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倒趙(二)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青田先生 本章:第135章 倒趙(二)

    作為一位致仕的鴻儒,沈縉每日都會收到不少拜帖,杭州府眾士子無一不渴望能得他接見。

    原因不言自明,年輕的學子們,隻要能夠一腳跨進這沈家的門檻兒,就算得不到沈部堂的半句指點,也一樣會“獲益良多”。

    別看沈縉賦閑在家,其能量同樣不可覷,知道這些年下來,他的那些同僚舊友、各榜同年、門生故吏如今已經在官場上爬到了怎樣的高度?而往後的時間,又有幾人會成為六部九卿,多少人將身居要職------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變數。

    科舉製下,文官鄉黨遍下,因此於大明朝的官員們來,罷官還鄉並不可怕。無心朝堂者,大可從此安心作個鄉紳地主;貪戀權勢者,則可以在幾年後謀個還職起複。多的不,日後東山再起時,官品隻高不低,至少也會是個官複原職的待遇,當然這也並非是沒有任何難度的。

    不過在如今這“官不聊生”的洪武年間,多的是想要致仕還鄉的人------這真不是在開玩笑,大明立國至今,單是因貪汙受賄罪被殺者就足足有好幾萬人,下州府能任滿而幸存的官員,可以是少到令人發指的地步。能活下來的這些官員,簡直該燒高香感謝諸神佛的庇佑------

    毫不誇張的,自登位伊始,朱元璋就一直在以酷腕治貪,殺得那叫一個人頭滾滾,但貪汙腐敗之風卻仍是禁之不絕。老朱怎都想不明白的是,自己給予官員的俸祿並不算太少,相反,若是單以普通老百姓的過法來衡量的話,自己給出的官俸還算是很高的,這些人為何還要貪呢?

    顯然,他忽略了一點,一人做官,到手的官俸可不單隻供其自己一人花銷而已,手底下養著一幫子家仆雜役,加之官場上固有的迎來送往,那點兒微薄的俸祿真就顯得杯水車薪了。

    這便是朱元璋與臣子間最大的矛盾所在了,起初他曾明文規定,官吏貪汙六十兩就要殺掉,後來由於此法收效甚微,殺完一批又會迅速湧現出一批------老朱出離憤怒,於是當眾言明,今後但凡貪汙受賄者,無須再以六十兩為限,統統殺了------

    然並卵,官員們幾乎是“朝獲派,夕腐敗”,於是洪武爺也很好心地送他們飛升仙界去了。

    史料有載,洪武年間曾出現過這樣一個比較滑稽的現象,有一批被同時授官的進士並監生共計三百六十四人,一年後殺六人,戴死罪、徒流罪辦事者三百五十八人------簡稱全軍覆沒。

    何謂“戴死罪、徒流罪辦事”?

    大意就是這人貪贓枉法,已經確認並判了刑,但沒人幹活怎辦?沒關係,老朱想出了個廢物利用的法子,先拉下去打幾十板子,然後再拎上來繼續處理公務------於是乎犯人過堂時,經常能看到堂上審案的某位官老爺也和自己一樣戴著鐐銬------

    其實認真一分析,大明立國之初,因貪汙受賄罪被殺者就有如此之多,顯然是不太正常的,朱元璋采用的完全就是一種“零容忍”政策。

    事實上,任何一個朝代,但凡在開國初期,都不至於貪腐之風太過嚴重。相對來,貪汙嚴重者有之,但還算是比較清廉的官員也不會太少,隻是這些人幾乎全都無差別死在了老朱的無情屠刀之下。

    所以,用官不聊生來形容洪武年的官場並不過分,除去那些不幸卷入謀逆大案中的無辜倒黴蛋以外,單純的死在任上的官員也仍然還有很多,大多是坐貪汙受賄罪而死。因此,這會兒多的是想致仕返鄉之人,然而老朱不答應。

    此前就曾出現過大批辭官的現象,但朱元璋了,“奸貪無福人,故行誹謗,皆朝廷官難做”。你看,辭官?抱怨?一頂誹謗朝廷的大帽子立馬就能扣你頭上,你敢走一個試試?

    當然,想辭官的多,相對來想入仕為官的人其實更多。酒氣財色四堵牆,想往官場鑽的人絕不在少數,盡管他們即將要麵對的是有史以來治貪最為嚴酷的君主。

    文人想要在官場上快速晉升,無非靠的就是自身的名望,或者是借助他人名望這樣的方式。年輕的士子當中,能通過自身出名的人少之又少,李謙顯然是個異數。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小官人》,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小官人第135章 倒趙(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小官人第135章 倒趙(二)並對大明小官人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