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篇官能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小說2016 本章:第七十三篇官能

    四時八節的風,都有陰陽之分,各自侵犯人體的一定部位和髒腑,都會表現在麵部的一定部位,顯現出不同的色澤。

    本篇要點一、明針刺必須知道形與氣的關係,注意左右、上下、陰陽、表,以及各經氣血的多少、運行的順逆、出入流注交會等,以便取穴針治。

    二、掌握五輸穴的生理狀況,以及陰陽五行,四時八風、五髒六腑等理論,並結合麵部的氣色,以斷定病變的性質和病灶所在。

    三、明凡是太寒在、陰陽俱虛,以及經氣下陷等證,都宜用灸治。

    四、明針刺補瀉的手法。

    五、明帶徒的原則,必須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性情、誌趣和特點,分別傳授不同的技術。特別對徒弟要慎重選擇,提出: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

    黃帝對岐伯道:我聽你講解九針的學問已經很多了,是難以計數的,這些內容經過我詳細的推究和考證,已經把它概括為一個係統的綱要。我現在親自讀一下,你聽了其中的理論後,有不對的就告訴我,並加以修正,使它得以流傳後世而不被遺忘,如果遇到合適的人,就傳授給他,不合適的人就不必和他。岐伯恭敬地一拜後:讓我來恭聽這些高深的道理吧。

    黃帝:針刺治病的原理在於必須知道病症邪氣所在的部位,辨別清左右上下、陰陽表、血氣的多少、脈氣在全身運行的逆順情況,血氣出入交會的腧穴,才能根據病情作出適當的治療。應懂得如何排解結聚,了解補虛瀉實的手法,以及各經經氣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確氣海、血海、髓海和水穀之海這四海的路線。觀察寒熱、羸弱疲困等症的虛實情況。

    治療時要針對各經滎輸的不同部位而選取相應的穴位,並要謹慎地怠氣機,確知經脈循行的線路以及左右支絡相交的地方。患有寒熱交爭的病,就要調和陰陽;患有虛實難辨的病,就要診斷明確使其通調平定;如患左右不協調的病,就要用繆刺的方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要明確經脈循行的順逆,一般來,順的易治,逆的難治;陰陽調和之時,也就是病愈之時。審察清楚了疾病的標本、寒熱,確定了邪氣所在的部位,每次針刺治療時就不會發生錯誤。再掌握了九針的不同性能,那針刺這門學問就掌握得較全麵了。

    明白了井、滎、輸、經、合五輸穴的主治功能,在這些穴位上施以除疾補瀉的針法及行針時體位的屈伸出入和針的出入,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體的陰陽兩個方麵,是與五行相合的。五髒六腑,配屬於陰陽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而四時八節的風,都有陰陽之分,各自侵犯人體的一定部位和髒腑,都會表現在麵部的一定部位,顯現出不同的色澤。五髒六腑的病變,可通過觀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結合麵部左右上下所顯現的顏色,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濕屬性和病在何經。審察皮膚的寒溫滑澀,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為心肺所居處,膈以下為肝脾腎所居處,所以審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氣的所在。首先要掌握經脈運行的道路,再選擇針刺的幾個穴位。

    用針宜少,進針要慢,刺入到一定深度後,應作長時間留針,使正氣徐徐入內。如果高熱在人體上部,就當推熱下行,使下和於陰,熱邪由下而上,就引導邪氣排除體外,同時又要注意,先病者應當先治,寒邪在外的,應當留針而用補法;寒邪入於中的,應當取合穴以瀉之;有的寒邪不適宜用針,應改用灸法加以治療;上氣不足的,應當用導引推補的方法,引舉其氣以補其上;下氣不足的,應當用留針隨氣的方法,以充實其下;陰陽都虛的,當用灸法治療;寒氣厥而上逆,陽氣大虛,或骨側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過兩膝,就應當灸足陽明胃經的三穴;陰絡所過之處,寒邪侵入而留滯在麵的,或寒邪由絡脈深入到內髒的,當用針推散其寒邪;如果經脈下陷,就應當用灸法治療;若脈絡堅實凝聚,也要用艾灸治療;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確切部位,就灸陽蹺脈的中脈穴和陰蹺脈的照海穴,男子取陽蹺,女子取陰蹺;如果男子取陰蹺,女子取陽蹺,這就犯了治療上的錯誤。知道了上述道理,針灸的理論就學完備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白話黃帝內經》,方便以後閱讀白話黃帝內經第七十三篇官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白話黃帝內經第七十三篇官能並對白話黃帝內經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