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改(上)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西南北無家 本章: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改(上)

    (),

    陸秀夫仍在看著手中的一疊文稿,他看得是那仔細,以至於趙樵抿了抿自己的嘴唇,將嘴邊上的話咽到肚子。

    陸秀夫此時正看的文稿,其實有個名目,即“官製格目”。它在唐代又被稱為《六典》,是唐玄宗命人所著,麵的主要內容,是朝廷官職和官製的設置。

    這個“官製格目”就是趙樵和他的吏部一直在忙的事之一,因為它涉及到朝廷官職、官製的最終確定。

    當初行朝在瓊州時,由於某人的緣故,曾於景炎五年推行過“改製”。但這個改製,是模仿漢製,還不如更多地借鑒了隋製。因為隻有隋朝,才是曆史上既采用了“郡縣製”、又使用了“三省六部製”的朝代。唐和唐以後、包括大宋的官製,都是在隋製基礎上改變的。

    行朝當時的做法,實際上也就是在朝廷地方結構的“路、州、縣”三級中,簡單地舍棄了“路”這一級。

    並且雖然開始時有人對此反對,可隨著行朝不斷地擴張、地盤的擴大,反對的聲音很快就銷聲匿跡,因為官員的缺口這時已經暴露出來。

    漢製的確最簡單,可西漢哀帝年間,下的官吏仍有一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假如這時候還采用路、州、縣三級製,行朝原有的官員根本就不符所需。

    事實上,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各郡縣,後來好多官員所做的事,已經等同於身兼數職。

    所以,這個所謂的“改製”之後也就被所有的人認可,事情似乎到此為止。

    但至少陸秀夫和文祥兩人都知道,當初的改製僅僅是一個開始,並不是結束。因為某人其實沒有停止這件事,隻是暫時轉變了方向而已。

    朝廷有文武,官職、官製自然分為兩大塊:文職和武職。

    因此在他們兩人私下的探討中,兵部之後的一係列變動,固然可以視作是朝廷在強化軍事,可換個角度來看,它同樣在這過程中理清了朝廷的“武職”。這就明,某人對此事的打算,仍然是在“文武分治”的大原則下,先武後文。

    陸秀夫、文祥當然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大宋過去從官職、到官製都很混亂,早在真宗、仁宗年間,朝廷就有改革的呼聲。神宗元豐改製期間,也曾依據《唐六典》梳理過一次,所謂的“三司”就是在那時候重歸於戶部。可隨後朝廷的官製又開始變得混亂,冗官越來越多,尤其是南渡之後。

    盡管很多人不是不知道這點,並且也有人曾經在朝廷中提出過相關的建議,但終因牽涉麵太大,最後全不了了之。

    他們兩人在探討時同樣都認為:如要改變朝廷過去的狀況,眼下的確是最佳時機,因為行朝的整個框架等於是在重建。

    宋瑞是在景炎十四年離開的朝廷,去經略西南。不過就在他走之前,某人已經開始露出了一些此事的端倪:戶部遭到了他的拆分,變成了財部和民部。

    而陸秀夫隨後更清楚的是:這個改製,在景炎十九年的下半年之前會定下來。

    不提他“好學生”下發的旨意,就是他這個當老師的也知道,那時候太學的第一批學子就會畢業,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不是進入朝廷,就是會被派往各地。如果想再改製,隻能在此之前,不能在那之後,否則會變得越來越麻煩。

    其實在擅長朝政的陸秀夫眼,恢複大宋應有的官製原本也並不複雜。因為曆朝曆代的官職、官製,無論是采用秦漢之製,還是使用自隋朝開始的“三省六部”製,其主體框架上,都遵循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上下相應”。

    比如秦製,朝廷是三公九卿,“郡”相應的則是郡守、郡尉和監郡禦史。郡守之下,則是郡丞和一些佐吏。

    “縣”基本上和“郡”一樣,有縣令和縣尉,隻是沒有“監禦史”。在“縣”的下麵,開始時是十為一亭,設有亭長;十亭為一鄉,鄉有三老、嗇夫、遊徼等人。其中三老掌教化;嗇夫管訴訟、征收賦稅;遊徼巡查治安防範賊盜。

    漢初的丞相蕭何,之前就是縣的一個吏;而劉邦的亭長,實際上是秦製中最的一個官。秦代所謂的“”,也就相當於後世的村長。

    漢承秦製,卻廢掉了秦製中的“監郡禦史”,改為由朝廷不定期派出巡視各地的“刺史”,這個“刺史”在漢末,就變成了“州牧”。

    所以,某人讓禦史台在各郡設立禦史院,在陸秀夫看來,也就是恢複了秦製中的監郡禦史。

    到了隋朝,施行了“三省六部”製後,作為對“六部之製”一種對應,原則上就變成了“郡、縣有六曹,”或者“郡有六曹,縣有六案。”

    當然,由於各地的情況不同,無論郡、還是縣,編製上多少會有一定的伸縮。也就是在有些郡和縣,某些“曹”或“案”未必會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輪回之帝國曆史》,方便以後閱讀輪回之帝國曆史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改(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輪回之帝國曆史第三百四十八章 再改(上)並對輪回之帝國曆史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