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水池岸邊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濟遜 本章:第三百六十六章,水池岸邊

    那時候佛遊行在鬱伽支羅,佛住在水池岸邊。有一,一個比丘從靜坐中起來,他到佛前禮拜佛足對佛,世尊,願佛可以為我法,令我從世尊處聽聞法以後,在我遠離世尊獨住的時候,讓我的心沒有放逸,可以勤精進修行。因為這樣是佛的族姓子所為,剃除須發,著袈裟衣,出家、舍家、無家、至信修行於道,修行無上的梵行,令自己在現法中自己知道自己覺悟,自己得到作證成就自在遊。成就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更受有,知道真如的法。佛告訴比丘,比丘,你應該如是修行,令自己的心得到住不動,令自己的內心不動而修無量善行,你要善觀察自己的內身如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行極大的精進,立下自己的正念、正智慧,善於調禦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遠離慳貪,令自己的意沒有憂疑。你要善於觀察外身如身(身外,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身內外,是六門和六塵),行極大的精進,立自己的正念,正智慧。調服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遠離慳貪,憂疑。佛,比丘,如果你得到這樣的定,在去時,來時都應該善修行,在住時、坐時、臥時、睡眠時、醒著的時候也應該這樣觀照自己的心意去修行。佛,比丘,你要去修行有覺有觀的定,修行無覺少觀的定,修行無覺無觀的定。你也應該去修行和喜共俱的定,和樂共俱的定,和定共俱的定,修行舍這一切共俱的定。佛,比丘,如果你極善的修行這些定以後,你要更觀察自己內覺的那個覺,行極大的精進,立下自己的正念,正智慧。善於調禦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遠離慳貪,令自己的意沒有憂疑。佛,比丘,你還要觀察自己的心對外覺的那個覺。在此行極大的精進,於其中立自己的正念,正智慧,善於調禦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遠離慳貪,憂疑。佛,比丘,這樣的定,你在去時、來時、住時、坐時、臥時、睡眠時、醒時,你都應該精進修行。於其中,你們要修習有覺有觀的定、修行無覺少觀的定,修行無覺無觀的定。你們也應該修行於喜共俱的定,於樂共俱的定、於定共俱的定,修行舍一切共俱的定。佛,比丘,如果你修行這些定到極善,你應該再去修行觀察自己內心、內法,然後你要行極大的精進,立自己的正念,正智慧。善於調禦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遠離慳貪,令自己的意沒有憂疑。。。佛,比丘,你要令自己的心常常和慈在一起,以此心意遍滿一方成就自己的自在遊,這樣你們在四維上下周遍一切的地方,令自己的心和慈在一起,沒有結沒有怨,沒有嗔恚沒有爭論,這樣極大修行自己無量的善,遍滿一切世界成就自在遊。這樣你舍下自己的悲心、喜心,沒有結怨,沒有嗔恚,極大極廣大的修行,遍滿一切世間成就自在遊。佛,比丘,如果你修行這樣的定大善行,你遊行在東方,必定得到安樂沒有苦患。如果你遊行南方、北方、西方,你必定得到安樂,沒有苦患。佛,如果你修行這個定極善修,我尚且不你種種善法得到住,何況會你的衰退法。你一定在盡夜中得到增長你的善法而不會退衰。佛,比丘,如果你修行這個定極的善修,你在二種果中一定得到一種,或者你在現在的法中得到有欲的阿那含。那時候這個比丘聽聞了佛為他法,他善受持於佛的法。他從座位上起來,禮拜佛足,繞佛三圈而去。他受持於佛對他的教度,遠離一切而獨住,心沒有放逸,精進修行成就了無上的梵行,他在現法中自己知道自己已經得到覺悟,自己作證成就了自在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他知道了真如的法。