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待我拱手河山討你歡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匪我思存 本章:第50章 待我拱手河山討你歡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美得無處藏。

    人在身旁如沐春光,寧死也無憾。

    這首《愛不釋手》熟悉的旋律一響起,縱然已經忘掉了電視劇中所有的情節,可是仍舊忘不了楊吉兒那個亦嬌亦嗔的回首。隻不過是嫣然一笑,便如鮮花般怒放,綻開在整個初唐。

    因為這部《唐太宗李世民》,所以在我小時候,李世民給我的印象一直是溫文儒雅的。而且我鐵了心認為,他與長孫皇後縱然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他愛的當然是楊妃,那個隋煬帝的女兒。

    國恨家仇再加恩怨糾纏,電視劇具體的情節早就忘得一幹二淨,可是小時候便是對這樣的狗血也覺得津津有味。現在回想起來,所有的一切不過是霧看花,特意找到片花來看,結果好似相逢猶恐在夢中。這一段故事,是開篇的歌舞升平,是長孫皇後的奮筆疾書,是水榭亭台的波光瀲灩,也是烽煙萬的浩然江山……

    舊時電視劇畫麵並不清晰的效果,反倒如上了歲月的舊膠片,投射出朦朧的光影。在小小的年紀,它已經是最有趣的故事。

    而年紀稍長之後讀史,卻發現史實中李世民真的有一位楊淑妃。

    這位楊淑妃的確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她與李世民的初遇早已經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之中,沒有任何資料提及她是怎樣嫁給李世民的。正史中對這位楊妃總是寥寥一筆帶過——可是這位楊淑妃所生的兒子,卻是李世民最為鍾愛的吳王李恪;她所生的女兒,則是李世民最為寵愛的公主高陽。關於吳王李恪,史書上記載頗多,據說他文武全才,太宗稱他最像自己,對這個兒子的喜愛溢於言表。而高陽公主,關於她的野史八卦就更多了。一向嚴厲的李世民寵她寵得不像話,據《新唐書列傳第八諸帝公主》記載:“合浦公主,始封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主,帝所愛,故禮異它婿。”

    瞧瞧“主,帝所愛,故禮異它婿”這句,能想像李世民這BH的人寵壞小女兒的模樣嗎?能想像李世民這BH的皇帝也會是個偏心的父親嗎?如果不是寵壞了這個女兒,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謀逆和牽涉吳王李恪的悲劇。

    從李世民對楊淑妃所出的一雙兒女的偏愛,大抵可以看出這位前朝帝女楊氏,確實在李世民心中占據著特別的位置。但正是由於楊淑妃特殊的血統與身世,在太子承乾被廢後,所有的朝臣一致反對立她所生的吳王為太子。而身為帝王,李世民最終也放棄了私愛的吳王李恪,另立了太子李治。

    於是我八卦地想到,李世民立最為仁厚的李治為太子,未嚐沒有替吳王母子打算的意思。如果繼位的李治一如既往地仁厚下去,也許楊妃所生的吳王李恪,可以在腥風血雨的儲位之爭後,僥幸得一條活路。

    愛她,所以給她最好的安排。縱然不能率性而為,卻可以替她盤算出最後的退路。

    仔細想想以上情節,簡直就是一出狗血潑天的言情劇。

    如果是由我來寫這部小言,當然是從李世民十九歲隨父鎮守晉陽開始。

    下筆之前,擦一下口水先。

    在他十九歲時,太原告急,他的父親李淵領兵對敵卻失陷於重圍。白馬銀槍的少年郎孤身殺於陣中,率人拚力將父親救回。蒼茫中原萬山河,從他槍尖上滴落的點點殷紅,一如殘陽似血。

    每次想起來,腦海中總是自動將《舊唐書》枯燥的文字,置換成如電影長鏡頭般精彩的畫麵。未及弱冠之齡的他或許此時並未想過,他即將要開創一個輝煌的盛世。

    據《舊唐書卷二》記載,他四歲的時候,有個相士見到他,說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

    於是他父親從“濟世安民”中揀了兩個字,給他取名“世民”。

    那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曾經的巔峰,萬江山臣服於他足下。然而史書中的他隻安詳地表現出了一個“明君”應有的樣子,除了偶爾撫摸著伴隨自己征戰多年的駿馬,和死後以《蘭亭序》隨葬。雖然因此後世再也見不著《蘭亭序》真跡有點遺憾,但千年來無數次戰亂離喪,即使《蘭亭序》真跡存世,估計也早已經湮滅於曆史之中了。不過因為這件國寶的殉葬,也可以看出他確實是個有品味的男人,而不僅僅是一個隻會打仗的武人,更不僅僅是個隻會治國的“明君”。

    雖然每次正史上提及他,多半會首先描述玄武門之變,然後是貞觀之治,必不可少地會論及他的良臣美相,或許偶爾會有一兩句提起他與妻子的舉案齊眉。

    其實超愛的是野史中的他,身為多民族的混血兒,據稱他原是超級帥哥一枚。請想像這位帥哥出將入相,十餘歲的少年時代就率領重兵,後來一手打下洛陽,創立開唐盛勢。

    這樣的人怎可以不愛得死去活來?

    這樣的人怎可以不好好描摹他與一個女子的異端情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媚》,方便以後閱讀明媚第50章 待我拱手河山討你歡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媚第50章 待我拱手河山討你歡並對明媚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