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上)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泛舟 本章:第十四回(上)

    第十四回 拓跋鮮卑有神助,慕容後燕遭魏攻(上)

    這把上回的勒石放下不表,再抬起曆史的另一條線索,待書人慢慢道來。

    話黃帝的正妻本是西陵國之女,名叫嫘祖。她為黃帝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囂,後居安陽古江國之地。少子叫昌意,後來居蜀中若水。昌意娶妻為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陽,也就是後來接替黃帝之位的顓頊。遼西有顓頊所居之故城,即顓頊之墟,換言之,顓頊執掌下時和黃帝一樣,也是到處奔徙。高陽——顓頊之幼弟昌意的最孩子——史籍失載其名,後來受高陽之賜,受封北土,其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史載,顓頊北至幽陵,而幼子之封,則為“統幽都之北”。由是,幼子的部族人,也稱為鮮卑人,生活在廣漠原野之上,畜牧遷徙,更以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著文字,以刻木紀契,口耳相授,雖世事攸遠,卻也如史官所記一樣。黃帝以土德王,北方人讀“土”字為“托”字,讀“後”字為“跋”字,後來便以托跋為氏,通常便寫作拓跋氏。過了若幹年,有一位大人名叫始均的,進入堯的政統體製內,逐女魃於弱水之北,人民以勤勞治業,舜帝對他十分欣賞,命為田祖。——昔日之田祖,即神農氏,是教民農耕者也,後奉之為農神。舜時之田祖,為主持祭祀農事、祈求豐年的官司職。始均之後,曆經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漢之時,托跋氏這一族支先後設於獯粥、獫狁、山戎和匈奴間,故而始均的後人與中原隔阻太久,史籍上默默之聞了。

    大約經過了六十七代,托跋氏的頭人毛當上可汗,開始崛起,他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成為一個泱泱大部落聯盟國。閑話少敘,在到七十二世時,有可汗推寅帶領國人走出大興安嶺北部的群山,南遷大澤。大澤方千但其地厥土昏冥沮洳,想再走吧,推寅卻亡故了。後繼的頭人一連七代便在這住了下來。這,即呼倫湖也。到了第七十九代時,這個氏族國的君主叫鄰可汗。這時,有神人通過巫者之口指點可汗與國人:“此土荒遐,不足以建太多的都邑,最好的辦法是向南遷徙。”這時,鄰可汗已入暮年,他無力帶領三十六國、九十九大姓南遷。他死後,南遷的任務便由他的兒子、新任的頭人拓跋詰汾帶領。

    從呼倫湖草原,再向南遷的路,極為艱苦。斯時,自北向南稍偏西的大興安嶺,綿延兩千多,山高穀深,河川阻擋,林密草封,濕地葦澤,在既無羅盤指引,又無地圖可參的年代,曆經多少艱難險阻,真是無法盡述。走得如此艱難,連當頭人的詰汾也感到為難了,心中難免生出“暫停”的意願。這時,有一隻神獸出現了,其獸身像馬,吼聲似牛,頭上好像還長有長角,乃為部族前鋒作導引,族人跟隨在神獸的身後,大約走了一年,才從山林濕地闖出來。

    他們到達的地方,便是匈奴人所居住舊地的西部。這地勢開闊,草原一望無際,遠山如黛,河曲泛藍,白雲輕風,真可謂勝過當年的密林山穀和稍後住過七代的千大澤呀!人們對於首倡南遷的頭人可汗推寅尤其感懷,同時對可汗詰汾的氣魄也至為欽佩,因而稱他們二人都叫“推寅”——“推寅”,在鮮卑語中,乃為鑽研之意,鑽研者,奮進也。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壯,多賴有此種精神。

    先時,拓跋詰汾帶族人還沒有走出九難八阻時,亦曾率數萬騎在一處山澤的濕地邊躬耕田畝。忽一日,見有一個覆蓋著華麗重彩的馬車自而降。到了草地上,從車中走出一位美女,她掀開繡幕珠簾,嫣然微笑,向拓跋詰汾走來,身旁兩側跟隨著荷戈帶弓的女侍衛。

    詰汾一見大為驚異,近視之時更有驚魂動魄之感,他向美女:“這位美女,你是何方神仙?從哪來呀?”

    美女微微一笑回答:“我,女也,受命為你生子!”

    畢,兩人攜手入帳,當即行雲雨之事。次日早,美人晨妝畢,乃撫可汗之肩:“我走矣!明年此時,當再相約此處一會。”

    美人言畢,有一陣風吹來,須臾不見了車馬與人影。

    又是一年春草鋪茵,花開如錦之時,忽一日美婦人駕車又至。此時,美婦人懷中抱著一個男孩兒,白胖白胖的甚為可愛。美婦人將男孩交給可汗拓跋潔汾,並囑咐:

    “此即君之兒子也。請善養之。長大後,可成大業,子子孫孫,當相襲成帝王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燕遼鬆黑風雲演義》,方便以後閱讀燕遼鬆黑風雲演義第十四回(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燕遼鬆黑風雲演義第十四回(上)並對燕遼鬆黑風雲演義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