他知道法以後,一直到他成就阿羅漢。。。。有一次,佛遊行在娑雞帝的青林中,在娑雞帝中有三個佛的族姓弟子,是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他們都是年少新出家的佛弟子,他們一起來到佛的法中才不久。有一佛問諸比丘,這三個族姓弟子,他們年少新出家,他們一起來我的法中不久,他們於此正法中,於此正律行中是否可以行梵行。那時候諸比丘默然無聲。這時世尊又問這三個弟子。佛先問阿那律陀,阿那律陀,你們年少出家,在我的正法、律中可以行梵行嗎。尊者阿那律陀,世尊,我們等在此正法、律中可以修行梵行。佛又問,阿那律陀,你們等都是年幼的童子,你們清淨的黑發,擁有盛壯的身體,你們應該樂於遊戲,愛惜自己的身體。你們的父母親人和你們相互愛念,他們悲泣啼哭不願意你們出家修行道,你們還能夠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習道。佛,阿那律陀,你們等不畏懼王而修行學習道,你們也不畏懼盜賊,不畏懼負債,不畏懼恐怖,不畏懼貧窮而修行道。你們但厭生、老、病、四、啼哭、憂苦。或者你們是想得到大苦聚的邊際,你們等是以這樣的心出家修行道嗎。阿那律陀,是的,世尊。佛,阿那律陀,如果佛的族姓弟子以這樣的心出家學習道,為了知道道,你們想得到無量的善法嗎。尊者阿那律陀對佛,世尊,世尊是我們的法本,世尊是我們的法王,法由世尊為我們,願世尊為我們這個法,我們聽聞世尊法以後,便可以得到廣大知見的意。佛,阿那律陀,你們聽聞好,你們要善思念之,我為你們分別法的意。佛,阿那律陀,如果眾生被自己的心欲所覆蓋,被惡法所纏縛,他們不能得到舍樂,不能得到無上的止息,他們的心會生出增伺、嗔恚、睡眠。他們的心會生出不樂,多食令他們的心憂鬱,這樣的比丘不能忍饑渴、寒熱、蚊子、蒼蠅跳蚤,他們被風**迫,惡聲和捶杖也不能令他們忍,他們的身因為種種疾病而痛苦,一直到他們命終,一切都是不可樂,也不可忍。為什呢,因為他們的心被欲所覆蓋,被惡法所纏縛,他們不能舍樂,不能得到無上的止息。佛,阿那律陀,如果有人可以離開自己的心欲,不被惡法所纏縛,他們一定可以得到舍樂,以及得到無上的止息。他們的心不生增伺、嗔恚、睡眠。他們的心不生不樂,也不會多食,他們的心不會愁憂。佛,這樣的比丘便能忍饑渴、寒熱、蚊子、蒼蠅跳蚤,風**迫他們,惡的聲音和捶杖他們,他們也可以忍,當他們的身體遇到種種疾病,身體極為痛苦,一直到他們命終,一切不樂的事情,他們都堪以忍。為什呢,因為他們的心沒有被欲所覆蓋,他們沒有被惡法所纏縛,他們又得到可以舍樂,得到無上止息。這時候佛又問,阿那律陀,如來以什義,或者有所除,或者有所用,或者有所堪受,或者有所止,或者有所吐。阿那律陀,世尊,世尊是我們的本法,世尊是我們的法王,願世尊和我們這個法,讓我們聽聞以後,得到廣大知見的意。佛,阿那律陀,你們聽聞好,我今為你們分別這個法的意,你們要善思維之。佛,阿那律陀,眾生自己心中一切諸漏的穢垢,是眾生現在未來輪回的本,是眾生煩惱苦的報,是眾生生、老、病、死的因。這一切如來都已經盡,不是如來不知道。如來或者有所除,或者有所用,或者有所堪,或者有所止,或者有所吐。佛,阿那律陀,如來因為有此身,因為有六處,因為有壽命,所以或者有所除,或者有所用,或者有所堪,或者有所止,或者有所吐。佛,阿那律陀,如來因為此意而有所有。佛,阿那律陀,如來以何意,住在無事處,在山林樹下,如來樂於居住在此,寂靜無聲遠離一切,無惡,無有人民,隨順一切而靜坐。阿那律陀,世尊,世尊是我們的本法,世尊是法王,法由世尊為我們示現,願世尊為我們這個法,我們聽聞以後,令我們得到廣大知見的意。佛,阿那律陀,你們聽聞好,我今為你們分別這個法,你們要善思維它的意。佛,阿那律陀,如來不是未得到而想得到,不是未獲得想獲得,不是未證得想證得而住在無事處,在山林樹下,樂意居住在此中,寂靜無聲,無惡,無有人民,隨順靜坐。佛,阿那律陀,如來因為二種意而住在無事中,在山林的樹下寂靜宴坐,一是如來為了自現法樂,二是如來為了慈悲憐憫後世的眾生。