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晁錯沒有被錯殺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夜雨琴詩 本章:三、晁錯沒有被錯殺

    劉邦剪除異姓王後,大封同姓王,他希望借此永保劉氏江山永不易色。相比於外人,有血緣關係做紐帶,同姓比異姓應該可靠的多。所以他在被他消滅的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

    可是,他失算了。或許在劉邦在位的時候,劉氏諸王會對中央政府俯首稱臣。因為他們都受封於劉邦,大多數人都是劉邦的直係親屬,還不敢對中央政府有任何抵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便會由親變疏。即使是同姓,也會變得不可靠起來。

    公園前154年,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這便是著名的“七國之亂”。這次叛亂是曆史的必然,因為中央專製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必將引發一場風波。

    要七國之亂的主角,共四人漢景帝劉啟、吳王劉濞、太尉周亞夫、禦史大夫晁錯。我們今主要講講這個晁錯。

    曆史上對晁錯的評價基本是晁錯是個忠臣,為漢朝盡心盡力,力主削藩。最終卻不得不死在他一直忠於的主子景帝劉啟手上,是個悲壯的英雄人物。晁錯當時因為削藩遭到好多人的反對,其中就包括他的父親。最後他父親因勸他無效而選擇自殺,但這都沒有阻止晁錯對削藩的執著。我們可以晁錯不是個孝子,但他卻是一個錚錚鐵骨的忠臣,並且有著常人不及的深謀遠慮。所以後來有史學家,景帝殺晁錯不對,是失策。原因是景帝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目的沒有達到,並且還失去了一位治國安邦的人才。

    其實不然,景帝殺晁錯沒有錯殺,反而相當正確。在當時的環境下,漢朝要想維係統治晁錯非死不可。其一,諸侯起兵打出的旗號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而當晁錯一死,這樣的旗號已失去價值。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晁錯的死讓諸侯國的起兵在道義上變得毫無意義。繼續下去隻能是將“清君側”這種“正義”行為轉化為叛亂,使七國聯軍在道義上陷入窘境。

    所謂七國,必有七種思路,他們一定不是很團結,隻不過因為利益相同不得不報團取暖。吳王劉濞與中央朝廷素來關係不好,又有“殺子之仇”,借“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之名起兵,行犯上奪權之實,當然在晁錯死後必定不會退兵。然而其他諸侯國不一定會想吳國那樣,畢竟皇帝隻有一個。就算兵變成功,打到長安殺了劉啟,新皇帝當仁不讓一定是吳王劉濞,其他諸侯國破也隻能是個諸侯國。諸侯們起兵的目的是反對朝廷的削藩,既然晁錯已死削藩將停,還有什必要繼續起兵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諸侯國的團結,減輕了平叛的阻力。

    其二,晁錯提出的削藩固然是正確的,這些獨立王國日漸壯大必定會威脅漢朝中央政府。這是晁錯的先見之明,但是削藩的手段卻是錯誤的。相比於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和主父偃的推恩令,晁錯的方式顯得過激而愚蠢。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曆史大不同》,方便以後閱讀曆史大不同三、晁錯沒有被錯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曆史大不同三、晁錯沒有被錯殺並對曆史大不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