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低引力行星上的太空城,地球上的海洋城,及其城市生活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未來學者 本章:第39章 低引力行星上的太空城,地球上的海洋城,及其城市生活

    未來世紀時期,當初期的新鮮感消失後,水內行星帶的礦業殖民地,就暴露出其生活處境的艱難。因為行星的引力太弱,所以行星表麵的城市,都是(首先出現在月球上的)近乎垂直的坑道城市;而在其中生活的人們,肌肉力量當然可以在大坡道攀登的奔跑中,得到類似地球環境的鍛煉;(當他們返回地球時,又回下意識地,產生對地球那些“不太高,不太陡峭的山”的輕視,甚至因此造成了幾起悲劇),但是他們的骨鈣成分,卻因為長期低重力,不可避免地流失。早在0世紀末的宇航醫療研究,就已經發現,在低重力環境下,無論何種負壓鍛煉,都隻是減輕,減慢,而不能中止骨骼內的鈣質流失。因此對於殖民地內長期工作的員工,特別是對打算移民的新居民來,又特別是對在其中出生成長的兒童來,其軀體就會漸漸“軟體動物化”,而令殖民最終歸於失敗。

    在水星,月球和火神星,這樣比較大的星球上,多少還有一點重力,問題還不算太嚴重,其間的居民的骨質流失情況,仍然在人類體質的承受範圍內。因此可以通過負壓鍛煉減輕,回到地球上加以時間休養,骨質又會重新強硬起來。但是在引力接近為零的行星上出生的孩子,他們的肋骨甚至不能支撐起他們在地球上躺著的重量,結果會出現“擱淺鯨魚式的窒息死亡”;也不能在普通水壓中,支撐對地球人來,本來習以為常的壓力,而正常呼吸。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水內殖民地就永遠隻是地球員工的派出站,通過定期輪班的辦法,避免單個員工的高昂代價。這樣就等同於從根本上,放棄了對這些礦業星球的殖民,對它們的開發成本,自然變得高昂,而且不能深入。美國人首先在卡昂殖民地,設計了內部旋轉的城市生活帶,如太空城般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初步解決這個問題。

    在行星內部,當然不可能讓整個坑道城市懸轉;美國人隻是在其中設立了電磁軌道後,讓居民的宿舍區處於“永的列車”之中,(通過一個個如齒輪般與旋轉帶咬合的捷運上落站,與非旋轉區實現交通)。這樣居民平時可以在低重力環境中工作,鍛煉,逛商店;但是休息時則是在重力環境下。這種解決辦法,漸漸在各國的低引力星球上的殖民城市,先後得到采用了。對於水內行星帶來,是相對廉價的解決辦法。因為強烈的太陽能,提供了驅動旋轉生活帶的能量。但即便如此,引力區的殖民城市建設,仍然漸漸移向太空。水內行星開發一百多年後,水內引力星區的城市,都將一個個倒插在行星表麵的風車,在空中自轉的生活區,通過連結行星表麵升降塔,實現與星體礦區的交通。在距離太陽比較遠的木內行星帶,(其中最大的行星是穀神星),這種設計顯得特別重要。因為當地的陽光不足,若非使用自轉的角動量,維持旋轉軌道的成本就很高。美國在穀神星上最大的殖民地城市,距離地麵兩千米,旋轉體直徑達十公。

    同樣的設計樣式,在重力大於01g的星體表麵,都會因為重力導致結構負載太重,反而顯得不合理了。

    更徹底的解決辦法,是建立圍繞星球運轉的軌道太空城,它們在失重環境中的自轉,可以製造任意的重力環境。而對於一個行星殖民地來,這種軌道太空站也是必要的,因為它們起到了接收到達本星的運輸船的“外港”作用。從其他星球飛來的太空運輸船,總是按照其軌道的設定,進入這些星球的衛星軌道後,再由軌道站派出的火箭拖船,拖往軌道站,裝載上瞄準地麵電磁減速跑道穿梭機。這樣操作的話,太空運輸的成本最低。在1世紀初的太空初啟時代,太空站的材料必須由地球升空運送,因此價格高昂。每公斤載荷在當時的軌道升空成本,高達100萬美元!但是軌道電磁炮發明後,又在月球開發後,特別是水內行星帶得到開拓後,軌道太空站的建設成本急劇下降!以至於阿爾特彌斯的學者,他們在吸引地球移民(當然,富人和技術人員優先!)的廣告中強調:總結太空時代兩百多年後的建築成本後,結果表明,在太空中建設的城市,其建築成本和生活維持的成本,不比地球城市高,甚至還更低一點,生活空間也更寬廣些。

    “城市是狹窄的,生活是擁擠的”,是地球人自工業時代開始以後,一直沒有根本改變過的生活經驗。它導致了一些經濟學上荒謬的政治真實:在政府的誘導下,土地開發商與動機不良的政治沆瀣一氣,甚至泡製出“土地是稀有資源,房價永遠上升”的政治諾言,骨子其實是協助政府的貨幣政策,實現無限製的永加稅。這種錯誤的(當然更是愚蠢的)“經濟政策”,在製造出虛表的“日本奇跡,香港奇跡,大陸地價奇跡”後,也成為東亞各國落入延續一個多世紀的“凱恩斯主義大蕭條”的重大推手。在東亞經濟最低穀時,亞洲的幾龍幾虎,經濟表現甚至比本來就是貧窮的南美洲更貧窮,到處都是生產過剩的鬼屋鬼城。居民並不會往這些看似寬敞的鬼城鬼屋移民,而是仍然擁往(更擁擠)的商業仍然繁華的城市(區域)。以未來4世紀連學生也明白:稀缺的不是土地,更不是房子,而是商業經濟的景氣,讓政府采稅的貪婪,搞得斷斷續續,因此“景氣而顯得有利的”商業區,當然就顯得“緊缺”了。政府越是吃土地,這種緊缺越嚴重。

    無論如何,工業時代開始後,已經形成的“城市是狹窄的,生活是擁擠的”的觀念,在未來世紀顯得越來越嚴重。所謂富人,常常為高價買來多幾十平方的生活空間,而炫耀於較之窮人容身的床席之地,而沾沾自喜。但是事實上,即便是擁擠的商業生活區,每個中產階級的家庭,都仍然保有自已的私人空間;而所有“保留有廣闊生活地”的,如果不是各個國家的政治權貴的皇家花園,就是各國窮得一文不名的“農民”。後者的終生奮鬥,似乎永遠就是放棄寬敞的農村生活,擁抱“擁擠”的城市生活。在1世紀初的世界,就是各國窮人擁向美國,為此對於製造移民障礙的美國總統突朗布,恨之入骨!而在當時的中國,“反戶籍製度=反對城市居民有自治權”,居然成為那個號稱進步的國家的政治正確;與對突朗布的全世界的仇恨怒火,遙相呼應。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未來22世紀》,方便以後閱讀未來22世紀第39章 低引力行星上的太空城,地球上的海洋城,及其城市生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未來22世紀第39章 低引力行星上的太空城,地球上的海洋城,及其城市生活並對未來22世紀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