或者有後世的人,他們會效仿如來住無事中,在山林的樹下,寂靜無聲,無惡,遠離一切,無有人民,隨順一切而坐。佛,阿那律陀,如來因為此因,住在無事處,在山林樹下,寂靜宴坐,遠離一切,無惡,無有人民,隨順一切而宴坐。佛問,阿那律陀,佛以何意,在弟子命終以後,他死後生在某處,阿那律陀,世尊,世尊是我們的法本,世尊是法王,法由世尊告訴我們,願世尊為我們這個法,我們等聽聞以後,可以得到廣知見的意。佛,阿那律陀,你們聽聞好,我為你們分別這個法義,你們要善於思維法。佛,阿那律陀,如來不是為了興趣,為人弟子命終以後生到某處。如來也不是為了欺誑他人而,如來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歡喜而自己的弟子死後生到某處。佛,阿那律陀,如來是為了清信的族姓弟子,為了讓他們對法的極信極愛,生極大的喜悅。讓佛的弟子聽聞這個正法、律以後,或者他們的心可以效仿那些正行的弟子。所以如來在弟子命終以後,會弟子某人生到了某處。如果有比丘聽聞某一個尊者在某處命終以後,他被佛所授記,他已經得到究竟的智慧,生已經盡,梵行已經立,所做已經辦,不更受後有,知道了真如的法。或者有比丘自己看見過這個尊者,或者比丘在很多人處聽聞過尊者的事情,知道這個尊者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他聽聞了這個正法、律以後,或者比丘有了自己的心願,願意自己也如是修行。這樣的比丘一定得到安樂住。佛,阿那律陀,如果比丘聽聞有某一個尊者在某處命終,他被佛授記,他的五下分結已經盡,他生在這個世間得到了般涅槃,得到不退的法,不再來此世間。或者這個尊者被佛授記,他的三結已經盡,他的淫怒癡心已經很薄,他得到了再來往上和人間一次,再一個來往以後他可以得到苦的邊際。或者這個尊者命終以後,他被佛授記,他三結已經盡,他得到了須陀洹的果,他不再墮落惡法中,他的定已經趣向正覺悟,他最多再受七次生死,在上和人間最多七次來往,便可以得到苦的邊際。或者比丘曾經自己看見過這個尊者,或者比丘從很多人處聽聞過這個尊者,知道這個尊者的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比丘聽聞以後,他意念尊者的德行,或者他心發願,願自己的修行也可以如此,這樣的比丘一定會得到安樂住。佛,阿那律陀,如果有優婆塞聽聞某一個優婆塞在某一個村中命終,他被佛授記,這個優婆塞他的五下分結已經盡,他生在此世間而得般涅槃,得到不退的法,從此他不在來此世間,這個優婆塞或者看見過那個優婆塞,或者聽聞過那個優婆塞,知道他是如是行、持戒、博聞、惠施、智慧,他聽聞這個正法、律,或者他會發願效仿這個優婆塞的德行,佛,這樣的優婆塞一定得到安樂住。佛,阿那律陀,或者有優婆塞聽聞某村有一個優婆塞,他在某村中命終,他被佛授記,他的三結已經盡,他心中的淫怒癡已經很薄,他得到一次來往在人和中,一次來往以後他便得到苦的邊際。或者他被佛授記,這個命終的優婆塞,他的三結已經盡,他得到了須陀洹的果,不再墮落惡法中,他的定已經趣向正覺悟,他最多再有七次生死,在上和人間最多七次來往,便可以到達苦的邊際。或者他過去看見過這個優婆塞,或者他聽聞過很多人過這個優婆塞的信、持戒、智慧、惠施、博聞,他聽聞此正法、律,或者從心發願,願意效仿這個優婆塞的德行,佛這樣的優婆塞一定得到安樂。佛優婆夷也是這樣。佛,阿那律陀,世尊是為了這樣的意,在弟子命終以後,為他們授記,告訴你們某人在某處命終,某人又生在某處。。。。。阿那律陀以及****中的諸比丘,他們聽聞佛所,歡喜無量。

    *v本\文*/來自\瓜v\v子/**\網   g zb pi    ,更v新更v快無彈*窗**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心經的故事》,方便以後閱讀心經的故事第三百六十六章,水池岸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心經的故事第三百六十六章,水池岸邊並對心經的故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