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動漫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恐燁屏 本章:談動漫

    當下,日漫在我國十分受歡迎。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潮流,不至於在朋友當中落得尷尬,許多中學生都會看幾部比較有名的日漫,甚至有許多中青年人也不時看上幾部動漫電影,亦或是偶爾追追動漫。這些人看的目的不同,有的人看的是消遣,有的人看的是心情,而有的人看的是藝術境界。

    動漫這個東西是近幾年才發展壯大的,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信息技術剛剛邁開步子,動漫還是個奢侈的東西。在那個時候,電子計算機發展尚未成熟,動漫隻能一筆一筆地勾勒,一張一張地畫。有時候畫了一兩年的時間,也不過就那一打(d)。放在電影院不到一時便播完了。這未免會讓人唏噓了。正因如此,許多打算畫的或者有畫漫畫功夫的人都相繼放棄了。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飛速發展的科技使漫畫又活了回來,漸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行業。進一步以動漫為中心出現了許多相關產業,例如:遊戲、商品和s等。這也足以表明動漫崛起之迅速和強大。

    動漫可以是現代的藝術品,我們要用一顆藝術的心來感受它。他就像古希臘的十四行詩、英國戲劇、中國唐詩宋詞,它們同樣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格調。想要欣賞動漫就要明白什是動漫。動漫,即動畫、漫畫的合稱,指動畫與漫畫的集合,取這兩個詞的第一個字合二為一稱之為“動漫”,與遊戲無關,並非專業術語。然而在這會有許多人將動漫和動畫混為一談許多人不明白這兩樣東西到底有怎樣的區別,因為動漫和動畫的風格太像了,但若仔細品味卻又會發現其中大不相同。我經常聽別人有意無意地《熊出沒》是動漫,可我覺得這並不是十分恰當。《熊出沒》隻可以是動畫,因為他不具有連續性、故事性,人物也十分單一。它隻適合一些年齡較的人群,年齡若大一些的人便會覺得這東西乏味。動畫的單獨性與反複性,這會更讓孩子們喜歡上,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記憶力也十分差,若讓他們看動漫也隻會弄得一頭霧水,除非他是很有賦的神童。動畫在中國是一種啟蒙性質的東西,其實動畫也不過如此,因為它實在是沒有什教育意義。有些人討厭動畫,於是乎也討厭動漫,他們覺得這種東西太幼稚,覺得動漫不值得看。他們總會把這樣一句話放在嘴邊:“看什動漫,幼稚不幼稚!還不如用這些時間看上幾部電影。”當然他們所的電影並不包括動漫形式的電影,是那些真人演的電影。我也經常看好萊塢和寶萊塢出的電影,因為麵的故事的確很誘人,演員也很盡心盡力。所以我也不排斥真人電影,真人電影同樣也具有它的價值。可是若是以喜歡真人電影為理由而排斥動漫那便這是強詞奪理了,這又不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東西。欣賞藝術品不能帶有歧視的眼光。

    中國人喜歡分類將相同或相似的東西放在一起,然後起上一個名字。不僅方便,而且看上去心情也很順暢。於是乎國人將動漫分為了這三大類:國漫(即國產動漫或漫畫)、日漫(即日本產的動漫或漫畫),和其他動漫(即除日本和中國以外地區產出的動漫)。將國漫單獨分為一類,這很容易理解,本國的動漫嘛,自然是要重視的。那為何又要將日漫單獨分為一類呢?很簡單——日本的動漫質量高,產量也高,收視率更高。以此“三高”單分一類。不僅僅中國這樣分,隻要有動漫的國家都會要把日本的動漫單獨分開。中國人看日本的動漫是很常見的事情,走到街上隨便采訪幾個人——隻要不是不會話或者年過半百的人——他們都能隨口上來幾部日漫的名字,可想日漫在中國是多受歡迎。青少年看過《火影忍者》、《海賊王》、《銀魂》、《名偵探柯南》等,年齡再大一點兒的人,看過《一休》、《哆啦a夢》等。然而現在不僅有青山剛昌、岸本齊史、藤野不二雄這樣的長篇的漫畫家,而且還有宮崎駿、新海誠這樣的短篇幅的漫畫家。前幾年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票房第一,這幾年是新海誠的《你的名字。》票房第一。弄來弄去都是日本的。為什曾經在二戰中與我們為死敵的“日本鬼子”所創作的動漫會這受中國人喜愛呢?是中國人忘記了國恥?是中國人不愛國?當然不是。若是的高雅點兒便是“藝術不分國界”,的通俗點兒就是日本動漫好。當我們看我過《你的名字。》和《千與千尋》後,我們內心的會湧上來一股股的感動。巧妙的情節安排,出人意料的情節發展和劇情反轉,還有那刻骨銘心的對話,無處不讓我們內心的那一根弦發出不同程度的顫動。在我們欣賞這些動漫的時候,我們已經將那些日本人作為侵略者的令人厭惡的麵孔和南京大屠殺的場景已經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們的境界在不知不覺當中升高到了全人類這個高度。我們透過熒光屏看到了人性,在那二維的世界嗅到了人的氣息。內心那支等待被點燃的蠟燭終於被點亮了,人性的光輝得以閃現。為什日漫這受歡迎?不必口耳相傳,隻需用心傾聽。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業平隨想》,方便以後閱讀業平隨想談動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業平隨想談動漫並對業平隨想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