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往昔(二)速戰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末世戰車 本章:第三章 往昔(二)速戰

    第三章,往昔記憶(二)速戰

    兩大帝國往昔歲月,曾經上演過一場幾乎被曆史遺忘的較量,也許這是一段曆史中閃耀著光輝的個人英雄主義傳奇,也許是朝上國難以忘記卻又極力掩蓋歪曲的不堪記憶。

    “速戰速決,全力一擊,一舉擊潰當麵之敵……”——棉蘭王國前國王哈米拉一世遺言

    a世紀60年年初,前金融投資商,夏洛克先生受薩克森溫莎帝國委托,在西貢組建了新地方政府,一個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殖民政府……但凡有機會接觸過這個政府的當地人大都對這個隻存在了短短十幾年的殖民政府給予高度評價。原因很簡單:殖民者帶來了更好的行政製度,西貢這個繁華之地變得更大更有活力;公平的稅收,公正的司法,每個個體都可以有尊嚴的生活;自由貿易帶來了豐裕廉價的商品和更多就業機會。這一地區,隻要不打仗,人民普遍比棉蘭王國時期幸福,生活也更寬裕。可是,打仗是必須的,在西貢政府存在的十幾年,一直在打仗。

    要知道,這西貢太重要了少了西貢不僅僅是王國瘸了腿的問題。西貢可是棉蘭王國的錢袋,唯一的金礦產黃金來源,重要的官倉糧食產區,最主要的實物白銀稅源地。給宗主國馬森帝國上貢的黃金不能少,供應軍隊的優質糧食和維持國家官僚體係運轉的白銀稅收更不能少。因此,有二百五十萬分的必要把這個好地方給搶回來,否則這國吃完老本就ver了。哈米拉一世死後的曆任君主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乎,一場又一場的西貢爭奪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西貢失守,沒死的官老爺帶著少量潰敗臨時兵逃到了自己人控製區,一路狼狽,丟了一路銀子。這白花花的銀子,追兵撿了一路,行軍背囊銀子滿滿的,跑不動了,也就不追了。大人們總算是暫時安全了。幾經輾轉,一路向北,這些幸存西貢地區官老爺被送到王宮,見了國王哈米拉一世。哈米拉國王和重臣們仔細詢問後,大人們“如願以償”——人頭高升,四處巡遊(當然得公費報銷了)。不僅是這些喪師失地的地方官大人,負責這一地區防務的朝中大臣也被賜死。這事也確實有大臣的責任,但主要責任在國王本人,哈米拉一世擔心西貢駐軍利用這個錢袋子割據叛亂,所以不肯重兵駐防這個要地。也許是為了讓這些大人們路上安全點,那些臨時逃兵也沒能逃過這一劫,斬首,但不旅遊。這些軍人級別實在太低,公費旅遊是別想了,也就能享受公費埋坑的福利。

    哈米拉國王可謂絕對狠角色,不僅對大臣官員臨時兵,對普通民眾那更是視如草芥一般,動輒處死“賤婢、奴才”,“以整肅宮內風紀,彰顯本王威嚴”。在這位王的模範帶頭作用下,官員們自然不會好好對待平民。雷同於東方封建國家大多數曆史時期,該國國內官民關係嚴重對立,甚至有一部分地區完全依仗軍隊威懾維持統治。隻是絕大多數老百姓心糊塗,以為國王是好鳥,隻是下麵的官太壞。事實是:各級官員基本沒有好鳥,國王和皇帝從來都不是好鳥。

    西貢丟了,這意味著哈米拉一世主要財稅來源木有了,幾乎隻能吃國庫老本了。在老本吃空之前,必須奪回西貢。哈米拉一世雖然凶殘,但並不愚蠢。他明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科學道理,隻有在做足了充分準備,有足夠的勝利把握之後,才可以發動戰爭奪回西貢。務必速戰速決,一舉奪回西貢。次年二月中旬,一切準備就緒。a世紀60年月1日,大軍開拔,殺奔西貢。

    a世紀60年月上旬,得之哈米拉一世率軍來襲的西貢殖民軍決定主動迎敵,禦敵境外,計劃以一次堅決果斷的野戰擊潰敵軍攻擊部隊,守住西貢地區。這計劃看似瘋狂,卻是最合理的禦敵策略:其一,西貢城區無城防工事、無險可守,其二,部分當地人可能會倒向原政府,其三,一旦防禦區外禦敵失敗,西貢地區的財物有足夠時間轉移。曾有人反對該計劃,要求堅守西貢港,理由是敵軍聲勢浩大,集中兵力守西貢港可以得到港內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但是,如果僅僅是防守西貢港,無疑就把富庶的殖民地農業區和礦區返還給了哈密拉國王,增加了敵人的戰爭資源。

    a世紀60年月11日,白露原,棉蘭王國腹地,位於西貢地區北部,盛產優質棉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兩軍首次大規模交戰。薩克森溫莎帝國遠征軍陸戰部隊主力6000人vs棉蘭王國主力野戰部隊及支援力量四萬餘人,號稱十萬大軍,還夾雜有大量非軍事人員。遠征軍統帥是吉森霍夫曼陸軍少將,棉蘭軍則有國王哈米拉一世親自率領。

