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環形山形態的城市”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未來學者 本章:第40章 “環形山形態的城市”

    從低引力行星中采集到太空站的建築材料,通過電磁炮發射進運載軌道,運抵地球甚至高太空的成本,並不比地球上一隅,開發生產出同樣的材料,通過海洋運往彼岸大陸的成本,會顯得更為高昂。解決了此一成本問題,太空城的作為居住條件的優越性,就不是星球表麵及內部建設的城市可以媲美的:在太空中,可以輕鬆通過自轉獲得人造重力,同時太空空間無限,太空城可以無限大。太空城不但不受地震火山之類的自然災害的影響,更妙的是,由於太空城中的生活資源,其保留程度與其容積成正比,因此太空城越大,越是容易形成閉合而長久保存的人造環境。因此,一旦建築材料的限製解決,太空城規模呈指數速度增長。同時,可以機動的太空城,如同一座移動的太空堡壘,可以把整個國家的太空武力裝載其中,而不削弱本身的自衛能力,戰鬥太空城也是指數級增長,成為第一代宇宙軍隊的基本模式。

    不過,太空城的建築模式,與地球和各星球城市的建築模式,還是有其共通之處,那就是“環型山構造”。所謂環型形山構造,就是城市主要社區,是麵對著一遍內部最為開闊的公共用地,周邊則是居住和生活的功能區。這個構造形態,最早出現在1世紀初,中國大陸房地產瘋狂的年代建築的“開發住用區”。因為1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政府仍然對於“土地財富”戀戀不舍,吃飯財政正從賣地的變相稅收中,養富著前所未有的政府食利階層,而謂之社會主義。因此中國大陸遲遲不願實行土地私有的市場自由買賣,有效的土地資源,被人為製造得非常稀缺。有限的開發區中的公共用地,必須采用環形山構形,才能讓盡可能多的住戶,享用得到相對封閉區的公共用地。這種“稀少的公共資源而被盡可能多的住戶享有”的形態,正是未來世紀的新城市的共同特點。

    形成環形山城市構造的另一個原因,是1世紀的摩大樓構形,走進了曆史的垃圾堆。原因非常簡單:摩大樓耗資巨大,而實際使用效率不高,而且隨著高度增加而必須增加專用的電梯層,因而效率急速降低,還造成了大氣環流和地殼應力等,越來越嚴重的環保後果。真正的目的,僅僅是為高層用戶,提供一種(其實稍瞬即逝的)“位處高處”的視覺效果。因此摩大樓早在0世紀末,就已經可以看到它到達了曆史的頂點:大量技術上可以實現的摩大樓,(部分項目,如香港所謂千禧年的的千層樓),都隻是停樓在紙麵設計上,卻根本找不到必要的投資者!換言之摩大樓的投資已經落後於技術,早成定局。

    相對而言,環形山形態構築的新社區,隻是在原摩大樓第一期施工的“挖樁”階段,不再往上架豎鋼鐵架構的摩大樓而已,——這是1世紀,質疑環形山形態城市的公眾,常常忽視的事實:環形山形態的城市的岩層挖樁成本看似巨大,但即便真的巨大,也隻是同等建築麵積的摩大樓的一部分而已。事實上,單純運載岩石出城區傾瀉,成本非常有限;畢竟每百噸運費也不過百餘美元;隨著定向爆破和大型挖掘機器的使用,挖樁成本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而且環形山形態的城市(或社區)的特點,就是沒有把大量的廢料運走,而是堆積在各個深挖盆地的高處,(稱為“脊”區),從而在增加了建築麵積的同時,降低了工程成本。久而久之,環形山形態的城市構築,就象一個個深挖的大碗般的盤地(社區),每個社區的公共空間之間,有隧道和公共交通連貫。

    這種形態的城市建築,產生在房地產瘋狂年代的香港和中國,(曆史上1世紀初的中國的高房價政策,其實是向香港所學,卻忽視了1世紀及之前的香港,財政資源得益於大陸金融和財政的補貼;因此而令高房價下的大陸居民,痛苦劇增!但是當時的官方經濟學者,卻謂之房地產拉動了經濟增長,直到凱恩斯主義大蕭條的災難,鋪蓋地不可遏止!);卻在(同樣是飽受高房價國家政策摧殘的)日本首先得到完善。在日本福岡首先形成了第一個“廣泛(超過十個社區)環形山形態”的城市,如同19世紀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大樓,被視為是第一座摩大樓一樣,被公認為第一座概念完整的新城市。它由(可以由無限)多個環形山形態的社區組成,特點是連貫各社區公共用地(即盆地中心)的公共交通連貫,(因此汽車成為過時之物,因為個體交通本身就過時了),公共用地中央的bd,及與之連貫的旱橋和捷運(自動人行道,早期隻用於機場的水平交通),和受益於立體城市構築的的地下排水係統組成。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未來22世紀》,方便以後閱讀未來22世紀第40章 “環形山形態的城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未來22世紀第40章 “環形山形態的城市”並對未來22世紀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