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劉邦沒有濫殺功臣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夜雨琴詩 本章:二、劉邦沒有濫殺功臣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警世良言,是春秋末期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範蠡的。

    第一個聽到這句話的人,名叫文種。是越國的大夫,他和範蠡,一文一武,幫助越王勾踐複國。臥薪嚐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再這就不多費筆墨了。但文種和範蠡的下場,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

    範蠡善於識人,知勾踐其人隻可共患難,不可同享福。便欲棄之而去,臨走之前範蠡告訴文種,讓文種離開勾踐。但文種不聽,最終落得一死。而範蠡棄政從商,成為名甲下的陶朱公。兩者相較,雖然範蠡比文種下場好,但都遭勾踐所不容。

    當然,像範蠡那樣的奇才寥若星辰。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大多數功臣都沒能逃過君王的殺戮。前提是君王對他們已經起了殺心。起殺功臣的君王,數不勝數,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殺功臣是常有的事。但起濫殺功臣的,這個範圍一下子就縮了。比如劉邦、朱元璋這兩位最為著名了。

    朱元璋殺功臣,可以已經接近變態的程度了。開國功臣幾乎無一幸免,甚至連自己的親侄子的不放過。到後期,朱元璋殺功臣完全是自己單方麵的原因了,根本不管功臣是否有罪。所以他濫殺一點都不為過。但是,要劉邦濫殺功臣這個法是不對的。不是因為劉邦沒有做到像朱元璋那絕情絕義,而是他們所殺的人本身就存在著極大不同。

    人們經常的漢初三傑:張良、簫何、韓信。其實張良、簫何與韓信有極大不同。首先張良、簫何是臣,而韓信是王;其次張簫二人是劉邦的嫡係,在劉邦做沛公時就跟著劉邦。而韓信卻是從項羽那過來的“叛將”的身份從半路參加進來的。在忠誠度上,韓信是不如張良與簫何的。再者,韓信手握重兵藩齊楚之地,一度不聽劉邦調遣,本身就是一方諸侯。韓信和劉邦可以是半君臣、半盟友的關係。韓信和彭越、英布等後被封為異姓王的人都是大同異的。與劉邦的關係不能純粹被定義為“君臣”,還存在著一部分“盟友”的關係。

    有這樣一個例子,滎陽大戰後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西歸劉邦,東歸項羽。劉邦卻采取張良和陳平的計策,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微的時候把他消滅。於是背信棄義,用重兵把項羽圍困在垓下。這時的項羽雖然人困馬乏戰鬥力下降,但畢竟“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想消滅項羽,劉邦的力量還是不足的。

    那該怎辦呢?劉邦便想到了韓信、彭越。便差人命韓信、彭越來援,共同消滅項羽。可是韓信、彭越兩人沒有一個前來。這足以明,韓、彭二人對劉邦僅是依附而不是聽從。劉邦無奈,隻得用張良的計策,加給韓信封地,又封彭越做梁王,他倆才都來。

    當時的劉邦也不過是個漢王,而彭越是梁王,英布是淮南王,韓信是齊王,並且這個齊王是韓信在破齊之後沒有經過劉邦同意自封的。他們的地位和劉邦相比,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他們投靠劉邦,也是投機行為,想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並不是出於忠誠。所以,這些人可以用來利用,他們有很大用處。不可以用來依靠,他們都是不可靠的,這點劉邦是清楚的。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曆史大不同》,方便以後閱讀曆史大不同二、劉邦沒有濫殺功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曆史大不同二、劉邦沒有濫殺功臣並對曆史大不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