    嚴格的,這支殖民地遠征軍其實並不在帝國戰鬥序列內,它是一支職業化軍隊,一支雇傭軍部隊,一支政府僅負責牽頭的股份製部隊。兵種上,該部幾乎全是步兵,沒有任何鎧甲,隻是著統一樣式製服以便識別。武器方麵,該部使用帝國軍最新高科技裝備,16大口徑滑膛後裝擊發槍。該槍屬短管滑膛槍,使用定裝彈藥,部分部件使用軟銅,利用槍管後方杠杆壓力杆提高氣密性。除了槍士兵們還並備有自衛短劍和古典主義手榴彈(填滿火藥的金屬罐)。與中央大陸其他文明人軍隊相比,該部放棄了性能優良的金屬板甲和其他任何鎧甲,甚至連盾牌都沒帶,主要是為了減輕行軍負擔,讓士兵更好的保存體力,提高戰鬥效能。同樣的目的,該部還備有一支隨行輜重車隊攜載彈藥和後勤裝備。這支軍隊僅有的重火力支援力量為海軍軍艦上拆下的18門海軍輕型甲板加農炮,科學名稱“加郎炮”(這個就是前膛的了)。

    絕大多數人並沒聽過這種火炮,這科普一下。

    加朗炮(arrnade)

    1778年,蘇格蘭的一家叫加農公司的鋼鐵廠,發明了一種短炮身的輕型重炮——加朗炮。輕型是指炮的重量輕,重炮是指發射的炮彈重量大。

    以往加農炮發展的技術路線是想打得遠。因為想打得遠,所以炮管長、裝火藥多、膛壓也高,因為炮管長、膛壓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紀末,發射磅彈的重型加農炮已經重達5噸左右,木質的大帆船上,這種重炮隻能往下層甲板裝,而且數量還不能太多,上層甲板隻能安裝輕型的艦炮,不然會把船壓翻。瑞典海軍的瓦薩號就因為裝炮太多、位置過高,所以在下水的頭一就伴著一陣禮炮聲傾覆沉沒了。

    英國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遠的射程,推出一種簡化版,把膛壓降下來,炮管就能短一點、薄一點,火炮就會輕許多,也能裝更多的火炮。早期艦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彈丸之間的間隙太大,容易側露(遊隙大),當時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門、尺寸不一的的各種炮彈,很容易炸膛。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當時炮管和彈丸之間要預留一些間隙,典型的間隙大約能插進一根筷子(1/4英寸),這也浪費了火藥氣體的能量。打炮的時候,炮彈在高溫高壓的火藥氣體的推動下,在炮管磕磕撞撞前進,有點像跳著桑巴舞向前飛奔,出炮口的瞬間,往哪邊跳並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盡管重型加農炮理論上能打幾公,但實際的艦炮交戰距離,不過00米左右。

    新式武器加朗炮沒走那種更重更長的技術路線,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壓,提高炮彈和炮膛的配合精度。這樣,加朗炮重量就隻相當於同口徑加農炮的三分之一,艦上能裝更多的火炮,也能裝在主甲板上,不會影響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裝填,射擊速也比普通加農炮快許多。到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候,皇家海軍大批裝備了這種不占編製的加朗炮,並且發揮了重要作用。

    1805年10月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爾加,納爾遜少將指揮7艘英國戰艦,分為兩隊,直插由艘軍艦組成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那一,風力很,風帆戰艦航速慢得嚇人,隻有二三節的航速(比人走路還慢一半),接近敵艦的過程長達近一個時。這一個時,法西艦隊打了很多輪炮,英艦損失不,勝利號上的納爾遜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還擊,臥倒隱蔽,他就衣著光鮮地站在最顯眼的後甲板指揮戰鬥。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炮手們保存體力,等到接近的時候,能保持更快的射擊速度,另外,他對他艦長手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製敵。果然,法艦看到英國人緩緩接近,就把人員集中在上甲板,想通過接舷肉博,打英國佬一個措手不及,俘獲英軍旗艦勝利號。400多位法國海軍陸戰隊和水手們,手執炸彈、火槍、短刀之類的武器,躍躍欲試,不過,曆史沒給他們機會。勝利號上的兩門加朗炮打響了,1000顆火槍子彈掃蕩了法艦的甲板。一瞬間,那多那多法國人變成了篩子,剩下的被嚇成了傻子。法國人艦長就隻有舉起白旗投了降,因為他認為英艦的火力遠比他們強大,部下死傷慘重,無法繼續戰鬥,再抵抗毫無意義。這一戰役中,法蘭西聯合艦隊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帥維爾納夫被俘,1艘戰艦被俘。英軍主帥霍雷肖·納爾遜海軍中將則在戰鬥中被狙擊手擊中,傷重不治,陣亡。海戰的尾聲,“勝利”號對掉頭逃跑的聯合艦隊進行了一次齊射,以示送行,納爾遜就在這炮聲中與世長辭。

