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趙構並不昏庸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夜雨琴詩 本章:十七、趙構並不昏庸

    宋高宗趙構,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大概了解中國曆史的人中,有極多人都看不起趙構,認為他軟弱無能、昏庸無道、貪生怕死、畏敵如虎。特別是殺害了民族英雄嶽飛,和重用奸相秦檜。

    然而趙構真的昏庸無能嗎?一個昏庸無能的人怎會肩負起一個王朝的半壁江山呢?其實他膽怯無能是不公道的。

    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南下入侵北宋,攻至東京開封城下時。北宋朝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親王、宰相為人質,方可退兵。當時是親王的趙構,得知金人提出的條件後,自告奮勇的站了出來,不計較個人生命危險,前往敵營甘為人質。在金營的十餘,麵對金人的盛氣淩人和威逼趙構不為之所動,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可見他並不是生來就對金心存畏懼,隻是後來的形勢讓他喪失了他原先有的骨氣。

    要趙構,也是厲害。麵對國仇家恨,他卻以委曲求全代替了一腔熱血。如此忍性,實不多見。我們不妨看看當時趙構所麵臨的形勢。

    北宋滅亡後,趙構在南京重建大宋王朝,麵對金的軍事威脅,也啟用了大量主戰派比如宗澤、嶽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抵禦外悔。但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而這個新建立的政權並沒有雄厚的家底。於是不得已向農民征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再又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征了練餉。

    這樣外患未除而內亂又起,對王朝的命運不見得是件好事。此時的趙構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內外政策,盡量讓宋朝的統治更為持久。

    在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金人講和,而趙構也是這樣做的。戰場上巨額的財務來源,隻能從老百姓身上搜刮得來。在國家動蕩,內憂外患的南宋初年,趙構清楚的知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永遠失去統治權,金人要是趁機南下,宋朝連僅剩的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麵對這樣的局勢,趙構決定向金議和。議和不僅可以減輕外部威脅,也減輕了朝廷和農民的負擔,使朝廷有足夠的精力去平定農民起義。而減輕負擔後的農民也就不起義了,內部也就穩定了。但是這做有一個代價,就是很沒有尊嚴,而且顯得趙構膽無能畏敵如虎。然而中國人一直講究“大丈夫能屈能伸”,確實趙構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不得不佩服。

    這不是軟弱,這是權衡利弊後作出的妥協。何況在中國,“攘外必先安內”一直是屢試不爽的方法。趙構這樣做無可厚非。

    李清照嘲笑趙構,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名句。不得不,這完全是婦人之見。事情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怎能輕易孤注一擲呢?這樣隻能是讓金人得到好處,成功的滅亡整個宋朝占領全部漢地。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思維,這就是很多文人墨客很難在政治上大有作為的原因。

    打仗是要靠錢的,沒錢隻能打敗仗。在趙構執政期間,大力發展農業和海外貿易以拓展財源。在趙構的努力下,民眾生活也算得上安居樂業,南宋的輕工業、文化產業、外貿、金融都非常繁榮,為應對北伐戰爭提供了經濟保障。然而趙構卻一直沒有北伐,與金保持著和平。或許是避敵鋒芒,或許是時機尚未成熟再或者是趙構已經麻木,他最終沒有為民族大義去報國仇家恨。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南宋詩人林升諷刺南宋統治者的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詩句。我們不妨這樣設想,倘若後來的南宋統治者能北伐中原,收複故土的話,趙構的曆史形象或許會能更好一點。史書上會趙構是如何韜光養晦如何忍受屈辱,置個人榮辱於不顧,為國家的長久大計犧牲自我。可惜,後來的統治者一代不如一代,這是大宋王朝的悲劇,也是趙構的悲劇。

    再就是殺嶽飛,這是趙構人生最大的汙點,永遠無法洗清的罵名。嶽飛的死確實值得同情,有人認為殺嶽飛其實是趙構在自毀長城,為了向金獻媚。其實不然,殺嶽飛是多方麵考慮的

    主要原因有三點,使趙構下定決心殺嶽飛。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曆史大不同》,方便以後閱讀曆史大不同十七、趙構並不昏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曆史大不同十七、趙構並不昏庸並對曆史大不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