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新政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春天的熊 本章:第185章 新政

    弘治十三年,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

    在這一年,先是火篩連番南下大同——第一回合,平江伯與其交手,結果卻鬧了個灰頭土臉的“怯懦懼戰”之局;第二回合,不知打哪兒冒出來的一個叫王睿的人,擔任了大同鎮副總兵一職,直將戰局來了個驚逆轉:竟迫使火篩同大明結了盟!

    緊接其後,大明朝政上又傳來驚消息:首先是兵部一分為四,分別叫做“總參謀部”、“總輜重部”、“總軍吏部”、“總軍械部”,原兵部尚書馬文升改任“總參謀部”尚書,掌大明百萬大軍的一切調動布置(平時訓練、戰時組織指揮),及普通士卒的甄選退役工作;時任河南參政(是從三品,基本等於現在的省級糧食局長、農業局長、民政局長之類)的王瓊,被擢為“總輜重部”尚書,掌大明百萬大軍的吃穿住行與軍餉發放;正在以右都禦史身份總製兩廣軍務的劉大夏被招回朝廷,做了“總軍吏部”尚書,掌大明行伍將官任免及軍紀執行,亦即“軍務衙門”(相當於軍事法庭)隸屬其中;而掌管大明百萬大軍一切裝備的“總軍械部”尚書是誰?

    驃騎將軍王睿!

    除了這增設的“四大總部”,其次便是“募兵”一法仿效大同一地,年後便逐步在大明全國範圍內推而行之。

    再次,朝廷大佬們正在日夜商磋完善兩條新的稅製律法,聽是叫什“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也將於年後實行。

    最後,保國公身體無恙、寶刀未老的前提之下,竟將國公之位傳給了公爺朱麟——人還沒死,便將國公之位傳下來的,這在大明的政壇當中,還未有此先例:保國公朱暉開了先河。

    而聖上不但允了保國公所請,更讓新的保國公朱麟領了三千營——保國公府的聖眷恩寵,並未隨著朱老國公的卸任,而有絲毫消退。

    這四條信息,無論是哪一條,都足以列為大明政壇的“地震”級動蕩,可偏偏都又趕在了弘治十三年年末一股腦兒的全拋了出來——弘治十三年的政壇“地震”,當真是讓朝野上下“動感十足”!

    這增設的“四大總部”尚書,都是牛掰呼啦的人物——暫且將驃騎將軍擱在一邊,先來其他仨夥計。

    原兵部尚書,現“總參謀長”馬文升的個人簡曆相當之豐富,就簡單幾條:成化八年(147),蒙古族叛亂,馬文升督兵追至黑水口,生擒平章鐵烈孫(元於中書省、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為丞相之貳,相當於“丞相助理”),戰功顯赫。成化十一年(1475)春,馬文升代王越為總製,協調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能夠暫代威寧伯王越的,絕不會是草包,且須得是“牛人”中的“戰鬥機”。弘治二年(1489),馬文升改任兵部尚書。針對兵政廢弛的狀況,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嚴格考核將校,有三十多人因貪賄怯懦被罷黜。這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人甚至夜持弓箭等候其門,準備行刺,有人還寫書誹謗,射入東長安門內,這顯然都是有背景的活動,弘治支持馬文升對京營的整頓,特批他金吾騎士十二人,以護出入。

    一句話,這位老夥計不但帶過兵打過戰立過功,且還有“改革精神”與進取意識——由他做“總參謀長”,不但驃騎將軍王睿放心,弘治皇帝也滿意。

    劉大夏與王恕、馬文生一起,稱為“弘治三君子”,弘治二年(1489),升廣東右布政使,親往諭導、平息廣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謀反一事——他也是一位有著“戰鬥經驗”的“戰鬥功臣”。

    而新擢為總輜重部的王瓊,這位仁兄,著實更不簡單,據某些評論,是這的:有明一代,決大疑,定大難,為重臣者,有於謙、王瓊、張居正等——什人物,才他娘能與於謙、張居正相提並論?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愛大明朝》,方便以後閱讀我愛大明朝第185章 新政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愛大明朝第185章 新政並對我愛大明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