    除了“16大口徑滑膛後裝擊發槍”,陸戰版本加朗炮(arrnade),還有一樣特殊兵器——法爾科內炮,該炮口徑為50,身管長度卻足足有三米,後裝式(從後膛裝彈),使用定裝炮彈和旋杆壓力氣密裝置,射擊速度遠快於前膛炮,可達每分鍾6發。值得一提的是該炮采用了雙層炮體工藝,內層炮膛為黃銅精鑄外層為鍛鐵,炮膛為高精度水鑽加工,有膛線,彈道性能優良,射擊精度遠高於當時的鑄造火炮,精準射程可達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發射特製的尖頭實心彈,用於射擊敵方陣營的單個重要目標,相當於現在的狙擊步槍。該部裝備了門法爾內科炮,作為vip目標專用狙擊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編製組織上,薩克森溫莎帝國這支編外部隊屬於近代化職業軍隊,軍官能及時有效的傳達執行命令,士兵受過良好的訓練,官兵戰鬥意誌極強。這樣的軍隊整體戰鬥力遠高於同等數量和裝備水平的封建軍隊。

    …………

    與吉森霍夫曼少將部隊的北歐宜家簡約風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國王的大軍則是步兵為主的波西米亞風格混搭,有種愛喝摩卡咖啡文藝青的感覺。騎兵1000人,步兵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個細分型人類兵種齊全,甚至還有非人類部隊上古巨獸軍——一百五十頭戰象組成的象軍助戰。火力支援部隊為裝備00餘門野戰火炮的皇家野戰炮兵。作為禦駕親征型大軍,這支軍隊的武器和防具都屬於當時落後國家的頂級配置:

    騎兵隻有100人。對於非遊牧國家來,騎兵從來都是難得的奢侈品,何況該國地處熱帶,不產馬匹。該國配置騎兵,更多的隻是禮儀作用和象征意義。00名騎兵,本國世家子弟,具裝型重騎兵配置,備有華麗的馬鎧,使用鎏金馬槊、銀質骨朵(頭狼牙棒),腰間還有大馬士革短刀……該部更像是一支彰顯王室威嚴的儀仗隊。600名衝擊型重甲騎兵,裝備破甲重砍刀;00名弓騎兵,披掛背心裝簡易鐵片紮甲,使用弓箭和自衛砍刀。這兩支部隊是雇傭軍性質,確實是打仗的,士兵全部來自北方草原的蠻族,曆來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稱。

    步兵,分屬於六支部隊,每支部隊編製數5000人,稱為“一軍”。士兵全是本國人,全部披甲,弓箭手著半身皮甲,格鬥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數以上著鐵片紮甲,裝備有圓盾,其中還夾雜著使用長杆火銃和燧發槍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熱兵器混雜的和稀泥花隊普通步兵,還有一支專業的純隊遂發火槍步兵部隊,該部也是5000的編製,全部使用燧發槍作戰,作為全軍的精銳,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鐵甲(紮甲),號稱國之鐵壁,番號為皇家燧發槍射擊軍,別稱“鐵人軍”,被國王視作全軍的驕傲。

    軍事科普:

    紮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刀劍劈砍難入。(通常,刀劍質量不好或軍士羸弱無力才會有這個效果)。後期發展為掛甲,橫向甲片用繩索皮條緊密連接,伸縮部件則用活動式皮條繩索穿組使得上下兩層甲片可以伸縮運動。理論上,紮甲上的縫隙基本與人體平行,即使從伸縮部位的空隙鑽入,兵刃劈砍過來也會被上下疊壓的甲片壓製在一個和人肌體平行的角度,難以對人體造成有效傷害。但如果進攻者采用直刺戰術動作攻擊,紮甲幾乎無法保護它的使用者。這也是紮甲地區軍隊熱衷於裝備矛和槊等刺殺兵器的原因。紮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後期出現鐵片製紮甲,中國地區還曾大量使用過紙甲和絹甲。中國和中亞國家不同時代都有所裝備,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60百科這段就是咱給補充的。)

    該國軍隊大量裝備了燧發槍,保守估計有1000到14000支,但僅僅是數量上的燧發槍。由於當時中央大陸國家的武器出口禁令,這些遂發火槍幾乎全部采購自中央大陸國家的各個地下民營兵工廠,為轉輪式燧發槍(在槍機上安有燧石,利用撞擊時發出的火星點燃火藥,較火繩槍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徑11,槍筒長90厘米,全長15米。在該廠被執法機構查封前,一直生意興隆,還有自己的行業品牌,青海龍(青海化隆不僅僅傳授拉麵技術)。當時,不發達國家在世界殖民風暴壓力下非常須要槍支這種身管熱兵器,地下軍購中介那訂單紛至如雪花。這個黑廠產量十分可觀,單是11這一型號的燧發槍就至少生產了50000支,雖是地下黑兵工廠出品,有如此大的製造數量,應該完全可視作製式槍械了。雖然這貨看上去也真的像是製式槍,但作坊貨就是作坊貨,總是有問題的,尤其是槍管。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朽爛紅木殿》,方便以後閱讀朽爛紅木殿第三章 往昔(二)速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朽爛紅木殿第三章 往昔(二)速戰並對朽爛紅木殿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