣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氣虛,寸口脈反於人迎脈。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再從心中出而聯屬於心係,下過膈膜,聯絡腸;它的支脈,從心與他髒相聯係的脈絡上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相聯係;直行的脈,又從心與他髒相聯係的脈絡上行至肺向下,橫出腋下,沿上臂內側的後緣,行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麵,下行肘內,沿臂內側後緣達掌後指側高骨端,入手掌內後緣,沿指內側至尖端,與手太陽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所發生的病證,為咽喉幹燥,心痛,渴欲飲水,這是臂間經氣厥逆的現象。本經所主的心髒發生病變,會出現眼睛發黃,脅肋脹滿疼痛,上臂膊和臂內側後緣疼痛、厥冷,或掌心熱痛。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本經氣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氣虛,寸口脈反於人迎脈。

    手太陽腸經,起於指外側的尖端,沿手外側上至腕,過腕後指側高骨,直向上沿前臂骨的下緣,出肘後內側兩筋中間,再向上沿上臂外側後緣,出肩後骨縫,繞行肩胛,相交於兩肩之上,入缺盆,聯絡心,沿咽、食道下穿膈膜至胃,再向下連屬於腸;它的支脈,從缺盆沿頸上頰,至眼外角,轉入耳內;又一支脈,從頰部別出走入眼眶下而達鼻部,再至眼內角,斜行絡於顴骨部,與足太陽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證,為咽喉疼痛,頷部腫,頭項難以轉側回顧,肩痛如拔,臂痛如折。本經所主的液發生的病變,會出現耳聾,眼睛發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後緣疼痛。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本經氣盛,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氣虛,人迎脈反於寸口脈。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內角,上行額部,交會於頭頂;它的支脈,從頭頂到耳上角;直行的脈則從頭頂入內絡腦,複出下行項部,沿著肩胛骨內側夾行於脊柱兩旁,到達腰部,沿著脊旁肌肉深層行走,聯絡與本經相表的腎髒,連屬膀胱;又一支脈,從腰部夾脊下行,通過臀部,直入膕窩中;還有一支脈,從左右肩胛骨內分而下行,貫穿肩胛,夾行於脊內,過髀樞,沿著大腿外後側向下行,與前一支脈會合於膕窩中,由此再向下,經過腿肚,外出踝骨的後方,沿趾本節後的圓骨至趾外側尖端,與足少陰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發生的病證,為氣上衝而頭痛,眼球疼痛像脫出似的,項部疼痛似拔,脊背疼痛,腰痛似折,大腿不能屈伸,膕窩部似紮縛,腿肚疼痛如裂,這叫做踝厥病。本經所主的筋發生病變,會出現痔瘡,瘧疾,狂病,癲病,囟門部及項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流清涕或出血,項、背、腰、尻、膕、骨幹及腳部都疼痛,足趾不能活動。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本經氣盛,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氣虛,人迎反於寸口脈。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趾下,斜走足心,出內踝前大骨的然穀穴下,沿內踝骨的後麵轉入足跟,由此上行經腿肚內側,出膕窩內側,再沿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聯屬腎髒,

    聯絡與本髒相表的膀胱;直行的經脈,從腎上行至肝,通過膈膜入肺,沿著喉嚨而挾於舌根;它的支脈,從肺出聯絡心,注於胸中,與手厥陰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證,是雖覺饑餓而不想進食,麵色黑而無華,咳吐帶血,喘息有聲,剛坐下就想起來,兩目視物模糊不清,心慌如懸像饑餓的樣子;氣虛就容易發生恐懼,心中驚悸好像有人捕捉他一樣,這叫做骨厥。本經脈所主的腎髒發生病變,會出現口熱,舌幹,咽部腫,氣上逆,喉嚨發幹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痢疾,脊背、大腿內側後緣疼痛,足部痿軟而厥冷,好睡,或足心發熱而痛。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使用灸法以後,應加強飲食營養,促使身體恢複,還要寬鬆腰帶,散披頭發,手拄結實的拐杖,足穿重履散步,使氣血通暢。本經氣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氣虛,寸口脈反於人迎脈。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白話黃帝內經》,方便以後閱讀白話黃帝內經第十篇經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白話黃帝內經第十篇經脈並對白話黃帝內經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