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也要聽孩子說話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小說2016 本章:再忙也要聽孩子說話

    據報道,有一位1歲女孩感到非常孤獨,她把一個希望和陌生人交朋友的紙條扔到了大街上。紙條上麵寫著“希望有人和我做朋友”,並留有聯係方式。

    乍看這條新聞,覺得這個女孩在交友方麵還挺有創意。繼而又想:在她幼純潔的心靈,可能真的沒有能上話的朋友,她非常寂寞,因此想盡辦法來找個朋友話。這張紙條,從側麵反映了現代孩子內心的孤寂,對做父母的是一個警示。

    不可否認,很多父母很少有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與孩子缺乏溝通,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態。孩子放學回家後,全家人本應坐在一起話,聊聊。可是,孩子常常一個人獨守房間,除了要完成學校作業外,還得完成父母規定的課外作業——繪畫、書法、舞蹈和鋼琴等,因此,孤獨寂寞感油然而生。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應該多賺些錢,以便讓孩子能有更為優越的物質條件,過更好的生活。殊不知,父母對子女真正的關愛並非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應該意識到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孩子需要和父母進行情感交流。

    關於情感撫慰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心理學家曾用猴子做過實驗。他們把剛出生的猴分為兩組,一組猴從由猴媽媽撫養,另一組則由隻可以提供食物的電動“猴媽媽”喂養。

    等猴長大後,專家發現這兩組猴有不同的表現。由猴媽媽帶大的猴,行動更加靈活、且容易喂養;而由電動“猴媽媽”帶大的猴,不僅行為呆滯、還比較敏感、易怒。這明電動“猴媽媽”雖然能給猴充足的食物,但不能同它們進行情感交流,因此導致猴出現很多問題。

    情感交流對動物竟然如此重要,那,對於人類的影響又是如何呢?兒童心理學專家就此指出:兒童的孤寂應當及時給予化解,如果長期生活在內心的孤寂中,其心靈健康容易受到損害,久而久之會患上兒童抑鬱症。

    兒童生來就活潑好動、真無邪。但是,如果父母長時間冷落他,使得他長期不與人交流,就會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缺少父母情感關愛的孩子,無論是智力還是其他方麵的發展,都明顯遜色於和父母頻繁交流的孩子。

    喬新是個5歲男孩,這個年齡的孩子本該活潑好動、愛愛笑,可喬新卻出奇地安靜。幼兒園老師反映,喬新一學期隻了8句話!不僅如此,他在話時,總是吐字不清,發音不準,而且還結結巴巴的。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名稱和一些簡單的話,他都不會。

    這個現象讓老師感到很疑惑,難道喬新的智力有問題?會不會是他的發音器官有問題?但經醫生診斷後,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那,是什導致他沉默寡言呢?

    帶著這個疑問,老師對喬新進行了一次家訪。原來,在喬新剛剛1歲時,他的父母就都出國學習了,把他留給了奶奶。在4歲以前的日子,喬新整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沒有文化,爺爺過早去世,她長期一個人單獨生活,養成了孤獨、沉默的性格。所以,她除了照顧喬新吃飽穿暖外,很少逗他話。就這樣,喬新由於長期不與人交流,錯過了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才導致了今的後果。

    語言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孩子學話時,如果缺少了和父母的溝通,就會造成孩子語言發育不良,可能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彌補過來,而且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障礙。

    現在由於父母工作忙碌,直接把孩子交給老人照看的情況普遍存在。不可否認,老年人對孫子、孫女的照顧無微不至,但是,一般老年人的思維不如年輕人靈活,與孩子的交流溝通較少。再加上老人對孩子保護過多,或多或少地限製了孩子的活動,孩子與外界的接觸很有限,使孩子既失去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也失去了與社會溝通的機會。這都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在孩子生長發育最重要的幼年時期,他最需要與父母共度時光。心理學家提出,假如在孩子的幼年歲月中,父母無法花時間陪他,未來得用加倍的時間治療他。#)&!

    心理學家還提出一項“親子共享論”來明這個道理。他們指出,親子間一輩子應有1年的共享時間。如果父母隻給他兩年,那就得在往後的歲月中,補足欠賬的10年,甚至為了這10年,必須連本帶利地還他0年。

    底下的父母沒有不愛護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很多父母缺少正確育兒的經驗和知識。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賺錢,卻忽略了和孩子的溝通。其實,孩子的心智發展是父母花任何金錢都買不來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科學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成功成才的保證。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時間,用真誠的心麵對孩子,打開自己的情感窗口,去傾聽孩子心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方便以後閱讀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再忙也要聽孩子說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再忙也要聽孩子說話並對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